摘要:中脘穴位于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它所處的解剖位置與人體胃的位置相近,故推測該穴治療急癥胃痛的可能,通過文獻整理,研究急癥胃痛的病因病機、中脘穴的特性、艾灸的作用,探討艾灸中脘穴治療急癥胃痛的可行性。
關鍵詞:艾灸 中脘穴 急癥胃痛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52-02
急癥胃痛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胃脘部突發中度以上疼痛持續半小時以上不能緩解的病癥,如西醫潰瘍病、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炎、胃痙攣、胃神經官能癥、胃下垂等出現上述癥狀時,當屬中醫“胃脘痛”范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急癥胃痛有一定季節性,夏秋季多見,青壯年居多。急癥胃痛是急診科常見疾病,目前在未確定病因之前尚缺乏明確有效的針對性治療,對癥治療有重要意義。本文就艾灸中脘穴治療急癥胃痛的可行性探討如下。
急癥胃痛發病機制:中醫學對胃痛的記載最早見于《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胃病者,腹瘨脹,胃脘當心而痛。關于其發病,《仁齋直指方》曰:有寒,有熱,有死血,有食積,有痰飲,有蟲。《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于胃腸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急癥胃痛的發生,主要責于飲食不節、寒溫不適、肝氣犯胃、諸邪犯胃等,每因氣怒、感寒、暴飲、暴食、過勞而誘發,導致胃氣郁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現代醫學[1]認為急癥胃痛的發生可能是有害物質造成胃粘膜的急性損傷與組織中PGE2和NO減少、腫瘤壞死因子TNF-α增加有關。
中脘穴的研究及其與胃的關系:中脘穴的解剖層次包括: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分布有第8胸椎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主要有第8胸椎前支的分支,有胃幽門部、橫結腸。童晨光[2]等用熒光雙標法探求胃與其募穴中脘之間的神經聯系通路,分別將PI和Bb注入中脘穴和胃,分別在T8-T12脊神經節內觀察到雙標細胞的存在,T9最為集中,說明脊神經節中存在這樣的神經元,它具有分叉的周圍突分別支配胃和提示脊神經節中存在可以支配內臟和體表的神經元,胃位于T6-10神經節段,中脘位于T7神經節段,從理論上講,凡是在此神經節段范圍內的體表上任何一點,都應該與胃有著神經聯系。啜振華[3]等利用CT軸掃描發現長針深刺中脘穴時針體穿到的器官中機率最高的是胃體達60.00%,其次是橫結腸和小腸。中脘穴所處的解剖位置與胃相近,這為臨床上治療胃疾方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重要的臨床價值。
艾灸療法的相關研究:艾灸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臨床上常用于治療經脈氣血阻滯不通之痛疾。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灸可鎮痛,提高痛閾。趙青認為針灸治療急癥胃痛的鎮痛機制主要是通過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繼而刺激機體產生自身廣泛的調整與修復,如促進內源性嗎啡樣物質的釋放,提高痛閾,雙向調節內臟植物神經功能活動等而起止痛效應。艾灸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鐘藍艾灸時的紅外線輻射,既可為機體細胞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也為能量缺乏的病態細胞提供活化能,并有利于生物大分子氫鍵偶極子產生受激共振,從而產生得氣感;同時又可借助反饋調節機制,糾正病理狀態下的能量信息代謝的紊亂,調控機體的免疫功能。艾灸可降低機體炎性反應,有消炎、抗感染作用。劉密等認為艾灸足三里、中脘等預處理可促進大鼠胃粘膜損傷的修復,減輕急性炎癥反應,可能是通過抑制細胞炎性反應的免疫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促進抗炎因子IL-10而達到保護胃粘膜作用。
艾灸中脘穴治療急癥胃痛的可行性:急癥胃痛的發生主要為各種原因導致的胃平滑肌及胃內血管異常收縮、胃粘膜相關因子分泌失調引起的急性重癥炎性反應。艾灸療法可以抗炎、鎮痛、改善機體免疫,調節神經內分泌功能,加之中脘穴與胃的特殊位置相關性,艾灸中脘穴可使艾灸效應更加接近病所,以達松弛平滑肌,解痙止痛之效。翟道蕩等通過艾灸不同穴位調節ACTH、β-EP和免疫功能的研究發現,艾灸中脘穴不但能使血漿ACTH濃度顯著增高,而且能增加血漿β-EP濃度。易受鄉等認為艾灸預處理可誘導血清內eHSP70升高,影響胃粘膜細胞NF-κB的表達,降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緩解胃粘膜炎性浸潤損傷。艾灸預處理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確與艾灸上調HSP70表達有關。王靈選用中脘穴,對急性胃粘膜損傷大鼠進行治療,發現中脘穴可以提高胃粘膜中表皮生長因子、NO的含量,降低胃泌素含量,有較好修復胃粘膜作用。
結語:急癥胃痛為急診科常見疾病,臨床常用阿托品、山莨菪堿等解痙止痛藥,容易引起口干、眩暈,嚴重時瞳孔散大、皮膚潮紅、心率加快、煩躁、驚厥等不良反應,而且在未明確病因之前使用止痛藥后容易掩蓋病情,貽誤診斷,耽誤治療時機。針刺效果雖然顯著,但病人依從性相對較低。從中脘與胃的解剖位置來看,如果深刺,可針入胃,若提插捻轉則有可能將胃內容物帶入腹膜腔,引起腹膜炎,安全性較難控制。艾灸中脘穴刺激溫和,通過調節神經內分泌功能,可改善胃平滑肌收縮,并釋放胃粘膜保護因子,減輕胃粘膜損傷,加快損傷胃粘膜修復,從而緩解急性發作時的痙攣性疼痛。
參考文獻
[1] Arakawa T,Higuchi K,Fujiwara Y,et al.15th anniversary of rebam-ipide:looking achcad to the new mechanisms and new applications[J].Dig Dis Sci,2005,50(Suppl1):S3-S11
[2] 童晨光,谷世劼等.胃俞募穴與特異性聯系通路的熒光雙標法研究.上海針灸雜志.2003,22(5):18
[3] 啜振華,王子辰.CT軸掃評價深刺中脘穴安全措施.河北醫藥,2002,24(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