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骨質疏松 陰陽氣血俱虛夾痰濕 腎氣二陳湯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68-02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降低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為特征,導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謝性骨病。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內類,Ⅰ型原發性發生于絕經后女性即絕經后骨質疏松癥,Ⅱ型發生于老年人即老年性骨質疏松癥。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均壽命的延長,原發性OP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老年人骨質疏松患病率女性為90%,男性為61%,常見臨床表現為骨痛、肌無力、骨折。并發癥為骨折后的感染、心血管病或慢性衰竭而死亡,幸存者生活處理能力下降或喪失。我科自2010年8月-2012年4月收治的55歲以上嚴重骨質疏松患者66例,以腎氣二陳湯加減進行觀察,并設對照組,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所有患者均經過骨密度儀(EXA—3000型雙能X線即時成像儀)檢測前臂為嚴重骨質疏松,排除性腺功能減退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糖尿病等繼發性骨質疏松癥。臨床癥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腰背肌肉酸痛﹑乏力以及體位變換的疼痛。66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33例和對照組33例。治療組男12例,女21例,平均年齡61.8歲。對照組男14例,女19例,平均年齡59.1歲。兩組臨床資料在性別、年齡、骨密度測定值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使用依降鈣素肌注,1周2次肌注,每次10IU,并口服碳酸鈣D3,每天1次,每次1片。
治療組在對照級基礎上以腎氣二陳湯治療,基本方:生地黃25g,生姜、山藥、山茱萸、法夏、陳皮各15g,茯苓、澤瀉、丹皮、炙甘草各10g,附子、桂枝、烏梅各5g。氣虛較重者加入黃芪30g、黨參30g。血虛較重者加入熟地黃20g、當歸20g。陽虛較重者加入巴戟天15g、鹿茸15g。陰虛較重者加入枸杞20g、女貞子16g。將上述藥物一齊加入鍋加500ml的清水浸泡25分鐘,用小火煎煮30分鐘,濾出藥汁。在鍋中再加300ml清水煎煮15分鐘,去渣取汁。將兩次取得的藥汁合在一齊,每2天1劑,分早中晚3次服下。經服4劑觀察無特殊不適反應后,為了更好的依從性,建議將上述藥物做蜜丸,每次服6g,分早中晚3次服下。外感發熱則停服,待消除后繼續服用。
兩組均建議適當的體育鍛煉,觀察期為6個月。
觀察標準。顯效:用藥4周后,骨痛、乏力、肌肉酸痛癥狀明顯緩解,2~4月后癥狀消失,6個月后檢測BMD值為輕度骨質疏松或正常。有效:4周后癥狀逐漸減輕,2~4月后癥狀明顯緩解,6個月后檢測BMD值為中度骨質疏松。無效:癥狀無明顯緩解,6個月后檢測BMD值為嚴重骨質疏松。
統計方法。X2檢驗方法。
3 治療結果
4 討論
骨質疏松是一種很常見的老年性骨病,它以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骨礦成分和骨基質等比例不斷減少,骨質變薄骨小梁數量減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度升高的一種全身骨代謝障礙的疾病。WHO認為骨質疏松是除心血管疾病以外的對人類健康維害的第二大疾病,并將每年的10月20日定為世界骨質疏松日。目前治療骨質疏松有激素替代療法、骨形成促進劑和骨礦化促進劑等,長期服用會產生不良反應和依賴性,并且效果也不理想。
根據骨質疏松的臨床表現,本病屬于祖國醫學“骨痿”、“骨痹”、“腰痛”等范疇,《素問·痿論篇》認為“腰者,腎之府,轉揺不能,腎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形則振掉,骨將憊矣。”故本病的病本在腎虛。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的生理功能的正常需要有腎的溫煦,腎虛則使脾運化無權,水濕內停,聚而成痰。現代研究也表明,脾胃虛弱可能通過直接造成鈣、磷、維生素D等與骨量相關的的營養物質吸收不良,從而引發骨質疏松。骨質疏松是一種很覺見的老年病,多因先天不足,煩勞過度,飲食不節,情志過極,久病等因素所致氣血陰陽虧虛。所以“陰陽氣血俱虛夾痰濕”是骨質疏松最常見的類型,治療此型應堅持滋補陰陽、調補氣血、化痰除濕的原則,選用腎氣二陳湯治療切合病機,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方中地黃、山茱萸補益腎陰而攝精氣;山藥、茯苓健脾滲濕,澤瀉泄腎中水邪;丹皮清肝膽相火;桂枝、附子溫補命門真火。二陳湯中的法半夏辛溫性燥,可燥濕化痰、和胃止嘔;陳皮溫燥,理氣化痰,使氣順則痰降,氣化則痰亦化。烏梅性寒質潤,可防止橘紅、半夏過燥之弊。生姜化痰和胃,解半夏之毒。甘草調和諸藥,兼以潤肺和中。諸藥合用可共奏補腎氣、調氣血、化痰濕之效。此外在堅持藥物治療的同時,應積極引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身體鍛煉。
參考文獻
[1]陸再英﹒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35
[2]王付﹒治療骨質疏松的妙方-腎氣二陳湯.求醫問藥,2011(6):45
[3]章權﹒骨質疏松的中醫藥治療進展.中外醫療,2010(1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