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我院自擬止痛消腫熏洗方應用于混合痔術后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診治的200例混合痔手術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各100例,術后均按常規進行護理,治療組100例給予自擬止痛消腫熏洗,觀察組給予高錳酸鉀溶液熏洗,治療3個療程,分別觀察傷口疼痛、傷口邊緣水腫、肛門墜脹感進行分級記分,兩組進行比較。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達到100%,其中86%痊愈,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97%,其中僅6%痊愈,兩組的痊愈率比較,經Ridit分析P<0.01。結論:自擬止痛消腫熏洗方在使用中未發現過敏現象和明顯不良反應,可見它在混合痔術后的應用是安全可靠的,并且療效顯著。
關鍵詞:混合痔術后 止痛消腫熏洗方 治愈率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69-02
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大多有傷口疼痛、傷口邊緣水腫、肛門墜脹不適等癥狀。我科自擬止痛消腫熏洗方應用于混合痔術后并與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的方法進行臨床對照,對改善混合痔術后傷口疼痛、傷口邊緣水腫、肛門墜脹感,促進術后傷口愈合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我科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混合痔手術患者200例,無其他嚴重心、肝、肺疾病及其他肛腸科急重癥。其中男性132例,女性68例,將20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各100例。均在局麻下行混合痔外剝內扎術。試驗組年齡17~63歲,平均(42.5±5.8)歲;對照組年齡16~65歲,平均(43.2±4.9)歲。兩組治療前及術后癥狀表現相似,傷口疼痛、傷口邊緣水腫、肛門墜脹感等情況進行t檢驗P值均>0.05,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藥物組成。止痛消腫熏洗方:苦參25g、芒硝30g、花椒20g、五倍子20g、元胡20g、蒼術15g、側柏葉15g、冰片5g、乳沒各10g。
1.3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術后均按常規進行護理,幫助患者制定飲食計劃等。①治療組:將自擬止痛消腫熏洗方加水至800ml,先用武火煎沸,后改文火煎30分鐘,去渣取汁300ml,沖入沸水3000ml,患者坐自制熏洗坐浴椅上患處先熏10min左右,待水溫冷卻至40℃左右時,將患處浸入熏洗液中坐浴20min。②對照組:將1∶5000高錳酸鉀溶液3000ml煮沸后,患者坐自制熏洗坐浴椅上患處先熏10min左右,待水溫冷卻至40℃左右時,將患處浸入熏洗液中坐浴20min。
兩組患者均在混合痔術后第二天第一次排大便后開始使用,每日熏洗坐浴1次,7天為1個療程,連續使用3個療程。兩組患者在熏洗后均以濕潤燒傷膏換藥。
1.4 觀察指標。
1.4.1 評估標準。參照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標準擬定。按4級評分法對傷口疼痛、傷口邊緣水腫、肛門墜脹感進行分級記分(表1)。
表1 傷口疼痛、傷口邊緣水腫、肛門
墜脹感分級標準
0分1分2分3分傷口疼痛無可以忍受,不用止痛藥不能忍受,需服用止痛藥不能忍受,需注射止痛藥傷口邊緣水腫無局部輕度水腫,不影響活動局部明顯水腫,活動受限局部水腫透亮,疼痛難忍肛門墜脹感無輕微墜脹,尚可忍受明顯墜脹,小便后墜脹消失顯著墜脹,需藥物處理,小便后墜脹不消失1.4.2 療效評定。參照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標準擬定。痊愈:傷口完全愈合,臨床癥狀消失。顯效:傷口愈合≥80%,癥狀、體征積分總和比治療前下降≥70%。有效:傷口愈合≥50%,癥狀、體征積分總和比治療前下降≥30%,但<70%。無效:傷口愈合<50%,癥狀、體征積分總和比治療前下降<30%。
1.5 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治療7天后癥狀、體征積分。根據兩組患者治療7天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治療組較對照組輕,經t檢驗P值均<0.05(表2)
表2 兩組術后治療7天后疼痛、傷口邊緣
水腫及肛門墜脹感情況比較(X±S,分)
組別傷口疼痛傷口邊緣水腫肛門墜脹感治療組1.51±0.49*0.52±0.18*1.25±0.21*對照組2.28±0.191.12±0.221.89±0.32 注: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術后治療14天后癥狀、體征積分。根據兩組患者治療14天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治療組較對照組輕,經t檢驗P值均<0.01(表3)。
表3 兩組術后治療14天后疼痛、傷口邊緣水腫
及肛門墜脹感情況比較(X±S,分)
組別傷口疼痛傷口邊緣水腫肛門墜脹感治療組0.10±0.00*0.12±0.02*0.10±0.00*對照組0.77±0.211.13±0.120.52±0.13 注: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1。
2.3 兩組術后治療3個療程后療效比較。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達到100%,其中86%痊愈,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97%,其中僅6%痊愈,兩組的痊愈率比較,經Ridit分析P<0.01,說明兩組對于混合痔術后的治療療效有顯著差異,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表4)。
表4 混合痔術后兩組患者治療3個療程
的療效比較[n(%)]
組別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治療組86*1220100對照組63160397 注: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1。
3 討論
混合痔術后常見有傷口疼痛、傷口邊緣水腫、肛門墜脹感等癥狀、體征,祖國醫學多認為是濕熱下注,熱瘀交結,血脈瘀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現代醫學多認為是混合痔術后局部組織損傷,淋巴、血液回流不暢,微循環障礙,組織液滲出,局部伴有炎癥反應而產生上述癥狀、體征,對主要臨床表現的良好處理既能減輕患者術后的痛苦,又能促進傷口的愈合。中醫學在防治肛腸病方面有悠久的歷史,《醫學源流》中說“外科之外,最重外治”。因此,在內治的同時,外治法應作為肛腸病術后的主要治療手段。熏洗法是指用熏蒸和洗滌坐浴的方法,借藥力和熱力直接作用于患處,熏洗過程中,藥物的有效成分可通過皮膚或創面的肉芽組織而發揮藥效,早在漢《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記載。我科自擬止痛消腫熏洗方由苦參、芒硝、花椒、五倍子、元胡、蒼術、側柏葉、冰片、乳香、沒藥等藥組成。方中重用芒硝瀉下軟堅、清火消腫,芒硝煎湯外洗治療痔瘡腫痛,是痔科常用的外用藥,苦參、蒼術、花椒清熱燥濕祛風,外洗不僅有抗菌消炎作用,還有止癢、收斂、減少滲出的功能,花椒外用局部還有麻醉止痛作用,乳香、沒藥、元胡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生肌,側柏葉性寒、清熱涼血止血,五倍子酸澀收斂,冰片清熱解毒,辟穢化濁,芳香走竄,引諸藥直達病所,諸藥合用,共奏止痛消腫,活血祛瘀,清熱解毒之功[1]。
經過臨床觀察發現,止痛消腫熏洗方能有效緩解混合痔術后傷口疼痛,松馳痙攣的肛門括約肌,促進血液及淋巴回流,控制創面炎癥,并能解除局部微循環障礙,從而達到消除傷口邊緣水腫,改善肛門墜脹感的目的,為傷口的愈合創造有利的環境。經觀察自擬止痛消腫熏洗方在使用中未發現過敏現象和明顯不良反應[2],可見它在混合痔術后的應用是安全可靠的,并且療效顯著。但是藥物煎煮的不方便制約了它的臨床應用,因此,劑型的選擇有待進一步改進,以易于在臨床上推廣。參考文獻
[1]黃乃健,王玉成,宋光瑞,等.中國肛腸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687-689
[2]馬文莉,梁紅,隋玉梅,等.肛腸科患者術后中藥熏洗197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35):8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