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應用傳統中藥熏洗促進骨傷科疾病康復。方法:中藥熏洗治療門診骨傷愈合后期病人。結果:應用中藥熏洗使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有效率100%。結論:中藥熏洗在骨傷科康復中療效肯定,值得推廣。
關鍵詞:中藥熏洗 不通則痛 活血散瘀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71-02
骨折后期,骨折已臨床愈合,石膏、夾板等外固定解除后,肢體關節仍有腫痛、酸麻,活動功能尚未恢復,常規治療往往是功能鍛練及神燈理療。應用中藥熏洗活血散瘀止痛,舒筋通絡軟堅,使肌膚腫痛及關節僵硬消失;使循環改善,代謝產物清除加快,促進骨折愈合康復。筆者自2001年以來門診收治120例骨折愈合后期病人,應用中藥熏洗方法治療,療效可靠,縮短了愈合康復時間。現總結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治療病人中男85例,女35例。年齡5~80歲。骨折類型包括上肢骨折和下肢骨折,經手術治療的65例,非手術治療的55例。均在骨折愈合后,外固定解除后病人。
2 治療方法
臨床經驗方:透骨草、劉寄奴、蘇木、赤芍、紅花、獨活、秦艽、防風、艾葉、威靈仙、甲珠、烏梅、木瓜、丹參、伸筋草各10g。將藥裝于布袋中,再置于鍋中或盆內加水使藥物完全浸泡為度,然后煮沸10~15分鐘后,放在患部下面熏,傷部周圍用毛巾遮蓋,以免熱氣散溢,然后待水溫降至不燙傷皮膚時,用藥液洗患處。約30分鐘,每日2次,每付可熏洗4次。藥水因蒸發而少,可以再加水煮沸熏洗。7~15天為一療程。注意:皮膚有破潰者禁用;洗后皮膚有紅疹、瘙癢者停用。
3 治療結果
觀察120例病人中,有96例應用后患處軟組織厚硬、肌腱粘連、關節僵硬等臨床癥狀消失,肢體活動功能完全恢復。占80%,有24例臨床癥狀消失,肢體活動功能基本恢復,不影響正常生活工作,占20%,治療時間最短7天,最長2個月,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王某,男,48歲,農民,因車禍致右股骨中下段開放性,粉碎性骨折,經住院右脛骨結節牽引,同時加長腿石膏后托固定,4個月后去除外固定,病人右膝關節僵硬,關節活動屈曲受限,軟組織酸痛增厚堅硬中醫辨證論治活血散瘀,通絡軟堅,以經驗方熏洗,下肢加川牛膝10g,共熏洗30余天,臨床癥狀消失,關節活動恢復。
5 體會
臨床骨折愈合,外固定去除后,病人軟組織增厚堅硬,肌腱粘連,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功能障礙。《靈樞·本臟》指出:“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中醫認為,損傷引起血脈受壓,營衛之行滯澀,筋肉得不到濡養故而麻木不仁,攣縮畸形。脈絡受損淤血阻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血虛失養筋攣并愈合緩慢,關節缺少滋養而僵硬,功能長期不能恢復。中醫辨證為淤血阻滯經絡,現存骨科專著唐代《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記述中藥熱敷熏洗具有疏通關節筋絡,流通氣血,活血止痛的作用。筆者用經驗方治療,活血散瘀,通絡軟堅。上肢骨傷可加桂枝、羌活;下肢可加牛漆;肩關節可加姜黃。局部用藥,藥物直達病所,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