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中醫藥治療慢性病的優勢及對現代醫學診療模式的啟示進行臨床研究。方法:選取2009年6月至2009年8月來我院接受冠心病治療的患者47例,隨機分為中醫組和西醫組,以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作為臨床評價指標,并將統計結果使用SPSS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中醫組和西醫組的臨床治療效果無顯著性差異,P>0.05;中醫組患者不良反應明顯少于西醫組,P<0.05。結論:中醫藥對于慢性病治療具有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等優勢,中醫整體治療的理念有助于改善目前的醫學診療模式。
關鍵詞:冠心病 中醫 心元膠囊 丹參葛根湯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77-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殺手之一,其中冠心病即為臨床上的常見的一種慢性病[1]。目前,臨床上對冠心病的傳統治療方法還是停留在西藥治療方法,即使用硝酸甘油等藥物進行治療,雖然可以取的一定的臨床治療效果,但是西藥的不良反應多,久服易耐受等缺點會影響對冠心病的臨床治療效果。鑒于此,筆者采用中醫的治療方法中藥對慢性病的治療優勢進行了臨床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2009年6月至2009年8月來我院接受冠心病治療的患者47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出現陣發性心絞痛和悶痛、呼吸急促、心悸、頭暈、惡心等癥狀,符合冠心病的臨床診斷標準。將47名患者隨機分為中醫組和西醫組,其中中醫組患者24名,西醫組患者23名,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以及病情的嚴重程度等方面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西醫組:患者在病情急性發作時給予硝酸甘油進行舌下含服治療[2],在患者病情的緩和時期,給予心元膠囊進行治療,每日服藥3次,每次3-4粒。中醫組:中醫組以本院自擬“丹參葛根湯”進行治療。處方:丹參15g、葛根12g、延胡索10g,甘草8g,以上諸藥,用水煎服,每日服用2次,每次1劑。兩組患者均連續給藥20天,20天后,對每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統計。
1.2.2 臨床評價指標。分別以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作為本次臨床研究的評價指標。臨床療效評價:治愈:患者冠心病的臨床表現消失,心電圖一直維持在正常水平。好轉:患者的臨床表現較治療前有明顯的改善,冠心病的發作次數較治療前明顯減少,每次發作時患者的疼痛狀況也有所減輕、發作持續的時間有所減短;患者的心電圖檢測基本正常。無效: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病情沒有明顯的好轉,部分患者甚至出現病情惡化的現象。
1.2.3 統計方法。將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統計,并將統計結果使用SPSS統計學軟件進行X2檢驗,以P<0.05作為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
2 結果
2.1 臨床治療結果。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見表1。
2.2 不良反應比較結果。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比較結果見表2。
3 討論
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先進儀器及技術運用于疾病的臨床治療中,為許多的疑難雜癥的治療帶來了希望。但是回顧近些年來現代醫學發展,很難找到一種完全治愈或控制病情發展、演變的治療手段,更不用說對于癌癥、AIDS等疾病的治療[3]。分析其原因可知,目前臨床對于疾病的診療模式往往還是采用“對癥治療”的模式,雖能對疾病的發展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難以完全治愈疾病。中醫治療理念為“整體治療”,即對患者的身體進行全面的調養[4],一方面使用藥物對患者證候進行“對證治療”,另一方面通過對患者的機體進行全面的調養,從而達到疾病完全治愈的效果。本人采用自擬的“丹參葛根湯”進行冠心病治療。方中以丹參為君藥,行活血、祛瘀、止痛之功;葛根、延胡索為臣藥,共同發揮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甘草作為使藥,用以調和藥性。全方各藥合理配伍,對冠心病進行有效的治療。
臨床研究結果表明,中醫組和西醫組的臨床療效基本相同,療效無顯著性差異(P>0.05),從而說明了中醫藥對于冠心病治療的有效性;其次,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可知,中醫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明顯少于西醫組,從而進一步顯示出中藥具有不良反應少、患者不易耐受等優點。中醫治療法方法可以對冠心病進行有效的臨床治療。
總之,中醫藥對于慢性病治療具有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等優勢,中醫整體治療的理念對于目前的醫學診療模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進行進一步的臨床推廣研究。
參考文獻
[1]孫立濱.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50例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05):92~93
[2]張春義,刁謙平.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79例臨床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1,32(09):1748
[3]迪麗拜爾·阿不都熱合曼.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86例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21):152~153
[4]葛冬梅.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的臨床觀察[J].醫學信息.2011,(04):1631~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