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兒功能性低熱 治療 中醫辨證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78-02
小兒功能性低熱屬不明原因發熱(Fuo)范疇,是一組好發于夏季、以反復發熱為主要特征,經多種藥物治療無效的臨床癥候群,它包括夏季神經功能性低熱和感染后低熱,由于病因龐雜,常缺乏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發現,已成為醫學實踐中極富挑戰性的課題,筆者運用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小兒功能性低熱21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兒科“發熱待查”住院患兒21例,男13例,女8例,年齡3~10歲,平均5~6歲。全部患兒排除流感、結核、風濕熱、急慢性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支原體肺炎、手足口病、腸道病毒感染等常見發熱疾病,常規檢查血、尿、糞常規及心電圖、胸片、心肌酶、淀粉酶、風濕系列、冷凝集試驗、肝功、酶聯等實驗室檢查均未見異常,均已足量使用廣譜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糖皮質激素等治療3天以上,體溫在37.5℃~39℃之間(全部腋溫),使用非甾體類解熱藥物(如布洛芬、尼美舒利等)原體溫暫時下降,很快繼續發熱,發熱時間持續1周以上。
2 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給常規補液、支持治療,中醫辨證分型:①熱盛津傷型:臨床表現為發熱、煩躁、口渴、汗多,舌苔白膩或厚膩,脈滑數或滑大無力,此型使用白虎加人參湯加減口服,處方:生石膏30g,黨參15g,粳米15g,知母12g,甘草9g,全身酸痛者加連翹、薄荷,食欲不振者加扁豆、藿香,惡心、嘔吐者加生姜、半夏,小便短赤者加玄參、滑石,每日1劑,水煎3次,混勻分3次口服,3劑1個療程。熱退后以生脈飲口服善后,每次1支,每日3次。②熱盛燥結型:臨床表現為發熱,午后熱甚,汗多口渴,胸悶脘痞,不思飲食,大便干結,舌苔厚膩或濁膩,脈洪數或滑數有力,此型使用小承氣湯加減口服,處方:生大黃12g,厚樸9g,枳實6g,口渴汗粘者加玄參、生地、麥冬,大便燥結者加芒硝、麻子仁,神疲乏力者加黨參、當歸,食積不化者加雞內金、萊菔子,每日1劑,水煎3次,混勻分3次口服,3劑1個療程,熱退后以生脈飲口服善后,服法同上。療效標準:體溫下降至37℃(腋溫)以下,癥狀消退為痊愈,體溫37℃~37.5℃之間,癥狀部分消退為好轉:體溫37.5℃~39℃之間,癥狀無消退為未愈。
3 治療結果
全部患兒21例,19例好轉,2例好轉入上級醫院,治愈率90.5%,平均退熱時間(2.5±0.6)天,隨訪15天內無復發。
4 討論
中醫認為:小兒元氣不足,脾胃虛弱,炎夏之際,暑熱挾濕邪侵入機體,暑熱犯表則發熱,暑熱熏蒸逼迫津液外泄則汗多口渴,暑熱挾濕故汗多而熱不解,《金匱要略》云:“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中石膏、知母清熱瀉火除煩,粳米、甘草和胃安神,人參生津止渴,諸藥合用,辛涼解肌,清暑泄熱、益氣生津,熱隨涼汗而泄,取“揚湯止沸”之意,熱退后以生脈飲益氣斂津,正如前賢張鳳逵所說“首用辛涼繼用甘寒,終用甘酸斂津”之暑熱治療大法[1]。現代醫學認為,人體體溫調節結構包括溫度感受器和體溫調節中樞,位于下丘腦前部的體溫調節中樞存在調節體溫的“調定點”,發熱是調定點受到致熱原作用后,對溫熱敏感性降低的結果,藥理研究表明:Na+/Ca2+在下丘腦后部的比例決定著體溫的調定點,0.9%氯化鈉注射液灌注腦室和下丘腦后部可引起體溫升高,而灌注液中加入Ca2+,則氯化鈉的升體溫作用被抑制[2]。生石膏內服經胃酸作用,一部分變為可溶性鈣鹽,至腸吸收入血后,使血清Ca2+濃度增高,抑制神經應激機制(包括體溫調節中樞),知母的有效成分:山酮衍生物-芒果甙,對人工發熱動物有顯著解熱作用,人參、甘草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抗炎、抗毒、抗變態反應作用,可抑制體溫中樞對內熱源的反應。故白虎加人參湯口服清暑泄熱作用明顯,若發熱日久,汗出過多,津液外泄,以致腸胃干燥結實,而見熱盛燥結證型,中醫認為:暑熱入于陽明經,陽明經氣旺于申、酉(相當于下午2時至6時之間),故發熱,午后熱甚,暑熱耗氣傷津故多口渴,暑邪挾濕困脾,氣機不暢,故胸悶、脘痞、不思飲食,暑熱灼津,與腸中糟粕相結,故大便干結,《傷寒論》云:“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泄,胃中燥,大便必鞕,小承氣湯主之。”方中生大黃清熱瀉火,瀉下攻積,枳實破氣消積,厚樸行氣燥濕,諸藥合用,行氣通腑,瀉熱存津,使暑熱自大便而瀉,取“釜底抽薪”之意。前賢溫病大師葉桂有“暑病耗氣傷津,不必用下”之言。故服藥后腑氣得通,實熱得瀉,不可再服,熱退后以生脈飲口服益氣斂津。現代醫學認為:①小兒神經系統發育尚未成熟,體溫調節中樞易受外界因素如高溫天氣、病原微生物、腸道內毒素吸收等致熱原刺激而引起發熱,腸道發酵和腐敗產物及腸道炎性介質如氧自由基、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白三烯、腫瘤壞死因子、NO等形成腸道內致熱原,常成為小兒功能性低熱的原因,藥物研究表明:小承氣湯對內毒性發熱及腸道內毒素有明顯抑制作用,能顯著降低血漿內毒素水平。機制歸納為:減少腸道內毒素的產生和吸收,通過攻下作用使大量病原微生物和內毒素隨腸內容物排出體外,縮小腸道內毒素池,生大黃所含番瀉苷甲可促進腸道排空,加速腸道內生致熱原的排泄[2]。②調動體內因素,促進內毒素滅活,通過改善微循環,降低血管通透性,加強網狀內皮細胞功能。③對血流中的內毒素產生直接拮抗作用,通過增加腸道血流和改善腸道微循環狀態減少內毒素的吸收[3],故小承氣湯煎劑口服通腑泄熱作用明顯。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小兒功能性低熱,避免濫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療效肯定,值得推廣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彭勝權.溫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630
[2]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77,1969
[3]奉明放.腸內感染對內毒素介導的免疫細胞學及應用通里攻下法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綜合雜志,1994,(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