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率失常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指的是心臟沖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和激動次序的異常,屬于心血管疾病范圍,可由心血管病、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藥物中毒等因素引起。
關鍵詞:心律失常 中醫藥治療 體會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79-02
臨床上按發作時心率的快慢分為快速性和緩慢性,前者常見過早搏動、心動過速、心房和心室顫動等;后者以常見竇性緩慢性心率失常和各種傳導阻滯。中醫根據臨床表現歸屬于“心悸”、“怔忡”、“驚悸”和“脈結代”范圍[1]。近些年來,中醫藥治療心律失常的研究得到了深入的發展,詳細報道如下:
1 癥候研究情況
尹克春等[2]研究表明心律失常的臨床特點的中醫辨證分型排列依次為痰濁阻滯、血瘀氣滯、心脾兩虛、肝腎虧虛、水飲凌心、心陽不振。同時不同證型血管病變支數有差異,虛證主要為三支血管病變,實證則主要為雙血管病變。陳英等[3]研究發現各分型的心律失常發的發作高峰時間均為23∶00~1∶00,而室上性早搏、成對室性早搏、室上速發生頻數最低點在9∶00~11∶00,由此證明了中醫“心病者,日中慧,半夜甚、平旦靜”的科學性。
2 辨證分型
謝心等[4]總結心律失常治療包括3個方面:①心病從肝論治,肝火疏泄不及或太過的治療原則不同。如肝臟疏泄不及,則主張以剛克柔,采用疏肝活血、疏肝理氣、疏肝清熱等方法使其氣血和調、氣機條暢、心脈通暢。如肝臟疏泄太過,則主張以柔克剛,采用平肝熄風、平肝潛陽、清肝瀉火等方法使其肝體充實、肝氣沖和、氣血暢通。②心病從腎論治,根據患者腎中陰陽盛衰情況分別給予溫腎陽、補腎氣、滋腎陰治療法,可選用二仙湯、二至丸、真武湯等方劑。③針對心悸本虛標實的基本病機,提倡益氣養陰。
3 各型心率失常的中醫藥治療
3.1 補養心血法。適用于心血不足,血脈不充實,脈氣不連續。癥見心悸不安、面色不華、頭昏目眩、健忘少寐、脈細弱而數、舌淡紅,選用炙甘草湯加減,方含熟地、黨參、炙甘草、麥冬、當歸、白芍、阿膠等。兼陽虛者加桂枝,兼血瘀者加丹參、川芎、紅花、郁金,兼痰火者加竹茹、赤芍、瓜蔞。
3.2 補益心氣法。適用于心氣不足,不能鼓動血脈的正常運行。癥見心悸不寧、神疲體倦、氣短疲乏、自汗、苔薄白、舌淡、脈結代,選用五味子湯加減,方含五味子、黃芪、黨參、麥冬、丹參、柏棗仁等。氣虛伴濕阻者加厚樸和蒼術,氣虛兼血瘀者加紅花、丹參和赤芍,氣虛痰阻者加石菖蒲、法半夏、天南星和云茯苓。
3.3 健脾養心法。適用于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乏源、心血虧損,不能貫注心脈。癥見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不華、腹脹便溏、食欲下降、舌淡嫩、脈結代,選用歸脾湯加減,方含黨參、黃芪、白術、茯神、當歸、桂圓肉、熟地、丹參、生姜、大棗、桂枝等。腹脹者加厚樸和枳殼,便溏者加茨實和薏苡仁[4]。
3.4 溫補心陽法。適用于心陽不振、心失溫煦、血脈運行不正常,癥見心慌、心悸、氣短乏力、手足不溫、形寒怕冷、腰膝冷痛、舌淡苔白、便溏浮腫、脈沉細結代,選用參附湯加減。若心陽虛衰加劇,陽虛水泛,肢體浮腫不能平臥,選用真武湯。若陰虛欲脫,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結代或者細微欲絕,選用四逆湯加減,回陽救逆。
3.5 滋陰降火法。適用于陰液不足,陰不制陽,虛火亢盛,擾于心脈,導致心脈運行不正常。癥見心悸不寧、五心煩躁、頭昏耳鳴、口干欲飲、舌紅苔少、腰膝酸軟、手足心熱、脈細促代等,選用天王補心丹加減,方含柏棗仁、天麥冬、沙參、當歸、元參、生地、苦參、五味子、龍齒等。
3.6 豁痰通脈法。適用于心脈郁阻,痰濁阻滯,血脈運行失常。癥見心悸怔忡、咳嗽咳痰、心胸痹悶、嘔吐、脘痞食少、苔白膩、舌淡紅、脈沉滑遲緩或結代,選用溫膽湯加味,方含陳皮、茯苓、半夏、菖蒲、郁金、雍白、瓜蔞、枳殼、丹參等。痰熱者加竹茹和黃連[5]。
3.7 化瘀通脈法。血瘀導致心律失常者,往往繼發于心氣或者心陽虧虛。氣為血帥,心氣或者心陽不足則無力運行血脈,不利血行,繼而瘀血阻滯心脈。癥見心悸、氣短、心胸疼痛,嚴重者胸痛徹背、背痛徹心、面唇暗紫、舌有瘀斑、脈細結代,選用血府逐瘀湯合丹參飲加減,方含桃仁、丹參、紅花、川芎、赤芍、郁金、檀香。氣虛者加人參和黃芪,陽虛者加桂枝和附子,氣滯者合用四逆散。
3.8 清心瀉火法。適用于心脈失寧、心火亢盛。癥見心悸、心煩易怒、頭昏失眠、面赤口渴、口舌糜爛、小便短赤混濁、便秘、舌尖紅、苔黃膩、脈小滑數,選用瀉心湯或導赤散加減,方含生地、竹葉、麥冬、黃連、梔子、苦參、甘草梢、蓮子心等。
3.9 清熱解毒法和寧心安神法。
3.9.1 清熱解毒法。適用于外感風熱邪毒或者外感風寒暑濕,郁而化火,擾于心脈,導致心律失常。癥見怕冷發熱、心悸、胸痛、胸悶、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數或疾或促或結代,選用銀翹散加減:連翹、大青葉、板藍根、銀花、蒲公英、丹皮、紫花地丁、苦參、丹皮、赤芍。
3.9.2 寧心安神法。適用于因情緒刺激、驚嚇而導致的心律失常。癥見心悸不寧、坐臥不安、善驚多恐、胸悶不暢、多夢易醒、舌淡紅、苔薄白、脈數或疾或促或結代,選用安神定志丸加減,方含黨參、遠志、茯神、珍珠母、磁石、龍齒、朱砂等。
雖然抗心律失常的西藥不斷更新,但是臨床上單純西藥治療始終不能完善其不良反應的缺陷,西藥幾乎都有負性肌力作用,有些甚至能導致新的心律失常。眾多研究表明中藥制劑能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發生率,且無毒副作用。中藥分子量大,具有多靶點特性,不影響離子通道,能調節離子通道功能,相比西藥療效更佳。我院在中藥方劑治療心律失常方面,臨證用藥,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沛田.快速性心律失常中醫辨證需注意什么[J].中醫雜志,2008,49(5):471
[2]駱瓊,葉瑞林.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律失常30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2007,39(7):23~24
[3]王武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合并室性期前收縮65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8,40(3):49~50
[4]唐潤蓮,周凡力.穩心顆粒治療心律失常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07,25(9):72~73
[5]胡瑞.中醫藥治療心律失常研究綜述[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