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比較中醫藥療法與西藥療法治療濕熱型濕疹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療濕熱型濕疹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70例患者,對照組50例患者。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口服西藥西替利嗪進行治療,實驗組則采用中藥方劑清熱除濕飲進行治療,兩組給藥時間與劑量均在允許范圍內。觀察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臨床有效率與治療過程中監測的指標血清IL-4的調節情況,分析總結清熱除濕飲治療濕熱型濕疹的臨床療效。結果:實驗組的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經過兩組的治療后實驗組的血清IL-4的下降數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均<0.05,均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相較于西藥西替利嗪對濕熱型濕疹的治療,中藥清熱除濕飲的臨床效果更好,是治療濕熱型濕疹的一種有效方法。
關鍵詞:中藥療法 清熱除濕飲 濕熱型濕疹 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83-01
濕疹屬于一種瘙癢性皮膚病,由于濕疹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發病,目前發病機制還不是十分明確,比較復雜。該病在臨床上屬于頑固性疾病,反復發作,難以治愈。在西醫臨床上經常是給藥治療,例如抗組胺藥西利替嗪等[1]。從中醫理論來看,一般認為濕疹是濕熱邪毒在體內造成的,所以要采用清熱除濕的方式驅除邪毒。我院針對這一中醫藥理論觀點進行臨床實驗研究,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療濕熱型濕疹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患者65例,女患者55例,年齡在35~75之間,平均年齡為(48.45±8.39)歲。所有患者均經過我院確診患有濕熱型濕疹,病情的輕重會有一定的差距,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70例患者,對照組50例患者。使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既往消化道出血病史、出血量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實驗組患者采用口服加外敷清熱除濕飲的治療方法,先按照清熱除濕飲的處方將中藥材用水煎煮后口服,每日2次,每次150ml,剩余的殘渣再用水煎煮,沒日3次的涂抹患處,每次約半個小時[2];而對照組則采用口服西利替嗪的方法治療,同時也外敷丁酸氫化可的松軟膏。兩組在進行臨床實驗前都要進行肝腎功能及尿、血和二便的常規檢查,并保證兩組的給藥時間與劑量沒有大的差別,都以4周為一個療程觀察療效。
1.3 觀察指標。經過治療后,把兩組的臨床有效率及治療過程中的一項監測指標血清IL-4的下降值的數據做統計分析,觀察臨床療效。
1.4 統計學處理。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加減標準差形式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臨床有效率統計情況。將兩組在臨床上的治愈情況統計如下。
表1 兩組的臨床有效率統計結果
組別痊愈(例)顯效(例)無效(例)總有效率(%)實驗組(70)28271578.57對照組(50)14132354.00 從表1可以看出,實驗組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分析,X2=8.41,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血清IL-4監測統計情況。將兩組的血清IL-4監測數據統計結果如下。
表2 兩組的血清IL-4監測數據統計結果
組別治療前(pg/ml)治療后(pg/ml)實驗組(70)74.53±6.6434.53±6.64對照組(50)74.56±6.9254.88±6.89 從表2可以看出,進過治療后,實驗組的血清IL-4下降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效果差異明顯,t=18.38,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中醫臨床上將濕疹分為3種類型,其中的濕熱浸淫型的要采用清熱化濕法治療,脾虛濕盛型的要以祛濕補脾法進行治療,血虛風燥型的則采用補血祛風進行治療,一般臨床療效比較理想[3]。清熱除濕飲由茯苓、蒼術、黃柏、澤瀉、車前子、黃連、白鮮皮、地膚子、苦參、徐長青、夜交藤以及甘草組成。其中茯苓圍君藥,以清熱解毒為主;黃連、白鮮皮、黃柏、苦參等則以清熱燥濕止癢為主;夜交藤則起到安神的功效;甘草則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4]。將該處方水煎后有調節免疫功能、抗過敏的功效,藥渣也可以再利用,重新水煎后涂到患處能有清熱燥濕、止癢解毒的功效,并且毒副作用相比較其他中藥會小一些。
上述的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組采用中藥方劑清熱除濕飲治療濕熱型濕疹的臨床效果好于對照組的抗組胺西藥西利替嗪,說明清熱除濕飲是值得臨床上的推廣應用的;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的血清IL-4的降低值小于實驗組,因為患有濕疹的患者的血清IL-4值均大于正常人,在用藥治療的過程中,血清值都會有所下降,而實驗的結果說明清熱除濕飲對血清IL-4的作用更強,更有助于濕疹的治療。
目前來看,國內外針對濕疹的臨床治療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比較而言,中醫療法的臨床療效會更穩定更好一些[5],隨著中醫對濕疹多年的研究,醫學臨床上的有效率也不斷地提高,總而言之,清熱除濕飲值得在臨床上應用與發展。參考文獻
[1]李衛民.黃芩利膽湯加減治療濕熱型急性濕疹的療效觀察[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1,33(6):550-551
[2]曠燕飛,楊志波.濕疹中醫臨床證候分型及用藥情況的文獻調研分析[J].中醫藥導報,2008,14(12):85-86
[3]王遠紅,焦彥民,孫惠敏,等.除濕飲治療濕疹(濕熱型)的臨床觀察及對血清TNF-α水平的影響[J].黑龍江中醫藥,2011,40(5):28-29
[4]王遠紅,王相明.中西結合治療濕疹近況[J].黑龍江中醫藥,2009,38(3):54-56
[5]邴雅,孫濤.除濕解毒飲治療老年濕熱內蘊型亞急性濕疹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29(4):36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