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應用側隱窩阻滯與牽引技術聯合對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60例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側隱窩阻滯技術進行治療;治療組患者采用側隱窩阻滯與牽引技術聯合進行治療。結果:治療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的改善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治療結束后癥狀再次發作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結論:應用側隱窩阻滯與牽引技術聯合對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側隱窩阻滯 牽引 腰椎間盤突出癥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89-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各種因素共同作用后導致纖維被破壞,髓核突出后對神經根產生壓迫和,從而引發的一種以腰腿痛為主要癥狀表現的臨床常見病[1]。本次研究中選取60例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病例,對應用側隱窩阻滯與牽引技術聯合對其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中選取60例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病例,其中L4/5患者20例,L5/S1患者40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34至72歲,平均50.9歲;腰椎間盤突出癥出現時間2至19個月,平均6.2個月;治療組中男21例,女9例;年齡33至74歲,平均50.2歲;腰椎間盤突出癥出現時間2至17個月,平均6.4個月。研究對象自然資料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側隱窩阻滯技術進行治療;治療組患者采用側隱窩阻滯與牽引技術聯合進行治療[5]。側隱窩阻滯術在X線監視下,于L4/5或L5/S1小關節內側緣入路,將7#穿刺針穿刺至病變椎間隙的側隱窩,注入消炎止痛液12ml,消炎止痛液配置為利多卡因50mg,曲安奈德20mg,維生素B12注射液1mg,加生理鹽水至20ml。側隱窩阻滯術為每周一次。牽引治療為電動腰椎牽引治療儀進行骨盆牽引,牽引力量為患者體重的50%,每天牽引一次。7天為一療程。共1-2個療程。對兩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的改善幅度、復發率情況進行對比研究。
1.3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5]。治愈:臨床癥狀表現完全消失,患者已經可以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顯效:患者偶爾患有程度輕微的腰痛和下肢放射痛癥狀出現,可以正常參與日常工作,不會產生明顯影響。有效:臨床癥狀表現或體征大部分已經消失或所有改善,病情偶爾會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造成不良影響。無效:臨床癥狀表現和體征,與治療前比較沒有改變,患者仍然不能正常參與工作和生活,或腰椎間盤突出癥狀進一步惡化[2]。
1.4 數據處理。研究過程中所得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系統進行處理,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形式(X±S)表示計量資料,對計數資料進行t檢驗,對組間對比結果進行X2檢驗,當P<0.05認為有顯著性差異,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對照組患者經側隱窩阻滯治療后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為:治愈4例,顯效6例,有效11例,無效9例,治療總有效率70.0%;治療組患者經側隱窩阻滯和牽引聯合治療后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為:治愈10例,顯效13例,有效5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93.3%。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比較[n/(%)]
組別例數(n)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有效率對照組304(13.3)6(20.0)11(36.7)9(30.0)21(70.0)治療組3010(33.3)13(43.3)5(16.7)2(6.7)28(93.3)P值<0.05<0.05<0.05<0.05<0.052.2 疼痛程度評分改善情況。治療前兩組疼痛程度評分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的改善幅度比較(分)
組別例數(n)治療前治療后P值對照組306.25±1.043.67±0.92<0.05治療組306.19±0.961.48±1.14<0.05P值>0.05<0.052.3 復發率。對照組患者治療半年后有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狀再次出現,病情復發率26.7%;治療組患者治療半年后有1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狀再次出現,病情復發率3.3%。兩組復發率組間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神經根的機械受壓、化學介質的炎性反應、免疫反應的表達三部分因素組成,這三者之間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3]。采用硬膜外腔側隱窩給藥方式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可以使藥物更加直接的注射到發生病變的部位并且保證藥物在病灶部位的濃度相對較高,可以使神經根周圍出現的充血、水腫程度明顯減輕,對神經根周圍發生的粘連起到松解和沖激作用。牽引治療技術,主要根據中醫臨床傳統的拔伸牽引和旋轉斜板復位手法的基本原理,使患者的椎間隙進一步擴大,使髓核內回收力和纖維環的張力顯著增加,使突出物與神經根的空間位置關系發生實質性改變,使神經根發生壓迫和粘連的程度得到有效改善,對小關節紊亂現象進行糾正,使椎體的失衡狀態得以扭轉,使之能夠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達到三維相對平衡的效果,使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癥狀表現得到顯著緩解。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9:201-202
[2]王國民.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生機制與治療[J].中華現代外科學雜志,2009,13(17):605-606
[3]于德春,鄭啟云.臨床疾病診斷標準與國家體檢標準[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