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臨床檢驗 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95-01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質量控制在檢驗醫學中的不斷運用,有力地確保了臨床檢驗的準確性、有效性。為人類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以及健康狀況的評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本人結合自身從事檢驗工作的實踐,簡單談談如何加強臨床檢驗過程的質量控制。
1 分析前的質量
控制該階段是保證檢驗信息正確,有效的先決條件,從臨床醫生開出檢驗單、患者準備、原始標本的采集、儲存、運輸及至檢驗。要注意檢驗申請單填寫與標簽是否一致;患者的情緒,運動,生理節律變化,飲食,藥物等影響;采血以坐位或臥位,止血帶壓迫不宜過緊,過長。不要用力拍打穿刺部位,避免脂血,溶血和樣本污染。
2 分析中的質量
控制階段就是從接受標本開始,主要包括維護儀器、準備試劑以及分析過程中質量控制等,直至檢測結果出來。
儀器要在正常工作狀態,所有試劑要嚴格按試劑說明書來配制。不用的試劑冰箱中冷藏,以防止試劑揮發;對平時不經常使用的試劑,要觀察其穩定性;對不符合檢驗要求的試劑,要及時更換。
分析過程中質量控制:臨床檢驗作為一項以實驗為基礎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客觀全面的質量管理體系,從而使檢驗分析的全過程中都處于規范受控的狀態,這樣才能使檢驗結果客觀、準確、及時。一是要確保儀器應處于正常工作狀態,做好室內、室間質控,一旦出現失控情況,必須要有失控的調查記錄及改正措施。二是規范保存原始記錄,要重視原始數據的法律效力,各項檢驗結果原始記錄是檢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檢驗結果的記載,也是最直接反映檢測過程的數據資料。三是所有檢驗項目都應具有標準操作程序,此操作程序應該具備可操作性以及規范性、有效性。
3 分析后的質量控制
認真審核測定結果:目前的醫學檢驗越來越系統化,越來越自動化,所以,檢驗人員之間的配合也越來越多。無論是患者信息的錄入、標本編號到分離、審核儀器操作檢驗結果、發送檢驗報告單以及檢驗結果的信息反饋等各個環節都是息息相關,檢驗人員必須要認真分析和核對檢測結果,發現問題及時改正。在此基礎上,還要強化檢驗結果的分析比較,一旦檢驗結果超出了醫學水平,檢驗人員應當立刻與近期結果進行比較,有效分析各參數之間關系,并與臨床資料作分析比較,必要時還要與深入臨床一線,了解患者病情以及標本采集的具體狀況,從而真正保證檢測結果的合理、準確和有效。
建立報告單簽收制度:建立健全嚴格的報告單簽收制度,所有的檢驗報告單都應該由專人負責統一送達。檢驗科也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檢驗報告單的室內保存時間、保存方法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以便復查和核對。
結果分析和解釋:一旦出現檢驗結果與臨床診斷不相符合的情況,檢驗人員應及時和臨床醫生進行溝通,找準癥結,摸清情況。隨著醫療知識的普及,很多患者都希望知道自己病情和病因,所以,會經常性讓檢驗人員對自己的檢驗結果做出有關解釋,檢驗人員應當有針對性地根據檢驗結果對病情進行客觀全面地分析,這就要求檢驗人員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提升業務能力和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