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觀察探討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肌瘤中的臨床療效,總結其臨床價值。方法:選擇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90例患有子宮肌瘤的婦女,隨機分為觀察組(腹腔鏡手術組)和對照組(開腹手術),各45例,觀察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效果確切,能有效剔除肌瘤,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微創,身體恢復快,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腹腔鏡手術 子宮肌瘤開腹 手術微創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410-02
子宮肌瘤是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疾病屬于良性的腫瘤,其病程往往較長,生長緩慢,育齡期婦女為高發,主要臨床表現為月經改變,經期延長,下腹疼痛等。手術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分為傳統的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本文通過觀察討論腹腔鏡手術在治療中的臨床療效總結其臨床價值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90例患有子宮肌瘤的婦女,年齡在27—47歲,均經B超或CT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均為子宮肌壁間或漿膜下肌瘤,均為手術適應癥。其中單發21例多發24例肌瘤最大直徑為3.0-7.8cm,肌瘤數目為1—4個均排除妊娠子宮肌瘤,隨即分為觀察組(腹腔鏡手術)和對照組(開腹手術)各45例觀察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兩組婦女從年齡檢查結果及肌瘤直徑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觀察組(腹腔鏡手術)所有患者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的方式,采取頭低臀高位,下腹部兩側開3—4個穿刺孔,采用腹腔鏡對整個腹腔進行探查,對子宮肌壁間肌瘤或漿膜下肌瘤進行剔除。具體操作如下:對位于子宮肌壁間最突出的位置的子宮肌瘤,采取電凝刀進行子宮肌層縱切,與肌瘤直徑等長,直至肌瘤的包膜層,然后再肌瘤與子宮的肌層間,應用撥棒將兩者進行分離,成功剝除肌瘤后,需要立即對剝離面進行止血,然后再以2-0人工合成可吸收線縫合并打結,最后將肌瘤進行粉碎成條索狀后取出體外,術后對腹壁的穿刺孔進行縫合一針或進行夾持止血,術后3—4天可進行拆線。
1.2.2 對照組(開腹手術)采取傳統剖腹手術方式進行直接剔除肌瘤治療。
1.3 統計學方法本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單位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腹腔鏡下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是一種微創住院時間,短患者身體恢復快,切口小,出血少的治療手段,能有效維持內環境的穩態,極少對腹腔造成干擾,保證盆腔視野的清晰,對鄰近的器官不會在造成損傷,保留子宮的完整性,不影響月經及子宮的生理功能,因此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是一種理想的手術方式,本文中統計發現,腹腔鏡手術時間明顯比開腹時間短,出血量比開腹時間少,術后排氣時間及下床活動比開腹手術要早,住院時間明顯比開腹時間短,同時腹腔鏡手術能檢查與治療相結合,準確定位并取出標本送檢,因此為大多數患者所接受。
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剔除的臨床適應癥如下:①適用于單發多發帶的肌瘤或槳膜下肌瘤的治療,其最大直徑在10cm以內;②適用于單發,多發的子宮肌壁間肌瘤的治療,其最小直徑在4cm以上最大直徑在10cm以內;③適用于多發的肌瘤肌瘤數目在10個以內;④適用于術前排除合并肌瘤惡變的可能性,本文從選擇的患者均符合上述有關的腹腔鏡手術適應癥,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推廣不斷進步與發展,加上研究促性腺激素激動劑(GnRh-a)的應用,腹腔鏡治療適應癥有所拓寬禁忌癥減少。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效果確切,能有效剔除肌瘤,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微創,身體恢復快,安全可靠,值得臨床合理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黎德群,馬剛.腹腔鏡治療子宮肌瘤46例療效分析[J].廣西醫學,2009,31(3)365-367
[2]劉梅.開腹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觀察[J].微創醫學,20083(2):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