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第二產程延長以減少新生兒窒息。方法:將848例產婦分為兩組,對比分析第二產程延長對發生新生兒窒息的影響。結果:第二產程延長者發生新生兒窒息的發病率與第二產程正常者發生新生兒的發病率明顯增加。結論:在臨床上助產護士應密切觀察產程,正確應用產程圖,積極配合醫師處理產程中的各種問題,避免活躍期和第二產程延長可以減少或減輕新生兒窒息。
關鍵詞:新生兒窒息 胎兒宮內窘迫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417-01
新生兒窒息如搶救不及時或不得力,新生兒可因較長時間的缺氧造成永久性神經系統損害的后遺癥,近期并發癥多,嚴重者引起死亡。而第二產程延長造成胎兒宮內缺氧進一步是新生兒窒息率明顯增加。本文旨在積極尋找預防措施以降低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以提高產科質量,保證母嬰安全。
1 臨床資料
選擇孕婦848例,根據是否存在第二產程延長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105例,對照組743,這兩組孕婦的年齡、體重、胎次、孕周及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正常分娩時第二產程一般為1小時左右。95%的產婦少于2小時,故將2小時定為正常與異常的界限,第二產程延長可因中骨盆狹窄,胎頭位置異常等因素引起,第二產程又可分為兩個時期:下降期和盆底期,將第二產程分為兩期有利于在下降期較早的發現異常情況以致及時加以處理。所謂胎兒宮內窘迫是指胎兒在宮內有缺氧征象危及胎兒健康和生命者,其又可分為急性胎兒宮內窘迫和慢性胎兒窘迫。它的復蘇不僅關系到新生兒的存活,而且關系到以后的生命質量。
據臨床統計實驗組105例第二產程延長的孕婦受胎兒宮內窘迫、臍帶異常、頭盆不稱等因素的影響發生新生兒窒息28例,對照組743例第二產程正常的孕婦受同樣因素影響發生新生兒窒息46例,將兩組病例新生兒窒息的發病率用統計學進行處理。
2 結果
第二產程延長致新生兒窒息發病率實驗組105例中新生兒窒息28例,發病率為26.7%與對照組相比第二產程正常者743例,新生兒窒息46例,發病率為6.19%,根據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05)。第二產程延長與新生兒窒息的相關因素:胎兒宮內窘迫發生新生兒窒息10例,發病率為47.6%,頭盆不稱發生新生兒8例,發病率為38.1%,臍帶異常(包括臍帶繞頸、打結、扭曲、受壓、脫垂、臍帶過短)發生新生兒窒息15例,發病率為23.4%。
分娩方式與新生兒窒息的關系:自然分娩49例,發生新生兒窒息7例,發病率為14.2%,產鉗助娩14例,發生新生兒窒息10例,發病率為41.7%,剖宮產32例,發生新生兒窒息11例發病率為34.4%。
3 討論
3.1 如何防止第二產程延長。進入產程后,助產護士應重視產婦的心理護理,解除不必要的焦慮和恐懼心理,使產婦了解分娩是正常的生理過程,增強其對分娩的信息。分娩前助產護士應鼓勵產婦進食增加營養,避免過多使用鎮靜藥物,注意檢查有無頭盆不稱,注意及時排空直腸和膀胱,目前,國內外產科均已“降低剖宮產率,使分娩回歸基本步”為導向,開設康樂待產室和家庭化病房,有助于預防產婦的緊張情緒所致的子宮收縮乏力而防止第二產程延長。
3.2 第二產程延長的處理。新生兒窒息往往與胎兒宮內窘迫密切相關,胎兒宮內窘迫早期發現,盡早結束分娩可減少新生兒窒息。第二產程胎頭下降延緩或阻滯表明胎頭在中骨盆-出口面遇到困難,應及時做陰道檢查注意宮口是否開全、兒頭銜接否,了解骨盆中部及出口情況,有無宮頸水腫,胎方位及下降水平,胎頭重疊,變形程度,產瘤大小與水腫以決定分娩方式,在排除明顯頭盆不稱及嚴重胎頭位置異常后可試用催產素促進產程進展催產素應以靜脈滴注為宜。若是持續性枕后位或枕橫位、先露低可考慮以手旋轉至枕前位,胎頭能繼續下降至≥+3可行低位產鉗及胎頭吸引助產,若徒手旋轉失敗,胎頭持續在+2到不了+3,顱骨明顯重疊或胎頭變形嚴重,產瘤大以摸不清雙耳,胎心好,估計至少上中產鉗或困難產鉗應以剖宮產結束分娩為宜。
4 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觀察顯示第二產程延長者新生兒窒息率明顯增加,第二產程延長中胎兒宮內窘迫、臍帶異常、頭盆不稱與新生兒窒息相關,在分娩方式上自然分娩對胎兒最安全,剖宮產次之,產鉗助產兒窒息率較高,故產鉗助產應嚴格掌握適應癥,盡量避免對嚴重胎兒宮內窘迫者施用產鉗助產,助產護士應提高助產技術避免滯產,縮短第二產程。總之,縮短第二產程是減少與減輕新生兒窒息的一種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