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以關木通為代表的中藥有毒成分和含量。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譜儀對關木通以及其配伍中藥的有毒成分進行測定,同時使用了馬兜鈴酸A對照品進行對比研究。結果:中藥關木通以及其配伍生地、當歸、大黃等中藥材會產生一定的馬兜鈴酸A,這種有毒成分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傷害。結論:研究中藥材的有毒成分可以為醫療用藥提供科學的標準,不斷提高中藥治療疾病的有效性,降低藥物對患者的傷害程度。
關鍵詞:中藥 有毒成分 關木通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418-01
傳統理論中西藥對人體的毒性要大于中藥,但是龍膽瀉肝丸事件的發生讓人們一度的懷疑中藥毒性的高低程度,各大醫療研究機構也投入了更多人力物力來研究中藥有毒成分。本文通過使用藥材關木通及其配伍中藥,在使用高效液相色譜法的基礎上研究中藥有毒成分。
1 中藥有毒成分分析研究的現狀
現階段國內各醫療機構對中藥復雜體系有毒成分的研究力度日益上升,為了準確、高效的得出分析結果,對定量分析方法的使用避免了定性分析方式的缺點,使得毛細管電泳法、高酸液相色譜法開始成為分析中藥有毒成分的常用方式。
2 實驗部分
2.1 儀器與試劑。選擇實驗的試劑包括大黃、關木通、當歸、甘草、生地,都是色譜專用試劑或分析純試劑,使用型號為LC-10ATvp的高效液相色譜儀,試劑還包括實驗所用的馬兜鈴酸A對照品。
2.2 色譜條件。選擇實驗填充劑時盡量使用標準的硅膠和十八烷基硅烷鍵;使用的流動相為甲醇溶液,甲醇和水的配比為35∶65,保持1.1mL/min的流速、12的進樣量和28℃的柱溫,使波長維持在285nm。
2.3 溶液的配備。將準備好的馬兜鈴酸A對照品作為做成濃度為0.029g/L的對照品溶液,放置備用。首先稱取好重量為0.7g的關木通藥材,使用烘干機和粉碎機將其進行烘干和粉碎,在規格為200mL的燒杯里放入關木通粉末,倒入125mL蒸餾水后進行煎煮,經過35min的煎煮后將溶液過濾,把過濾液放在燒杯里備用,繼而在煎煮后殘留藥渣的燒杯里放入劑量為85mL的蒸餾水,對殘渣進行35min的二次煎煮,同樣將濾液征集起來,對兩次煎煮的濾液進行濃縮至干。在最終濃縮干的燒杯中加入無水乙醇,將其放置在容量為10mL的容量瓶中,保證加入無水乙醇的量正好和刻度相平,在均勻溶解后放在實驗冰箱里靜置冷藏。等待第二天早上將容量瓶取出,將瓶內的上清液抽出,采取針頭式的過濾器將上清液過濾好,把初次過濾的液體倒掉,使用二次過濾的上清液放入容量為1mL的塑料離心管中,并且標識為供試液1。對藥材生地、大黃、當歸、甘草溶液的配備方式和關木通的流程一樣,它們分別標識為供試液2、3、4、5號。與此同時在關木通樣品溶液中抽取出0.5mL,使用無水乙醇溶液對其進行稀釋,放入5mL的容量瓶中,標識為6號供試液。
2.4 實驗方法與結果。
(1)分析線性關系。抽取對照品溶液,從1mL—6mL遞增,遞增幅度為1mL,相繼將這六份溶液注入實驗所用的液相色譜儀中,根據色譜條件來進行準確的檢驗,0.06~0.41g是馬兜鈴酸A的線性活動空間,維持相關系數r為0.992,分析發現進樣量和峰面積之間的線性關系正常,校正曲線顯示為Y=4.9×106X-34001。
(2)檢測精密度。在6號供試液中吸取12μl的劑量,經過5次的試驗來獲得對照品馬兜鈴酸A的峰面積,計算出0.32%的RSD,該試驗儀器的精密度完全符合實驗標準。
(3)研究穩定性。在6號供試液中吸取12μl的劑量,在前8h內每隔2h測定一次,測定4次后在24h后進行第5次測試,最后得到RSD的值為1.49%,數據顯示樣品在8h內的穩定性符合試驗標準。
(4)獲得加樣回收率。在樣品中稱取6份重量0.35g的關木通粉末,分別往里面加入同等劑量(7mL)的馬兜鈴酸A對照品備用液,在2.3項中溶液制備流程的指導下完成供試液的制取,在制備液中分別移取出0.2mL,使用無水乙醇溶液進行稀釋,在容量瓶中進行搖勻靜置,保持刻度為1mL,吸取12μl為進樣品,計算峰面積,最終得出的加樣回收率為98.87±0.71。
(5)測定樣品。在1-5號供試液中移取相同劑量的液體,按照標準的色譜條件進行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
關木通+大黃0.60180.60436.36224106731.502 關木通及其配伍中藥馬兜鈴酸A的測定結果顯示,當有毒成分馬兜鈴酸A和當歸、甘草等藥材進行配伍后有毒含量會出現一定的減少。
3 討論
藥材關木通在醫療上經常運用在腎病治療的案例上,但是近些年來發生的患者服用關木通類藥物中毒事件導致《中國藥典》將其取消的結果。經過科學研究顯示,關木通本身含有一種馬兜鈴酸A的有毒成分,患者服用后可以導致很強的腎毒性,嚴重者會致死。為了分析關木通的毒性機制,深入研究關木通及其配伍中藥的有毒成分很有必要,引導大眾了解中藥的毒副作用,為患者健康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姚新生.中藥活性成分研究與中藥現代化[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3,14(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