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高校教育發展的速度非???,教育發展規模持續擴大,我國大學生數量持續增加,這其中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其中大學生健康教育問題就成了高校發展的重點障礙,高校大學生健康化教育是大學發展非常關注的環節,大學生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大學生本身對學習和社會的一種健康認識為主的教學發展,大學教育中大學生如何面對自身所遇到的困難,又如何解決,本文作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對大學生健康教育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大學生 健康教育 問題 探討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430-01
1 大學生健康教育的現狀
當前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明顯增多,獨生子女大學生、農村大學生和學習困難大學生心理素質尤顯脆弱且調適能力差。比如:大學新生對環境變化不適應者比例較大,有的大學畢業生對就業形勢認識不足,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害怕走向社會。特別是近年來大學校園內,出現大學生不假出走、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現象不斷增加,給高等學校的安全穩定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有些甚至影響了學校正常的學習、生活、工作秩序。實踐證明,解決大學生中存在的這些障礙沿用思想政治工作的老辦法難以奏效,因此必須努力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新模式,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依據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結合當今社會時代的變化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即必須依賴于對當代大學上進行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
2 大學生健康教育遇到的障礙和問題
2.1 環境應激問題。學校環境的變遷。學校環境對大學生尤其是對大學新生有重要影響。對于絕大部分新生來說,他們面臨的是陌生的校園、生疏而即將建立密切關系的新群體。多數學生還是首次遠離家門,離開長期依賴的父母以及其他親人、同學、朋友和熟悉的環境意味著今后將開始獨立生活,對眾多的問題需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動手解決。所有這些都會給每個大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環境應激。當這種應激超過限度時,就會造成心理問題,比如出現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艱苦適應更加困難,以及煩躁、嚴重焦慮不安、頭痛、神經衰弱等,甚至會出現擅自離開學校的沖動。學習條件和方法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許多大學生在入學前是當地學習的尖子,老師、家長的寵兒,同學的驕傲,他們往往自我感覺良好。但是,到了優生云集的大學,他們就“泯然眾矣”,假如他們不能恰當地接受和對待這種現實,就會造成心理問題。表現為自信心降低,自卑感增強,甚至出現強烈的嫉妒心理和攻擊行為。
2.2 自我不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矛盾的不適應。大學生作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其對自我的期望值自然較高,對未來的憧憬也更為理想化。然而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客觀障礙不可避免地會阻礙這些“理想自我”或“美好未來”的順利實現,這種矛盾會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結果是部分大學生試圖努力重建被現實排斥的自我,重新樹立切合實際的人生目標,但也會有部分大學生從此開始逃避與現實的矛盾沖突,甚至反過來攻擊現實,顯得消極頹廢、苦悶、不求上進,甚至產生厭世的心理和棄世的沖動。在發展自我過程中的不適應。隨著心理的發展尤其是自我意識的日漸完善,在大學階段的青年人已經注意到自己的優缺點,并產生了強烈的充實自我、發展自我和強化自我的需求。但是,對于大學生而言,這是一項及其復雜而難于駕御的工作。
2.3 人際關系問題。在對大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人際交往問題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具體包括以下兩方面問題:第一際交往技能上的缺陷,這一缺陷可能存在與各行各業以及各個年齡段的人身上,可是在大學生中表現卻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人際交往經驗較少,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突然面對大學生活中大量的人際交往問題,會嚴重增加他們的心理壓力。第二、人格缺陷,到了大學階段,個體人格在遺傳與后天因素影響下已經基本形成,但是,部分大學生人格特質中存在著一些發展不良方面或缺陷,一方面這些缺陷本身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其他社會性活動,以及自我進一步的發展完善等。
3 加強大學生健康教育的途徑
3.1 提高大學生的適應能力。在進入大學階段的學習之后,學生們面對新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必然會出現無法適應的狀況,所以要積極培養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讓他們能夠快速的適應大學生活。這就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就是要引導學生走出自我封閉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容如新的環境之中,與其他同學之間和諧相處;其次,就是要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合理規劃自己學習與娛樂時間,找到適應自己的學習方式,并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業余生活,讓自己的大學變得豐富多彩。
3.2 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學的學習模式與高中階段的學習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課余時間較多,所以要積極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大學階段的學習效率。很多學生受到高中學習模式的影響,在進入大學之后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很難適應,這就需要學校做好相關思想指導工作,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們克服不良情緒,及時的調整學習計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才有利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提高學習效率。
3.3 加強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目前,我國的大多數高校都實行寄宿制教學方式,很多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就要與其他幾位陌生的同學住在同一個寢室中,而且現在的大學生都比較強調自身個性,在相處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摩擦與糾紛,這就需要做好大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的指導工作,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在面對不同交往對象的過程中要及時調整自己的人際交往方式,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人際交往氛圍,這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何少穎.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福州人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190-192
[2]唐柏林.關于加強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30-133
[3]靳諾,劉貴芹.關于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0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