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殖道感染是目前國內外比較關注的生殖健康問題,是影響育齡女性身心健康最常見的疾病,因此關注我國育齡女性的生殖道感染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運用健康信念理論分析育齡女性生殖道感染現狀,并提出了預防生殖道感染健康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生殖道感染 健康信念 育齡女性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431-01
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RTIs)是指由于受細菌、病毒、衣原體、支原體、霉菌等多種病原體的侵襲,主要引起育齡夫婦生殖道感染的一大類傳染病的總稱,這一概念最早由國際婦女聯盟于1987年提出,旨在引起對一系列被忽視的婦女生殖健康及性健康問題的重視,并促進必需的衛生服務的發展,信息的傳遞及更廣泛項目的開展,生殖道感染是目前國內外比較關注的生殖健康問題。
1 生殖道感染現狀
RTIs是育齡人群,特別是育齡女性的常見疾患之一。調查顯示,國內RTIs的患病率為35.8%~85.1%[1],已成為嚴重影響我國婦女生殖健康的重要因素。
盡管目前RTIs患病率高,但是有癥狀率,就診率及充分治療率并不高[1]。影響正確就診的主要原因[2]是缺乏有關生殖道感染方面的知識,對疾病的嚴重程度估計不足,RTIs有癥狀率低以及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等,這些都使得某些女性在面臨RTIs困擾時羞于就醫。
作為一種感染性疾病,RTIs可使男性和女性均受累,但就其后果而言,對女性的危害性及廣泛性遠遠超過了男性。因此維護女性的生殖健康更加重要,有必要從觀念上轉變人們對RTIs的認識,明確其感染的嚴重性,提高就診意識,從而根本上改變這種局勢。
2 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是由美國心理學家Rosenstock于20世紀50年代首先提出的,其后經貝克等社會心理學家的修訂逐步完善而成[3]。
健康信念模式認為,人們要接受醫務人員的建議而采取某種有益于健康的行為或放棄某種危害健康的行為,需要具備下面幾個條件:①對疾病易感性的認識;②對疾病嚴重性的認識;③對行為益處的認識;④對實施或放棄行為障礙的認識;⑤行為線索;⑥效能期待。
3 運用健康信念模式分析育齡女性生殖道感染問題成因
3.1 育齡女性生殖道感染健康信念評估。
3.1.1 整體健康意識淡漠。女性由于特殊生理,如生殖道短,外陰前臨尿道,后接肛門等,不良的衛生行為習慣和配偶的衛生習慣與RTIs密切相關,但是大多數女性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許多女性認為RTIs很遙遠,有調查顯示,雖然學歷高的女性衛生習慣較好[4],但是這也導致她們過分自信,從而對出現的一些RTIs的臨床表現不加處理。
3.1.2 生殖道感染知識和信息的缺失。在任何文化背景下,求醫行為最顯著的特征是患者對癥狀及疾病嚴重性的認識程度,而目前大部分女性認為“生殖道感染是小毛病,是每一個婦女都會有的疾病”而影響正確求醫[5]。調查顯示,上海市徐匯區的育齡女性對RTIs嚴重性的認識極為缺乏,答對率僅9.53%[6],從而導致部分育齡女性在癥狀出現半年后才就診,以致延誤病情,造成嚴重的后果[2] 。
3.1.3 生殖道感染促進行為效果直覺錯誤。健康信念模式告訴我們: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帶來的益處以及障礙兩者的認知和權衡,會對人們健康生活方式的確立起到決定性作用,并讓他們認識到行為改變的必要性[7]。
育齡女性盡管面臨著RTIs的危險,但是她們獲得RTIs知識和利用服務資源的行為動機并不強烈。一方面是她們不知道正確就診的步驟,不會恰當利用醫療服務資源而延誤就診;另一方面,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擔心暴露隱私而不愿就診。這時,她們往往聽取同伴意見或自行處理,更有甚者不做任何處理,最終延誤就診時機,不僅浪費了金錢和時間,更對身心造成沉重負擔。
3.1.4 效能期望值低。自我效能,即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能力有正確的評價和判斷,相信自己一定能通過努力成功地采取一個導致期望結果的行動[7]。自我效能感低,則對自己在采取健康行為時遇到的障礙的解決能力沒有足夠的信心。
3.2 影響制約育齡女性生殖道感染健康相關行為的因素。育齡女性RTIs健康知識的獲得、RTIs健康相關行為的養成與其年齡,文化程度,居住條件等密切相關。調查發現,農村育齡女性對RTIs各種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僅為29.5%-58.88%,尤其是山區女性,連“陰道分泌物增多”、“陰道分泌物有臭味”這樣常見癥狀的知曉率都不到一半[1]。調查顯示,導致我國育齡人群RTIs患病率高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患者感染病原體后未及時就醫,導致疾病傳播機會增加[4,6],而RTIs知識對女性就醫有著顯著的影響,婦女對RTIs知識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她們的健康觀念、態度和是否能采納健康的行為。
4 健康信念模式下育齡女性生殖道感染健康教育的對策
4.1 評估育齡女性生殖道感染健康信念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教育。健康信念是人們接受勸導、改變不良行為、采納健康促進行為的關鍵,是健康教育對象自愿采納有益健康的行為前提。美國心理學家羅森斯托說得好:“知覺到易感性和嚴重性,確為行動提供了能量和力量;但只有當讓公眾知覺到效益,并能先了解所有困難再決心克服之,他才算是(真正)找到了行為的道路”。因此,評估育齡女性生殖道感染健康信念,以此為依據選擇不同的生殖道感染健康教育內容、形式、方法,是育齡女性生殖道感染健康教育取得實效的基礎和前提。
4.2 加強育齡女性教育提高其自我效能。有研究證實,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越有可能以樂觀、求助和問題解決等積極的認知和行為方式應對各種生活事件[8]。而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到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和情緒喚醒四種信息源的影響[8]。
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改變育齡女性自我效能普遍較低的現狀。通過設立簡單易行、效果比較明顯的目標,讓她們看到行為改變后的成果,并且加強社會輿論與宣傳,提高同伴教育的效果等方面來提高育齡女性的自我效能。
4.3 整體協同促進育齡女性生殖道感染健康教育。影響人的行為的因素是多層次的、多方面的,簡單干預一兩個因素無法理想的改變人的行為,因此必須考慮多種因素對目標行為的協同作用。影響和制約育齡女性生殖道感染健康行為的因素很多,朋友、家人尤其是丈夫[5]的態度和行為,醫院、社區的宣傳和所處環境,都會對育齡女性RTIs知識、態度和行為產生影響。我們要善于利用多種途徑、多種形式開展RTIs相關知識以及健康行為的健康教育,使學校、單位、社區、家庭、醫院和保健部門以及媒體形成一個“互聯網”,創造一個積極預防RTIs的氛圍,整體協同共同促進育齡女性生殖道感染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蔣汝剛,付翔,周靜,等.流動人口已婚育齡婦女生殖道感染相關情況及求醫行為調查[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1,19(2):94-97
[2]羅丹,肖水源,田立紅,等.門診性病患者求醫行為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16(2):122-124
[3]靳雪征.健康信念理論的建立和發展[J].中國健康教育,2007,23(12):945-946
[4]胡萍,何瑞敏,楊玉坤等.黃浦區已婚婦女生殖道感染患病情況及其認知、態度、行為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07,14(6):1835-1836
[5]魏虹,程怡民.我國流動人口生殖道感染求醫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7,11:698-700
[6]武俊青,王瑞平,李玉艷等.上海市徐匯區核心家庭婦女生殖健康知識及行為調查[J].生殖與避孕,2007,27(5):354-359
[7]薛仲.樹立健康信念增進自我效能-淺談健康信念模式在公共衛生社會工作中的應用[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17(5):110-112
[8]張妍,陳福國.自我效能感及其與心理健康的研究進展[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16(4):37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