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轉變病人對高血壓的認識,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存質量。方法:針對病人存在的健康問題,采取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同時做好心理、飲食、用藥、休息與活動指導。結果:提高病人對高血壓治療的依從性,血壓得到控制。結論:實施健康教育可改變高血壓病人不健康的行為,提高遵醫率,增強對高血壓相關知識的認識,使血壓控制在理想狀態。
關鍵詞:高血壓 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432-01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血管疾病之一,是引起腦卒中和冠心病最常見的危險因素[1]。目前,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已達18.8%,高血壓患者已超過二億人,每年死亡的心血管病患者中,50%即與高血壓有關[2]。而目前高血壓的預防控制情況極不樂觀,普遍認為高血壓病治療的依從性不高,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壓病得不到控制的重要因素。對高血壓病病人進行健康教育,使其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治療的依化性和降低疾病的危害性的有效途徑[3]。我科2009年3月—2012年3月對108例高血壓病人實施健康教育,提高了治療的依從性,改變了不良生活方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08例病人,均依據1999年WHO/ISH確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4]。其中男68例,女40例,年齡30-82歲,平均56歲,其中92例為原先性高血壓,16例是繼發性高血壓。
2 健康教育方法
2.1 書面形式。使用簡略的圖畫表達健康指導的內容。圖畫內容比文字材料更直觀易懂,適合低文化程度者和文盲。
2.2 口頭講解。講解采用通俗易懂語言,講解應多次反復強調,對所講的內容向病人提問,如病人掌握欠佳則應再次講解到病人掌握為止。
2.3 發放健康教育處方給有一定文化層次的病人及家屬閱讀。
2.4 召開病人座談會可安排血壓按制好的病人向同病種病人介紹自我調節的相關經驗,讓病人與病人之間相互交流,提高病人的自信心。
3 健康教育內容
3.1 心理指導。高血壓是一種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展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高血壓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在治療上需要一個健康心理[5]。指導患者保持穩定的情緒,學會自我心理調節、避免情緒激動及過度緊張、焦慮,遇到不愉快的事應設法釋放,向朋友、親人傾吐,護士應給予關心安慰,積極開導。
3.2 飲食指導。堅持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飲食,每天食鹽<6克,限制動物脂肪、內臟,補充適量蛋白蛋如魚、蛋類。多食富含鉀、鈣、維生素如綠色蔬菜、水果、黑木耳、紫菜、蝦皮等。多食粗纖維食物,多飲水,預防便秘,因用力排便可使血壓升高,甚至造成血管破裂。戒煙限酒,肥胖者控制體重,少吃零食,避免過飽,定時定量,少量多餐。
3.3 用藥指導。強調長期藥物治療的重要性,用降壓藥使血壓降至理想水平后,應繼續服用維持量,以保持血壓相對穩定,對無癥狀者更加強調,向病人講解有關降壓藥的名稱、劑量、用法,作用及不良反應,囑附病人必須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如果根據自覺癥來增減藥物,忘記服藥或在下次服藥時補上次忘記的藥量,均可導到血壓波動。不能擅自突然停藥。告訴病人服藥的期間,變換體位時動作盡量緩慢,以免出現體位性低血壓。
3.4 休息與活動指導。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保證八小時的睡眠,不能熬夜,適當運動,避免勞累過度,提倡有氧代謝運動效果較好,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注意勞逸結合,對嚴重的高血壓病應注意休息。
3.5 出院指導。堅持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定期測量血壓,保持平和心態,生活有規律,適當的運動,充足的睡眠,飲食清淡,限鹽、限脂,禁煙限酒,定期隨訪,出現血壓持續升高或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肢體活動受限,及時就醫。
4 討論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而且又是可以改變的因素,其主要的防治對策對高血壓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目的認識高血壓的危險,以引起病人足夠的重視。堅持長期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將血壓控制在接近正常的水平,通過108例病人實施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改變不良心態,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減少了因高血壓并發癥帶來的不良事件。
參考文獻
[1]沈翠珍.高血壓相關知識調查現狀分析與對策[J].護理研究,2007,21(7B):1789-1790
[2]夏泉源.內科護理學[M].第一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7-102
[3]張晶,徐海英,孫莉,高血壓,病人健康教育與治療依從性調查[J].護理研究,2006,20(7C):1895-1896
[4]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02:173
[5]楊建英.家庭護理中的健康教育[J].護理研究,2005,19(6B):1004-1105
[6]吳均林,林大熙.醫學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