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務驅動的合作學習是將任務驅動教學與合作學習方式結合起來,以教師精心設計的任務為導向,以小組合作學習為組織形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互相協作,共同完成任務。該方法運用于高職臨床康復課程的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任務驅動 合作學習 臨床康復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432-03
臨床康復是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必修的綜合實踐性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對前期的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歸納和分析,運用于實踐中,解決臨床不同病損所致功能障礙的康復問題,將不同課程所學的知識進一步深化,相互滲透,融會貫通,從而全面掌握從事康復治療師工作所需知識和技能。而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缺少發現,缺少探究,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綜合職業素養。本文嘗試在臨床康復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的合作學習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任務驅動的合作學習概述
1.1 任務驅動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教師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具體的任務,通過“任務”來誘發、加強和維持學習者的成就動機,使學生圍繞共同的任務,在強烈的解決動機驅動下,積極主動運用各種學習資源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學生通過完成既定任務掌握教學內容,同時培養其自主學習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其核心是任務的設計,既要蘊涵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也要注重學生應獲得的能力訓練[2]。該教學法中師生角色也發生了改變,學生起主體作用,教師起組織、引導作用。教師需要通過設計任務、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如何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1.2 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彼此互助,共同工作,促進學生的共同學習,并以團隊成績為評價依據,由教師分配學習任務和控制教學進程,最終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策略。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效地促進學生非認知品質的良好發展[3]。
1.3 任務驅動的合作學習。任務驅動的合作學習是將任務驅動教學與合作學習方式結合起來。以教師精心設計的任務為中心,以學習小組的形式組織教學與學習。學生在小組中積極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對任務進行分析、討論,將所學的知識、技能遷移到新的情境中,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案,解決實際問題。這種基于任務的合作學習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表達、溝通、與他人協作的能力,使學生既學會如何應用知識和技能,又學會如何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這正適合于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和素養的培養要求。因為康復工作的方式就是團隊協作的工作方式,尤其強調康復工作人員除了具備扎實的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富有很強的團隊協作精神。
2 任務驅動的合作學習在臨床康復教學中的實施
以臨床康復課程中“腦卒中的康復”這個任務為例說明任務驅動的合作學習過程設計。共分4個步驟:
2.1 構建小組,建立規則。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之前,先以團隊的理念構建合作小組,每個小組由6-8名同學組成,小組成員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由組合,要注意小組成員之間知識結構及個性特征互補,并且彼此坦誠、信任,學習的投入程度高,以保證整體運作的效率和學習效果,同時由各小組學生選出一名小組長。教師事先規定一些基本的小組合作規則,如在分析病例時要共同討論,查閱資料時要分工合作,實訓操作時要互相配合角色扮演進行操作等。
2.2 制定目標,明確任務。明確教學目標,即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概念、原理的直接教學,向學生解釋學習任務,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同時引導學生如何利用前期課程所學的相關知識技能及其他學習資源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如:腦卒中是什么樣的疾病?對功能有什么影響?如何進行評定?用到哪些評定技術?如何進行康復治療?用到哪些康復治療技術?
2.3 創設情境,合作學習。教師針對教學內容為每個小組分別準備一個典型的康復案例,每個小組針對本組案例進行合作性的分析討論,討論過程中每個成員都要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發表見解,互相交流信息,取長補短,最終共同解決“該患者功能障礙有哪些?可用哪些方法進行評定?”、“估計預后如何?”、“治療的總目標是什么?”、“如何制定康復治療的總體計劃與階段計劃?”、“如何具體實施治療計劃?”、“用到哪些康復治療技術?”等問題。然后兩兩配對互相角色扮演進行相關功能評定和康復治療技術的實訓操作。
2.4 完成任務,綜合評價。完成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任務后,完成小組的學習報告,并進行綜合評價。對學生的評價要避免單純以小組評價代替個人評價,因為這樣會導致有些學生不需要積極參加討論和動手操作,而可以坐享其成。還要避免對小組只進行定性的評價,因為這不利于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和合作動機的增強,不能完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要采用合適的評價方式,以增強合作動機,保障小組活動的有效性。實踐證明,將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進行對立統一的定量組合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方式。
在考核時,每個學生的成績由小組成績和個人成績按一定比例組成,小組成績包括學習表現(如小組的報告、課堂的表現)及平時小組中個人測驗成績的平均值兩部分,個人成績由個人測驗成績和學生之間的互評成績組成(見表1)。各小組成員用互評表(見表2)對本組成員進行評分,得到互評成績。
給他的建議、鼓勵: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用較少的時間對基本理論知識進行講授,而把主要精力用于組織、引導和評價學生方面,注重啟發學生自己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解決臨床實際的問題,同時注意糾正錯誤或補充知識。
3 任務驅動的合作學習在臨床康復教學中應用的效果
3.1 強化任務,學用結合,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知識技能的綜合性是基于任務的一個典型特征,即這一任務學生無法單純依靠某一種知識或技能來解決,而強調綜合運用多種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問題。因此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綜合利用多種知識技能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任務驅動下的合作學習中所獲得的實踐經驗能夠比較順利地向真實情景過渡,并且應用到今后的臨床康復實踐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任務。同時,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承擔著一定的責任,因此在任務活動中進行技能教學,有利于培養責任心。責任心是完善技能的內在驅動力。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到自我的不足,有助于激發自我完善的欲望,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啟動不斷學習的內動力和集體榮譽感,有利于形成積極的相互促進的關系,也使每個成員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員所接納。因此,完成任務更為積極、主動,成就動機更為強烈,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以提高。
3.2 促進溝通,相互協作,提高學生的情商,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基于任務驅動的合作學習中,有更多的人際交往,更多的機會思考、決策和應變,因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性格、情感,發展運用交際策略的能力。學生一方面完成與學業有關的任務學習,以團隊形式共同完成學習項目,通過學生間的交流、溝通、爭論、協商,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選擇、整合其他成員觀點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求異思維、批判思維、探索發現精神,使學生獲得更高的學業成績;另一方面,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相互尊重,認真傾聽,相互協作,獲得與他人合作的技能,使得學生的情商得到提高,人際關系的技巧更熟練。
3.3 創造課堂自主學習氛圍,提高團隊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基于任務的學習核心在于,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構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的對象,教師則應成為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知識構建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和課堂的主宰。能否營造和諧的自主學習氣氛決定了是否能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充分發揮出來,是影響團隊表現重要的因素。傳統教學中,學習者之間是一種競爭的關系。而任務驅動的合作學習則強調的是團隊協作,即學習者之間是一種分工與合作的關系。一個人往往難以完成任務,必須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小組內部,學生之間通過交流討論,知識共享,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通過互相合作,角色扮演,完成技能操作的任務,充分體現團隊協作的精神。并且可以全面調動學生的腦、眼、耳、手、口,更為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3.4 創新評價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競爭意識。評價重視對動態的的學習過程及學生表現的評價,而不是僅僅限于對結果的評價,采用多標準、多形態的綜合評價方式。使小組成績和個人成績直接相關,小組成員之間是“榮辱與共”的關系,營造一種“利己利人”的學習情境。如果有同學在小組中濫竽充數,會直接在互評中體現出來,不但直接影響成績,而且會影響下一次的分組,別人不愿意跟他一組。因此這種評價方式帶來是個人競爭與小組競爭的統一,學生會慎重的分組,并在小組學習中盡可能發揮自己的長處,以贏得同學的信任和取得好成績。
采用任務驅動的合作學習模式,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既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使教學過程最優化,使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有利于全面落實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和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占宣.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數據庫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0,(12):52-53
[2]吳博.“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網絡編程”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大學教學,2010,(7):63-64
[3]于芳.合作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08,29(6):36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