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調查分析兒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情況。方法:隨機調查兒科住院患者400份病例,分析其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結果:抗菌藥物使用率為90%,主要是β-內酰胺類和大環內酯類,其中頭孢類應用最多。結論:兒科抗菌藥物使用基本遵循安全、有效原則,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藥情況有待解決。
關鍵詞:兒科 抗菌藥物 合理用藥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480-01
抗生素濫用是我國兒科臨床長期存在的嚴重問題。目前抗菌藥的廣泛使用、細菌耐藥性的逐漸上升,使抗菌藥的合理應用顯得更要慎重。兒科抗菌藥使用率較高,但由于小兒自身條件,容易出現異常的生理和病理改變。為了解兒科抗菌藥使用情況,筆者從我院兒科出院病歷中隨機抽取400份,對抗菌藥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給臨床抗菌藥使用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使用回顧性調查方法,隨機抽查我院兒科自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期間出院病歷400份,其中男患兒224例,女患兒176例,年齡4天-11歲,平均年齡3.9歲。住院時間2-32天,平均住院時間13天。記錄患者細菌感染及抗菌藥物應用情況,包括抗菌藥物種類、用藥時間、聯合用藥情況,是否做過病原學檢查及藥敏試驗,按預先設計好的調查登記表規范填寫,然后進行統計。
2 結果
2.1 抗菌藥物使用種類及頻率。使用頻率及使用量排在前6位的抗菌藥物種類見表1。
2.2 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調查400例病例中有360例使用抗菌藥物,抗菌藥物使用率為90%,其中使用單一抗菌藥物的有330例,占全部使用抗菌藥物的90.2%,其他30例為二聯用藥,無三聯或三聯以上用藥。在使用抗菌藥物的病例中有20例存在不合理用藥情況,占使用抗菌藥物的5.6%。
2.3 病原菌檢查及藥敏實驗。330份使用抗菌藥物藥物的病例中有42份做病原菌培養,占12.8%,其中6份呈陽性,占14.3%,僅有4份做藥敏實驗,可見陽性率太低,送檢率較低。
2.4 抗菌藥物藥物使用不合理的表現。主要表現為:不合理用藥配伍,用藥劑量偏大,給藥時間不當,在被調查的病例中有8例給藥時間不當,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比率太低。
3 討論
調查反映兒科抗菌藥物主要是β內酰胺類和大環內酯類,β內酰胺類抗生素對兒科大部分細菌感染有效,為快速殺菌藥物;大環內酯類,尤其是新一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抗菌譜廣,不僅對敏感細菌,而且對非典型微生物(支原體,衣原體等)、結核桿菌、弓型蟲等也有效[1]。β內酰胺類類抗生素皮試陽性則可以替代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不是萬能藥。對抗菌藥物不切實際的期望是兒科治療過程中處方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因兒童的疾病特點,長期應用勢必導致細菌、病毒的混合感染,給治療造成障礙,增加院內感染的機會[2],使兒童藥源性疾病的發生率增高,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及生命質量。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已成為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課題。從統計情況看,我院兒科抗菌藥的使用存在起點過高、預防用藥過寬、經驗性用藥比例過大等缺點,但其應用基本上是合理的,醫院感染率較低。對于兒科患者,抗菌藥預防性應用應根據細菌學檢查及菌株耐藥情況、院內感染情況合理選擇,在無指征或指征不明顯情況下盡量不用抗菌藥物。兒科疾病大部分為病毒所致,抗菌藥物的大量應用對病程控制無益[3]。90.0%的抗菌藥物使用率高于衛生部要求的50%以下,明顯高于國際標準。醫生的處方習慣和不恰當的藥品推銷使醫生不能充分運用抗菌藥物的藥動學與藥效學知識,只憑經驗用藥、聯合用藥,希望從不同的作用機制提高療效或擴大抗菌范圍,這樣做是否有效尚待討論,但其后果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使細菌產生了耐藥性。病原學診斷及藥敏試驗是臨床選用抗菌藥物的重要依據。經驗性、試控性或心理性應用已不適合于現代醫學診斷及治療,醫院是滋生耐藥菌的場所,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探索新的抗菌治療方式已成必然。針對目前本院抗菌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應做到:①加強和規范抗菌藥物管理,建立規章制度。②在醫院內積極開展抗菌藥物使用知識的培訓。③嚴格遵循《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抗菌藥物兒科臨床應用的基本意見(一)》[4],避免盲目濫用。④重視病原學檢查,加強不良反應的觀察。⑤合理聯合用藥。
參考文獻
[1]徐婉麗,鄭興榮.950例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21):2950-2952
[2]魯艷,程利民,胡艷華,等.2010年醫院感染率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19(6):2950-2952
[3]張勤,金偉華,熊敏,等.我國2000-2010年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1,31(12):1018-1021
[4]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兒科藥學專業組.抗菌藥物兒科臨床合理應用的基本意見(一).兒科藥學雜志,2005,11(6):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