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流行性腮腺炎暴發流行因素,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流行病學方法。結果:兒童免疫水平普遍較低是導致本次爆發的主要原因。結論:應重視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落實晨檢等各項防控措施;提高村醫和學校對傳染病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敏感性和及時性;提高疫苗接種率,形成有效的免疫保護屏障。
關鍵詞:流行性腮腺炎 暴發 流行因素 分析報告【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485-01
2008年12月10日至2009年1月11日,本市城區一所小學發生一起流行腮腺炎(簡稱流腮)暴發流行。全校172名學生,發病118例,罹患率為68.60%,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 發病時間分布
首例病人于2008年12月10日發病,12月15日開始出現續發病例,以后發病人數逐漸增加,至12月28日發病達高峰。
2 年齡分布
本次發病年齡最大11歲,最小8歲,其中10~11歲發病明顯低于其他各年齡組(詳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流腮發病情況統計
年齡段調查人數發病人數患病率(%)8~796379.759~333276.7910~11602338.33合計17211868.603 性別分布
男生78人,發病72例,罹患率為92.31%;女生94人,發病46例,罹患率為48.94%,發病有顯著性別差異(X2=37.23,P<0.05)。
4 班級分布
全校四個班級,均有發病,其中一年級明顯高于其他年級的發病(詳見表2)。
表2 各年級流腮發病情況
年級調查人數發病人數患病率(%)一年級797088.61二年級281553.57三年級301653.33四年級351748.57合計17211868.60 四年級發病率較一年級發病率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9.07,P<0.05)。
5 臨床特征
110例患兒均有明顯的發熱,12例患兒流腮單側腫大,106例雙側腫大,合并腦炎、腹部不適的分別為11例、7例。病程最長33天,最短5天,平均19天。
6 疫點處理
本防保站接到市疾控中心要求對該小學流腮疫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的指令后,立即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現場調查,首先要求學校立即停課,現癥病人住院隔離治療,應用抗菌素等藥物,預防腦炎并發癥發生。對轄區內滿8個月未發病的兒童均給于流腮疫苗注射。由于措施得力,行動及時,控制了疫情的擴散蔓延。
綜上所述,兒童免疫水平普遍較低是導致本次爆發的主要原因。流腮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腮腺腫脹和疼痛,極易并發腦炎,應引起足夠重視。重視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落實晨檢等各項防控措施;提高村醫和學校對傳染病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敏感性和及時性;提高疫苗接種率,形成有效的免疫保護屏障是很重要的。
為此,我單位加大了流腮疫苗的接種的力度,適齡兒童流腮疫苗的接種率達90%以上,連續多年至今未發生大的流行,流腮疫苗的應急接種在控制疫情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