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瞻為清世宗雍正皇帝的第六子,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十一日,生母謙妃劉氏。乾隆三年(1738)二月,弘瞻奉旨過繼與和碩果毅親王允禮為嗣,襲封和碩果親王,先后管理武英殿、圓明園八旗護軍,管御書處、御藥房、正白旗蒙古都統事務。乾隆十九年(1754)十一月,管理造辦處事務。弘瞻擅詩詞,好藏書,居家節儉;對待下屬嚴厲,遇有不法者,立杖之,因而在他府邸中無人敢為非作歹[1]。但弘瞻對自己的行為卻放縱不檢,曾因開設煤窯而強占平民產業。他恃寵自傲的種種作為,逐漸引起了乾隆帝的不滿。一次,他奉命前往盛京恭送玉牒,卻上奏要先去打獵,然后再去盛京。乾隆皇帝非常生氣,屢加訓斥。弘瞻仗著御弟身份,以為這些小事情,皇帝不能把自己怎么樣。乾隆帝對他的不滿日積月累,終于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一并爆發。當時在審理兩淮鹽政高恒替京師王公大臣販賣人參牟利一案時,高恒供稱:弘瞻因欠了商人江起鐠的錢,派王府護衛帶江起鐠到高恒處,托售人參,牟利以償還欠債,“大失御弟之身份”。乾隆帝進一步查究,竟發現弘瞻令各處遣官差購買蟒袍、朝衣、刺繡、古玩等,卻只給了很少的錢。還有一次,朝廷選拔官吏,弘瞻囑托軍機大臣阿里袞選用其門下私人,阿里袞未答應。乾隆帝知曉此事極為惱火,斥責弘瞻干預朝政,毫無顧忌“以至于此,此風一長,將內務府旗員之不已,外而滿漢職官,內而部院司寺,勢將何所不可”[2]。
乾隆二十八年(1763),圓明園九州清晏殿發生火災,弘瞻后至,與眾皇子接見時,談笑露齒,被高宗窺見。爾后,弘瞻和弘晝一起至皇太后宮中請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該處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乾隆帝責備兩個弟弟“儀節借妄”,但終究還是“推同氣之恩,從寬革去王爵,賞給貝勒,永遠停俸”,并罷除一切差使。弘瞻從此郁郁寡歡,“閉門謝客,抑郁生疾”。乾隆三十年(1765)初,弘瞻病重,皇上親自前往撫慰探視,弘瞻于臥榻間叩首引咎,上執其手,痛言:“以汝年少,故稍加拂拭,何愧恧若此?”[3]乾隆三十年(1765)二月,復封多羅果郡王。是年三月初八日,弘瞻薨逝,年33歲,謚曰“恭”。弘瞻有嫡福晉范佳氏,側福晉張佳氏,庶福晉劉佳氏[4]。
弘瞻園寢位于河北易縣清西陵外圍的嶺東村(圖一)。筆者于2008年實地考察時,測得其地理坐標為北緯39°25.082′,東經115°24.180′。弘瞻園寢位于其父允禮園寢(今河北易縣上岳各莊村)的東南方向,大致相當于 “一昭”之位。按:弘瞻奉旨過繼與允禮為嗣,承襲王爵,卒后按照宗法制度的昭穆排序,葬于其父園寢的“一昭”位置,這是非常合乎傳統宗法制度昭穆排序的。弘瞻園寢坐北朝南,位于一個地勢較高的位置,海拔124米,順山勢而建。該園寢保存比較完整,筆者考察時,測得其南北長約48米,東西寬約27米。園寢的東西廂房、圍墻、大門、享殿等建筑仍存。碑亭已無存,但可見其四周的立柱痕跡。墓碑保存完整,碑身高2.85米,寬1.32米,厚0.6米;龜趺座長4米,寬1.45米,高約1.5米;水盤長3.9米,寬2.8米,四角分別雕刻魚、鱉、蝦、蟹圖案(圖二)。東西廂房為卷棚硬山頂,面闊三間,較為破?。▓D三)。大門僅存兩側山墻,由柱礎情況仍可見其面闊三間,寬約13米,進深約8米,前有11級臺階(圖四)。大門前有石獅一對。園寢前院正中有一座享殿,以綠琉璃瓦覆頂,面闊三間,寬20.4米,進深10.8米。調查時,享殿僅存兩側山墻(圖五)。享殿前的月臺東西長12.5米,寬2.88米,月臺前方正中有祥云紋圖案的丹陛石一塊(圖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