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春,湯原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下鄉進行文物普查時,根據當地農民提供的線索,發現一座已被破壞的古墓葬(編號M1),并追繳回部分出土遺物?,F將這次調查情況簡報如下。
一、地理位置
該墓位于黑龍江省湯原縣振興鄉新城村南側,東距松花江4.5公里,西南距古城村3公里,東北距民主村3.5公里(圖一)。地理坐標為:北緯47°08′,東經130°43′,海拔高度為75米?,F地表面已開辟成為耕地。
二、墓葬形制
墓葬為土坑豎穴,無葬具。方向92°,墓坑長1.8米,寬0.8米,墓底距地表深約1.3米。墓主人頭東足西,為仰身直肢單人葬。因發現時已被破壞,故隨葬器物已不知原位置。
三、出土遺物
該墓葬出土隨葬品49件,分為陶器、銅器與鐵器。
1.陶器
瓜棱壺 1件。標本M1∶1,泥質灰陶,陶質細膩,輪制。喇叭口,長頸,鼓腹,平底。唇頸間飾兩道凸弦紋,在頸、肩結合處有兩道平行凹弦紋,肩腹間也有一道凹弦紋,自肩部起飾9道豎條弧紋,似瓜棱。通高24.8厘米,口徑7.6厘米,底徑8.7厘米(圖二,1)。
2.銅器
銅飾件 2件。標本M1∶2,呈桃形,上端有圓形穿孔,中心位置為十字形鏤孔,在十字形鏤孔四周各有三條長度不等的長條形鏤孔,略有弧曲,均對稱排列。飾件一面光滑,另一面均勻布滿突出的圓點。據了解,此物發現于墓主人腰部附近,應為佩飾品。長9.1厘米,寬7.3厘米(圖二,2)。標本M1∶3,圓形,均勻排列22個大小不等的圓形鏤孔,直徑7.2厘米(圖二,3)。
銅鈴 5件,分兩型。
A型 4件,大致呈三角形,在三角形底部相鄰的兩個角上,各有一個球形銅鈴,銅鈴的三條棱上飾有凸弦紋,棱的上部中間有一個系繩用的小圓孔。M1∶4,高6.6厘米,寬6.8厘米,重40.65克(圖二,4)。
B型 1件。標本M1∶8,鈴身部分殘缺,高2.1厘米,最寬1.1厘米(圖二,5)。
銅鐲 2件。形制大小一致,均由截面呈橢圓形的銅絲彎曲而成。
銅珠 16枚,分兩型。
A型 12枚,形制一樣,尺寸相近。中空,呈球形。標本M1∶9,高 1.7厘米,最大口徑 1.1厘米。
B型 4枚,形制一樣,尺寸相近。中空,六棱形。標本M1∶21,高1.6 厘米,最大口徑1.2 厘米。
3.鐵器
馬鐙 1件。標本M1∶25,柄呈長方形,下部有一長方形橫穿,鐙體上部圓弧,踏部較寬,四角呈弧形,并有水波紋和圓孔兩種鏤孔,均對稱分布。高18.8厘米,寬14.5厘米。踏部長10.1厘米,寬6.7厘米(圖二,6)。
鐵鏃 14件。均鍛制。以鏃尖形制可分兩型。
A型 5件。扁弧狀鏃尖,鏃身呈四棱柱形,圓錐鋌。標本M1∶26, 通長12.1厘米,鏃身長8.9厘米,鋌長3.2厘米(圖三,1)。
B型 9件。平鏟狀鏃尖,根據鏃身與鋌的分界又可分兩型。
Ba型 8件。標本M1∶31,鏃身與鋌結合處凸起呈箍狀,分界明顯。通長9.2厘米,鏃身長4.8厘米,鋌長4.4厘米(圖三,2)。
Bb型 1件。標本M1∶39,鏃身與鋌無明顯分界。通長13.5厘米(圖三,3)。
鐵削 8件。標本M1∶40,鍛制,身與柄處內弧。通長13.5厘米,寬1.4厘米,柄長5.1厘米(圖三,4)。
四、結 語
墓葬出土的瓜棱壺,與綏濱三號墓[1]、綏濱農場九團十二連墓地[2]中出土的同類器物相仿,銅鈴與綏濱縣二九○農場一隊遺址[3]采集的小銅鈴形制基本一致,馬鐙與赤峰大營子遼墓[4]、遼寧北票白家窩鋪遼代墓[5]所出的馬鐙相似。就目前的考古資料看,遼代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多含馬具和兵器,而新城遼墓不但出土有馬鐙,還有較多數量的鐵鏃和鐵削,為斷代提供了實物依據。
該墓出土的瓜棱壺頗具特色,“瓜棱器是在遼代盛行的一種器物,此種風格的陶器,當是遼代契丹統治五國部地區的產物”[6]。另外結合本地區情況,遼代五國部[7]之一的盆奴里國,即在湯原縣境內。由此表明該墓葬的文化性質應屬遼代五國部文化。
新城遼墓的發現,豐富了佳木斯地區遼代五國部的實物資料和信息,對于了解遼代五國部文化有較為重要的研究價值歷史意義。
[1]于志耿,魏國忠:《綏濱三號遼代女真墓群清理與五國部文化探索》,《考古與文物》1984年2期。
[2] 鄒繼和:《綏濱農場九團十二連墓地出土及征集的幾件陶器》,《北方文物》2006年2期。
[3]譚煒:《黑龍江省綏濱縣二九○農場一隊古遺址調查》,《北方文物》2011年1期。
[4]鄭紹宗:《赤峰縣大營子遼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6年3期。
[5]陳金梅:《遼寧北票白家窩鋪遼代墓葬》,《北方文物》2008年4期。
[6]楊海鵬:《遼五國部族屬探微》,為2010年9月遼金史年會提交的論文。
[7]公元10世紀,遼代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沿岸設置了五個部落,稱其為五國部。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