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酒的緣分自不待言,不過生在唐代(茶葉的初興期),又率性漫游的他怎能不接觸當時方興未艾的飲茶風尚?雖然正當李白名噪天下的時候陸羽尚未聞名,但上自宮廷下至百姓,茶亦是煮得沸騰。處處山川飄茶香,怎能不獲得聞慣了酒香的謫仙人的垂青?
但我想,年輕的李白是屬于酒的,茶太安靜,捆不住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豪氣!李白必是載酒行江湖的。當然在酒醉小睡之后或許能拿茶來解解愁悶與干渴也未可知,不過通常的情況應該是:詩情在酒醉之時已然噴溢而盡,難再有以茶人詩的清雅了。
這樣說并非全以想象。據(jù)聞李白于人生得意之極的翰林待詔時期,為創(chuàng)作《清平調》楊妃還親自泡了3杯金州(今陜西安康)新芽以解酒,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難說是酒還是茶催生出來的呢。不過這故事要是給有考據(jù)癖的人來看,就難免要存疑了。因為在記錄這典故的唐代詩人李紳之子李溶的《松窗雜錄》中,并沒有沉香亭楊妃奉茶一說,而只點出李白“猶苦宿酲未解”,但還是“援筆賦之”了。我想這“宿酲未解”正是后人附會楊妃奉茶的因由。再說這金州新芽也并非空穴來風,這新芽當是產于金州的,后人名之為“紫陽銀針”的貢茶。盡管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對它的評價并不高,“山南,以峽州上,襄州、荊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钡珡倪@故事看,宮廷飲茶的風尚已盛,推想李白于茶也是常喝的,應該不算唐突吧。
世人往往看到李白年輕時的豪情與俠氣,而忽略了去仔細揣摩晚年李白內心的蒼涼與苦悶。酒自可解悶,但茶亦未嘗不可。晚年的李白游歷到了金陵,見到了族侄中孚禪師,那是唐肅宗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李白逝世的前兩年。在品飲了中孚所贈的仙人掌茶之后,謫仙人終于寫下了他唯一的茶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其詩曰: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自如鴉,倒懸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諸天。
這詩依然有著李白慣有的從容與灑脫,但對茶的由衷稱頌卻出自于酒仙之口,難免讓人生疑,可見有人懷疑這詩的真?zhèn)我膊粺o道理。但我確信它出自一位用大半生時間游歷大半個中國的六旬老人之口。他不再是當年的“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的李白,他似乎倦了。
雖然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李白才寫出一生中唯一的茶詩,卻也是歷史上第一首“以名茶入詩”的詩。在李白這詩之前仙人掌茶還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不過是湖北當陽玉泉寺的老方丈和中孚禪師喝一喝,這老方丈因喝玉泉茶而年八十余卻面色如桃花!但這茶雖有如此扶壽之功效,也一直只限于玉泉寺僧眾們品飲。直到名人李白的竭力推薦才使之為人所知,以致歷代聞名,直至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依然對它贊賞有加。
我1門現(xiàn)在能看到的謫仙人與茶的淵源就是這樣了。想來晚年的李白在江南茶區(qū)的漫游定是遍嘗了各地名茶的,但不知為何,留下的茶詩卻僅此一首,這不能不說是茶或李白的遺感。
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原序 余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咧卸嘤袢涣?。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鴉。按仙經(jīng)。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后。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蓋飲乳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年八十余歲。顏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異于他者。所以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余游金陵。見宗僧中孚。示余茶數(shù)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覿。因持之見遺。兼贈詩。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fā)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