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大的吸管輕輕翻動著杯中涌起的泡沫,晶瑩剔透的一顆顆“珍珠”在乳白色的汁液中上下躍動,彷佛星子們徘徊在拂曉的天空不忍離去。細啜一口,飄蕩在周遭的濃濃奶香與悠悠茶香同時溢滿喉間、直沖腦門,“珍珠”清涼的嚼勁與舒暢的口感令人回味再三,甚至為之瘋狂。
這就是源于臺灣、并迅速風靡內地與全球的珍珠奶茶。這一杯珍珠奶茶也使得它的發明人涂宗和從一個在騎樓下討生活的街頭畫家,變成了今天在海內外擁有近60家“翰林茶館”大型直營店和200家Tea Bar閃亮品牌“向茶”的茶飲王國的“王者”。
1971年退伍后,自幼喜歡繪畫的涂宗和在臺中第一市場前開設畫廊,但由于資金不足與錯估地點而一敗涂地。抱著一顆受創的心靈,仍不服輸的他返回臺南故鄉,拿出身上僅剩的350元錢,加上友人借支的350元,湊足700元又繳了第一個月租金,在臺南氣象所旁租了一個騎樓地又當起街頭畫家。他以粉彩、碳精幫路人畫像為生,最窮的時候每日僅有一個饅頭裹腹。幸運的是當時適逢華視開播,有制作人看他畫得有模有樣,當下就為他做了專訪。節目播出后果然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粉絲,生意從此“好得不得了”,許多民眾甚至必須排上半年隊才能等到他的畫。
由于對美食與品茶的熱愛,涂宗和曾經瘋狂學茶、買茶,還開過茶行。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用了4年的時間學茶,繳了數百萬元的“學費”,親自向茶農購買茶青,與茶農一起做茶、焙茶。即便今天已成為叱咤全球的茶飲界大亨,涂宗和依然堅持自己焙茶,購回的茶葉無論質量多高,都要親自烘焙、加工。他說,茶湯顏色與茶葉的質量有關,而焙茶則是茶行的命脈。涂宗和對茶品的涉獵與研究頗為深入,懂茶,也經常教人焙茶、試茶、喝茶,因此茶界中人多以“涂師傅”稱之。涂宗和說年輕時的浪漫與執著雖沒有給他帶來財富,卻學會了如何去鑒賞、感知、創造、組合“美”的事物,這種能力在他的事業發展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1986年,憑借熟識的茶農做為后盾,涂宗和拿著從友人處借來的60萬元錢,開了第一家“翰林茶坊”。那時的“翰林茶坊”占地50平方米,只有6張桌子。為了讓茶館盡早盈利,他費心創制出“翡翠綠茶”,將原本每杯10元的泡沫紅茶提升至20元,又在傳統工法制作的粉圓上看到商機:粉圓與奶茶的組合無論口感或視覺效果都頗具賣相,尤其煮過的白色粉圓看起來有如珍珠般潔白、晶瑩。于是“翡翠珍珠綠”誕生了,最后再改用紅茶,演變為今日引領風騷的“珍珠奶茶”。兩個月后,他乘勝追擊,再度推出黑色粉圓的珍珠奶茶,從第一個月12萬多的營業額,躍升至第二、第三個月的30多萬、60多萬。
“翰林茶坊”更名為茶館后,業績也不斷擴展,短短數年間就有了8家大型直營店,每家的裝潢都超過千萬元。不過,涂宗和在躊躇滿志之余,也不忘繼續研發新產品。并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理念不斷創造新名詞。例如紅茶加奶精后成為“奶香紅茶”,“恨天高”則因采用幼嫩的茶葉而命名,此外還有靈感來自云南的“一滴香”,牛奶香味的“凝脂香”,甚至因茶葉來自多云霧的杉林溪而取自瓊瑤小說書名的“含煙翠”等。
涂宗和強調。只有掌握時代脈動、與時并進才不致被潮流所淘汰。理想必須靠實力與創意才能實現,假如當時死守茶館,可能現在氣數已盡了。他表示除了經營內容必須不斷精進外,茶館在型態上也必須有所突破,才能與時代、社會及國際接軌。他特別重視店內外一體的形象與意象設計,所有翰林分店無不以人文、自然、禪風為設計主軸,摒棄了昏暗及沉重的民藝元素堆砌的老舊茶館風格,以簡約、樸雅、明亮、活力為導向,成為時尚與現代的人文茶坊。
多元化的經營,讓消費者可以在茶館里用餐、品茗,方便雅致兼而有之,花費合理選擇性又高,再加上業界普遍公認的“珍珠奶茶原創發明者”的響亮招牌,涂宗和和他的茶飲王國因此能迅速風靡兩岸與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