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經過幾十年高速增長以后,社會經濟出現較大改觀,國內GDP已居世界第二位。面對這樣強大的經濟實力,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如何走是我國經濟改革的一個重大問題,未來經濟發展就要依靠世界經濟發展轉變的時機,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與科技創新相聯系。過去幾十年發展中,我們依靠的是資源、人力,這些方面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不小作用,中國經濟進入了發展的優先時機,也步入世界前列。然而面對世界資源枯竭、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中國經濟發展必然要進行改革和轉變,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就要走一條自我創新的發展之路。這種創新,就是要在新能源、新材料、環境污染低的范圍內進行,只有具備了世界一流的新型的環境清潔能源技術,中國經濟發展才會走向新的飛躍,才能持續發展。因此,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重要的是要用科技和技術創新的思想,用最先進的技術創造新的發展點。新能源新資源的創新利用就是世界各國都在研發的重大課題,我國也應在這一領域擴大投資,促使其認真創新研發,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一領域世界上已有新的創新發展,如用電能、太陽能運行新能源電動車等。這一領域還有促使新的開發研究和深化。在新能源方面中國有的企業用地溝油代替柴油,用生物油代替石油,這也是研究開發的一個方向。中國在新能源、新資源的開發創新上要大力投資,爭取為經濟發展轉型做更大貢獻,促使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加強農業科研等基礎性工作。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加強基礎性工作,農業是最基礎的工作,沒有農業,國家就不可能發展,一切發展都是空話。另外,世界各國在生物發展研究領域不斷擴展,在經濟發展方式上農業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部門。因此,國家應加強農業科技力量的投入,要用最先進的技術,最優秀的人才,大力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保證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為其他部門經濟發展打好基礎。農業的發展要依靠高科技人才,用高科技人才的科研成果來不斷推廣應用到農業的生產領域。生物工程技術,新型農業發展技術都是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必須部門,我國應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引領世界發展前沿。在生物技術、農業高產技術研究方面努力發展,為經濟轉型做工作。經濟轉型農業發展都需要高科技人才,高級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是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國家應投資大力培養領軍人才,優秀科技人才,為經濟轉型發展服務。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向新型高科技工業發展。高級人才是不可忽視的力量。經濟發展轉型,傳統工業、舊的工業技術在發展中如何適應新的轉型時機,這些工業部門必須具備獨特的工藝和技術,如中國企業的老字號、百年老字號企業,他們的延續和發展,就是依靠獨門的技術和工藝。因此,工業轉型,經濟發展轉型,就是要發揮各企業各部門獨特的工藝技術水平,并且要這些傳統工業技術部門不斷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讓技術和工藝水平一直在世界各國各地獨占。這自然需要一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特別是高級技術人才的開發。因此,國家在對高級人才的培養開發應用待遇上應做好,努力培養開發出一批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努力形成自己獨特的工藝,技術,產生出獨特的新產品,去占領市場,占領世界發展市場。這樣才能帶動工業部門從傳統的發展環境走向轉型,走向市場,走向未來,走向世界。國家要大力提高科技人才的待遇,因為世界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各國都在爭取優秀人才,為自己發展謀利益。我國更加強提高高級人才的待遇,用待遇留住人才,使人才為經濟發展服務,而不被外資,外國企業挖走。這是轉型經濟發展時應特別注意的問題。蘇聯解體時,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流入國外。二戰結束時,德國一大批優秀人才流入美國。這些人才被美國挖走,促進了美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在世界經濟轉型時也應高度注重對人才的重視利用和引進,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繼續擴大內需增加外需。中國改革開放,從一開始對內進行體制改革,從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改革開始,到城市實行市場經濟。對外擴大對外資的經營開放權等,這些措施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了重大推動作用。新時期,中國政府更應與時俱進,對內擴大內需要求。中國是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大國,國內市場具有很大的潛力,轉變經營方式,就要發展那些國內人民熱愛的產品,如國內人民喜愛的名牌產品、老字號產品,這些產品企業的發展壯大,靠的是質量,質量的基礎是技術,最根本的是人才。因此,擴大內需,內部企業產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講,重要的是要有一批高質量的人才,人才是決定企業產品的命脈。對外要不斷擴大外需,擴大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這種競爭力一個是要占領世界技術領先前沿陣地,一個是發展民族獨特的文化產業產品,這兩種方向的發展,從根本上講是在于技術和質量,最根本的是人才。因此,不論從擴大內需還是擴大外需,提高產品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力上,提高質量上,最根本的還是要增加人才的含量,特別是高技術人才含量。政府要從早抓好人才培養、培訓和引進工作,大力培養和使用有才能的高技術人才,擴大內需,增加外需,促進轉型。無論是內需還是外需,只要有人才,就會有各種類型企業發展。民營企業在擴展需求方面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轉變政府職能。中國經濟發展靠內需發展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但是中國人口中貧困人口的數量很大,中產階級數量少,只有少數有錢人,能花錢,擴大內需,中國政府應大力投資改善貧困人口的數量,提高中等收入人口的總量,這樣才會從根本上擴大內需,提高經濟收益。提高低收入人口收入,減少貧困人口,政府要加大對貧困人口的教育投資,提高人口的成才率。治窮先治愚,政府用充足的教育手段,提高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減少愚昧程度,努力爭取使貧困地區人口都成為有用人才。通過他們的自我努力,可以改變自我生存環境狀況,提高收入,這樣良性循環,會增加內需,比政府投資救濟糧救濟款起的作用大,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人口低收入問題的好方法。另外中國人有勤勞節儉的美德,愛儲蓄也與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有關。中國人儲蓄為著看病,子女上學,養老做準備。如果中國政府在這些方面能夠解決群眾后顧之憂,中國人在擴大內需方面將會逐步提高,這樣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政府加大了投資,將會對我國經濟發展起推動作用。
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注意發展民族文化和旅游文化產業。從世界經濟發展方式看,文化產業占經濟發展的比重很大。我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發展文化產業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市場,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中國政府應大力投資于文化產業項目,努力開拓文化精品產品,努力培養文化產業人才。近幾年,中國民族文化的挖掘和開發工作做得很多,有不少學者專家潛心研究中國國學。國學作為一種優秀的文化思想,要在經濟轉型發展中發揮思想指導作用,要發展自己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要用中國的文化思想去占領世界精神文化市場,用文化市場推動經濟轉型。過去我們搞改革開放,吸取外國優秀的東西多,這是對的。但是,我們不能對民族的和傳統的文化思想忘卻,應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文化產品。在這方面,中國旅游文化產業有獨特的價值,在對外開放和對內經濟發展中都會發揮自己的獨特作用。在經濟轉型時,更應注意發揮這些地域旅游等文化經濟產業,促使經濟轉型,同時,帶動整個民族文化精神產品的發展。
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城市化發展相結合。世界各國發展騰飛的經歷都經過了把農村發展為城市化的過程,中國政府在進行經濟發展轉型過程中,應努力把農村發展轉化為城市化,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發展。這自然要求農村發展首先產業化、高科技化、現代化。農村產業化以后,廣大農村可以只留下部分技術水平高的農民從事經營,大量剩余勞動力要轉化為城市從事其它經營活動。因此,城市化,首先要解決廣大農村的產業化、現代化和高科技化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還得依靠農村的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發展。農村專業技術人才的廣泛培養和發展以后,才能實現高技術化,才能實現上述目標,農村剩余的大量人口進入城市化得依靠技術和人才,不是把貧民涌入城市,形成兩極分化。在經濟轉型時,應大力加強農民工的人才培養問題和城市剩余人員的素質教育問題,努力提高這兩類人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這樣整個城市人口的素質就會提升,未來城市化水平就能提高,城市化將會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從城市帶動農村,促進整個社會經濟協調快速發展。經濟轉型要大力發展高科技化的城區,用現代化高科技水平促進城市化發展,用高科技的城市化發展為中心,帶動全社會的經濟、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
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與發展民生相關聯。民生問題是一個重大問題,是關平社會發展和穩定的重大問題。民生問題從歷史上每朝每代都在搞,特別是在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三民主義”,民生問題,就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國解放以后,雖然對民生問題做了些努力,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條件。但是我國幾十年一直是在高積累低消費為發展模式的,對民生問題比較忽視。黨的十七大以后,中國政府逐漸重視和認識到民生問題的重要性,提出要解決民生問題,把民生工作放在一個重要位置。從世界上各國發展的成敗經驗與教訓來看,民生問題不注意,將會影響國家的發展和政權的穩固。因此,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時候,我們要把發展民生問題放在重要位置,要解決交通、醫療、教育等諸方面問題,發展相關企業,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服務業,提高勞動者素質,把大批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使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都感到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生活得有意義,對社會和個人都有貢獻。因此,政府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應向這些關聯的企業、產業去發展壯大民生力量,促進社會和諧,努力發展一批促進民生發展的產業,提高社會公民的幸福感,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努力。
(作者單位:中共陜西省委黨校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