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以來,伴隨著城鎮化運動的開始,中國廣大農村開始了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地轉移。許多農村青壯年離開村莊去城市打工,婦女、兒童、老人留守村莊。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51%,進城務工農民達2.53億人:在農村人口中,留守兒童、老人、婦女分別達到5000萬人、4000萬人、4700萬人。三十多年過去了,農民工在中國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與農民工相伴的是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突出。其中,農村“空心化”背后的土地利用問題值得我們去認真地探討。
關于農村“空心化”的含義,許多學者的認識是指農村中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的極不合理分布;同時由于城鄉二元體制和戶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莊建設規劃的不合理,導致村莊外延的異常膨脹和村莊內部的急劇荒蕪,形成了村莊空間形態上空心分布狀況。其核心就是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地轉移使得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大量減少,進而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農村“空心化”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農村勞動力的減少。據統計,201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5278萬人,比上年增加1055萬人,增長4.4%。其中,外出農民工15863萬人,增加528萬人,增長3.4%。住戶中外出農民工12584萬人,比上年增加320萬人,增長2.6%;舉家外出農民工3279萬人,增加208萬人,增長6.8%。本地農民工9415萬人,增加527萬人,增長5.9%。農民工數量的增加意味著農村勞動力的減少,并由此引發農村土地耕作問題。據調查顯示,在我國有勞動力轉移的農村家庭的耕地面積是無勞動力轉移家庭的2倍多。并且由于勞動力轉移的家庭投入的勞動力和技術質量不高,使得農村耕地的效益得不到有效發揮。
農村大量勞動力的轉移使得大量的青壯年外出打工,農村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有些農村甚至只留下老人和兒童。以甘肅省的慶陽市某村為例,某村有560多戶家庭,2043口人,全村將近有2/3的人外出打工。由于村莊只剩下老幼婦孺。一些家庭無力從事土地耕作,土地被拋荒的景象隨處可見。從長遠來看,農村“空心化”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的發展。其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農村“空心化”過程中的土地拋荒是對土地的嚴重浪費。土地拋荒的主要原因除了自然條件惡劣情況下的拋荒,戰爭中的拋荒外,就是農民主動拋荒。在我國,農民主動拋荒土地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家庭缺少勞動力,沒有能力耕作土地;二是土地產出低,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投入明顯大于產出。農村“空心化”中的土地拋荒主要是基于以上兩點原因。眾所周知,中國的土地紅線是18億畝,而且由于城鎮化建設和工業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大量農田被征作他用,這使得我國的農業生產用地面積會在很長一段時期繼續減少。而農村“空心化”過程中的土地拋荒使得農業生產用地在實際上加劇減少。
其次,農村“空心化”使得耕地呈現低效益趨勢。由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耕地多由老弱婦孺來耕作,耕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家庭的口糧需要。以甘肅省為例,甘肅省全省總土地面積45.44萬平方公里(據國務院勘界結果為42.58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7位,折合6.8億畝,其中,農用地為3.81億畝,人均占有土地26.31畝,人均占有耕地2.71畝,比全國人均占有量高出一倍多。而甘肅省每年出產的商品糧不足全國的二十分之一,農業收入更是落后于許多省份。農村“空心化”帶來的耕地低效益趨勢在我國很多地方都存在,但主要以中西部省份為多。長遠來看,耕地低效益,不僅不利于農民增收農業發展,更加不利于我國的糧食安全。
最后,農村“空心化”使得農業技術得不到有效推廣和發展。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報告顯示,我國轉移到城市的農民工仍以青壯年為主,4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2008年的30%上升到2011年的38.3%。從受教育程度看,農民工仍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青年農民工和外出農民工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從國家統計局的這一報告可以看出,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多是青壯年中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口。我們也知道,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的中堅力量還是農村青壯年中具備一定文化的人,農村“空心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一部分勞動力的轉移。這一部分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成為農民工,家中耕地得不到有效管理,從而使很多農業技術得不到推廣和發展。
農村“空心化”背后的耕地問題是亟須解決的問題。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在實踐中,一些地方摸索出了適合本地方發展的經驗。如甘肅省敦煌市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初步形成了三種模式,即“合作社+農戶”模式,引導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會員將土地流轉到合作社,建起蔬菜高效設施示范園區;“農戶+農戶”租賃模式,農戶自愿將果園租賃給有經營能力的農戶,形成較大規模的“農家樂”,發展觀光旅游農業;轉包模式,進城務工農戶將承包地轉包給其他農戶種植。目前共有2.19萬畝土地成功實現流轉,農民從中受益800余萬元。實現了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農業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推進了全市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最早在中東部發達省份,農民將土地出租給實力雄厚的個人或企業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沒有精力管理土地的農民將土地出租給愿意經營的個體或企業,收取土地租金,企業或個人則將承租到的土地進行規模化管理,集中種植和機械化種植。從而最大程度上發揮了土地的效用。
但我們也要看到,在我國很多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土地拋荒和粗放管理現象比比皆是。除了土地本身所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沒有個人或企業的積極介入。這就需要當地政府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制定和完善當地的法規和政策吸引企業或個人前去投資農業生產。這其中包括,地方政府在農民和承租人之間牽線搭橋。也包括,地方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備與否對承租的企業和個人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總之,農村“空心化”帶來的不僅有挑戰,也有機遇。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一方面使得農村土地失去有效管理,造成土地的拋荒和土地利用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大量的農村土地尤其是耕地被空出來,有利于耕地的規模化種植。這樣,不僅使耕地得到有效利用,農民也可以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