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源遠流長的宗教文化,孕育出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土族的輪子秋,藏族、蒙古族的賽馬,撒拉族的皮筏子,回族的民間傳統武術等。這些民族傳統項目歷史悠久、特色鮮明,具有濃厚的趣味性和觀賞性。其中,有些項目在其產生與流傳過程中與動人的傳說、神奇的故事相結合,被賦予了令游客神往的文化內涵和傳奇色彩。如土族的納頓節、回族的木球、撒拉族的抓螞蚱等活動。加之青海高原擁有廣闊的地貌景觀,這些豐富的體育民間運動有著極為重要的旅游價值。
一、民族體育參與青海旅游開發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 青海民族傳統體育參與旅游開發的可行性。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給青海民族地區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使我省的交通、通信、電力、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也為旅游開發創造了條件。隨著國家經濟的投入和人才培養的加快,人們觀念的改變及服務質量的提高,青海民族地區將會迎來旅游經濟發展的新時代。青海民族地區傳統體育項目名目繁多,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普及性,可以說每一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有一段傳奇神秘的歷史故事和文化情結,且與當地民族節日、民族風俗、民族歌舞等緊密相連,體現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精的特色,為現代旅游文化的求知、求新、求異的人文追求創造條件,也為民族傳統體育參與青海旅游開發成為可能。
2 青海民族體育參與旅游開發的必要性
旅游產業是一種不斷豐富、不斷發展的產業,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更是一個朝陽產業,不能將其完全定格為自然生態旅游和人文景觀旅游,民族地區的旅游更需要不斷充實與挖掘。青海旅游的基本特色和優勢在于其文化性和民族性,這種內在的特色和優勢,能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異的精神和文化享受。青海民族傳統體育不僅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更具有文化性,唯有將民族傳統體育與青海旅游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才使二者顯示出活力和競爭力,同時也起到保護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作用。
二、制約青海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因素
1 對青海旅游資源缺乏認識。體育旅游業在青海乃至整個國內都還是個新興產業,處于培育和起步階段,人們對體育旅游的本質、特征和意義認識不足,這無疑影響青海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的發展。
2 青海旅游基礎設施薄弱。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青海基礎建設將得到迅速發展,然而由于青海地理、歷史等原因,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還將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制約青海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青海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開發意義重大的項目,如登山、漂流、探險、極限運動、山地自行車、沙漠摩托等體育旅游項目無不是在遠離交通中心的荒郊野外,使得開展、跟蹤、救援等服務難度加大。
3 經營管理人才缺乏。青海民族地區高層次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管理人才缺乏,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青海缺乏靈活有效的人才機制,在吸引、聘用、培養人才等方面仍保持傳統計劃經濟模式,缺少寬松的環境、優厚的條件來吸引人才,而是采取硬性的制度來管理、約束人才,缺乏人才合理流動:二是青海高等教育規模雖然比以前有所增加,但是任然不能滿足青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無法滿足公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三是青海氣候、自然環境差和待遇低下,導致大量高層次民族旅游人才外流。
4 經濟發展滯后和資金的缺乏制約著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市場的培育和開發。經濟發展的滯后不僅制約青海民族地區的市場化、法制化和對外開放進程,也制約著該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消費主體和投資主體,更影響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的經濟效益的發揮。據調查,在青海省諸多民族體育項目中只有幾項較為常用,而在旅游中真正發揮經濟效益的僅幾項,且發展也不平衡,能夠給地區經濟帶來顯著效益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還只是一小部分,而且主要依賴于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由于青海大多數地區對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的經濟效益缺乏足夠認識,所以還沒有廣泛地將民族傳統體育引入商業發展軌道。
三、民族傳統體育參與青海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的對策
1 制定規劃,科學管理。根據旅游開發利用的實際情況,地區政府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手段。第一,建立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管理機構,為正常運行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第二,建立系統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制度,在培養過程中應采取多種方式和渠道,培養一支道德素質較高,專業知識突出的經營管理隊伍,為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市場給予良好的人力資源環境支持。第三,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為發展提供優良的自然環境。第四,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開發管理和宣傳,拓寬體育旅游服務產品的同時,注重民族性,突出歷史及鄉土氣息,展現獨特的文化性,避免雜亂和泛濫的不良現象。
2 挖掘民族體育文化產業資源,培育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市場。青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豐富多彩,但是目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發利用仍處于零散分布狀態,致使一部分民族傳統體育的旅游開發比較盲目、粗糙。因此,應該在結構體系的開發建設方面大膽規劃、嘗試,盡量做到合理開發。一是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制定不同時間段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專線。例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兩日游,季節性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專線等。二是在空間結構體系中考慮地域因素,并結合當地自然資源,精心策劃局部區域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專線,江河源頭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專線等,力求少投入高產出。
3 合理開發青海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走產業集群化道路。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能夠走生態化、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使其可持續發展,建立完善的青海區域體育旅游市場體系,應該包括:體育旅游服務市場、體育旅游娛樂市場、體育旅游表演市場、體育旅游無形資產經營市場、體育旅游產品市場等。如果青海地區體育旅游市場體系以集群化的形式發展,將會促進整個青海乃至西部地區民族體育旅游業的開發和利用,更好地帶動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
4 采用多種形式大力宣傳。一是利用新聞媒介。如報刊、廣播、電視、國際互聯網等宣傳手段,激發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欲望。二是提高認識,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學校體育教學接軌,學校體育有一定的影響深度并且教育的時間長,它不僅能增強師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休閑方式,并且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思想奠定基礎,使學生畢業后在社會中成為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骨干力量。三是舉辦民族傳統體育競賽表演活動擴大影響力。如每隔四年一屆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青海省成功舉辦的“環青海湖國際自行車賽”、“中國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巖賽”、“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等一系列賽事都具有很強的國際吸引力,使這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走向國際化。四是轉變思想,主動出擊,主動將具有強烈民族色彩的部分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推廣到城市廣場、轄區和都市百姓的觀賞、娛樂活動中,派專門的老師、教練進行傳授或表演,或采取派出外交使團的形式進一步宣傳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總之,青海民族地區傳統體育旅游是以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為支持的,產業化發展不是局限在與旅游產業聯姻,而應包含:運動競賽和體育表演、體育廣告、培訓、器材等:在產業化發展時,應該特別注意青海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保護,走自然化、生態化發展軌道??刹扇∶褡弩w育旅游產品的開發與創新,濃縮原產品中具有持續生命力部分,尋找新的市場賣點進行重新整合:與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等其他旅游形式相結合,形成新型體育旅游產品。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從而實現青海地區經濟和文化、體育和旅游、社會進步與文明建設的協調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