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籌城鄉發展背景下,新型城鎮化下的農村社區的發展模式成為推進“三化”協調、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楊樓村以農村社區為主體,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解決村民勞動就業,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基本實現了由“鄉”到“城”的轉變。
一、農村社區概念解析
(一)農村社區的概念。農村社區是相對于傳統行政村和現代城市社區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農村社區是一個比自然村落、社隊村組體制更具有彈性的制度平臺。
(二)農村社區的特點。與城市社區相比,農村社區有如下特點。第一,占有較廣闊的地域,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依存性更強。廣義農業(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勞動對象的種植、林、牧、漁、蟲、微生物等業)的主要生產資料是土地及其附屬物,在土地上生長的植物和以土地為載體的動物占據著大量的地域空間;國土中不適宜于人口居住的大量的山地、水域也主要分布在農村,使農村社區占有較廣闊的地域,有比城市更為優越的生態環境。第二,人口密度小、人口素質較低。農村一般占據的地域較廣,人口密度相對于城市稀疏得多。因此農村經濟結構單一,教育、文化、科技發展水平較低,衛生事業不夠發達,交通、信息較閉塞。傳統文化積淀較深。人口的職業結構比較簡單,同質性較強。第三,農村社會組織較城市簡單。在一般傳統農村社區中,本土習俗組織較多,而法定組織較少。分科執掌、分層負責的科層制組織尚不發達。第四,經濟、文化、技術相對落后。城鄉的長期對立和分離,是造成農村經濟、文化、技術相對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普及程度沒有城市高,先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程度也較城市低。第五,生活方式比較單調,生活節奏較慢。在文化、教育、體育、娛樂等不夠發達的情況下,閑暇生活比較單調。個人消費品結構較單一,消費水平不高。地域觀念、鄉土觀念較強,不愿離鄉背井,求穩怕亂,重農輕商,重生產輕經營,生活壓力小,生活節奏較慢。
(三)農村社區的功能。第一,經濟功能。農村社區發揮著組織、協調、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等作用。第二,政治功能。農村社區發揮著貫徹執行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建立和發展各類社區組織,推進村民自治和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等作用。第三,文化功能。農村社區擔負著發展教育事業、組織開展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組織開展為農村社區組織具有維護本社區的治安秩序、調解民間糾紛、管理計劃生育、維護社區的社會穩定等項功能。第四,服務功能。農村社區要把解決農村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農村居民滿意與否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最終標準,提高服務能力,使農村社區建設真正為農村居民帶來方便和實惠。
二、新型城鎮化引導下農村社區的內涵
(一)有主導產業支撐。傳統城鎮化農民普遍異地轉移,進城務工經商。新型城鎮化下農村社區既要鼓勵和支持農民就近就業,更著眼于主導產業的發展,注重人口集聚與產業集聚的協調推進。
(二)完善的基礎設施。農村社區的道路、供電、供水、通訊、購物、電視網絡、垃圾污水處理等各項設施基本齊全,保證農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三)公共服務和部門機構全面覆蓋。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運動、就業社保、社會治安等政府各項服務全面覆蓋。健全居委會、文化協會、老年協會等部門機構,便于農民相互交流學習。
(四)因地制宜,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新型城鎮化政策下農村社區發展的優化推進,其最終的目的是找尋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集約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釋放農村剩余勞動力,為自由遷徙、安居樂業創造公平的制度環境,使城鎮化和新農村社區建設良性互動。
三、新型城鎮化導向下農村社區建設的意義
(一)緩解土地供需矛盾。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將若干個村整合在一起,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形成新型社區,使農民集中居住,這樣可以改變長期以來農村建房存在點多、面廣等狀況,也節約出大量土地可以復墾為耕地或調整為建設用地。
(二)正確處理社區與村民自治的關系。農村社區的基本職能是管理和服務,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應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方面、一項內容,而不能等同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一方面可直接擴大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和建房消費需求,從而帶動鋼鐵、水泥、電力、交通等多個行業的同向發展,拉動農村經濟增長;另一方面由于環境改善,各項保障措施逐步健全,可以有效刺激社區居民消費升級,把農村潛在的巨大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購買力,活躍農村經濟。
(四)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居住條件往往和當地的結合在一起。通過村莊合并,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可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達到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有利于改善農民居住環境,使農民享受到了和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條件和公共服務,較快地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五)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農村社區的發展,通過產業支撐,農民實現了就近轉移、就近上班、就近城鎮化,過上了既“安居“又“樂業”的理想生活。村莊合并,村莊規模擴大,土地面積增多,新型農村社區便于在更大范圍內規劃產業布局,培植新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農業生產的規?;?、產業化以及標準化。
四、新型城鎮化導向下農村社區發展模式:龍潭鎮楊樓村
(一)基本情況。楊樓村地處霍邱縣西北部、龍潭街道南部、廟崗街道北部、105國道穿村而過,距縣城約40公里。全村轄5個村民組,539戶,1749人,耕地1913畝。幾年來,楊樓村通過自籌和上級有關部門扶持等各種方式籌集300多萬元建設資金,鞏固和加強了農村社區的建設力度。
楊樓村被確定為安徽省“千村百鎮”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以來,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吸取外地經驗,理清未來產業發展思路,最終確定“示范帶動,全面啟動”的工作目標,走“產業富村,商業活村,工業強村”的農村社區發展模式,穩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
(二)楊樓村農村社區規劃路徑。第一,土地流轉。農村社區城鎮化是土地使用權流轉的主要動因。楊樓村社區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制定相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章制度,從流轉主體、方式、程序等方面對兩個村民組的荒塘30畝、五保用地8畝、村民組預留地6畝、農戶承包地16畝,共計60畝的土地流轉行為進行規范要求。對流轉雙方可能涉及的一些權利、義務、違約責任、補償辦法及標準做出明確要求,以保障土地流轉工作的順利進行。第二,空間規劃。社區的街道和廣場作為空間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社區空間的骨架,是社區形象和景觀的核心內容。空間設計需要將社區的發展空間、原有村落的肌理特點表現出來。楊樓村社區沿105國道布局一個照山塘公園,結合水利興修把照山塘改建成集休閑、娛樂、文化為一體的景觀帶,作為日常居民休閑活動廣場,同時也是旅游活動聚集場所。金龍路按照一定的次序進行商業網點布局,沿水塘周圍規劃旅游業態娛樂項目。金龍路和八大家路街區性質不同,分別面向社區及游客。第三,住宅設計。為維持楊樓村的良好風貌,居住房屋以2層聯排為主,主要分布在道路兩側,休閑娛樂等設施分布在社區內部。社區內的給排水、雨水、電力、通訊、供熱、燃氣等工程都按照城鎮的標準進行規劃,實現社區全覆蓋。第四,配套設施。農村社區作為一個社會實體,具有相對完整的社會結構體系。文化、體育、衛生、教育、商業、金融、公共交通等基本服務設施,在楊樓村農村社區中基本都得到滿足。
(三)楊樓村社區發展模式探析。在新型城鎮化引導下楊樓村農村社區的建設,可歸納于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配套齊全,實現村民向社區的集中。楊樓村被確定為“安徽省生態村”示范村以來,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理清工作思路,確定“以鎮帶村、以村促鎮”的工作目標,穩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任務?;A設施配套齊全,綠化景觀成體系布局,改善了人居環境,使得楊樓村農村社區既具有城市生活的便利,又具備農村生活的閑情舒適。實現了凈化、綠化、亮化、優化的發展模式。楊樓農村社區的幼兒園、科技信息室、黨員活動室、計生站、文化廣場、停車場及多點布置的便民超市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第二,依托核心產業,實現農業向集約經營集中。新型城鎮化引導下農村社區建設的核心要求之一,就是按照產城融合、產業支撐的理念實現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就近實現城鎮化。目前,楊樓村的溫棚無公害四季果蔬生產示范基地、鴻盛米業加工廠、忠愛門業加工廠已形成規模效益。科技農業作為核心產業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模式,而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相輔相成,既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也實現了農業向集約經營的轉變。第三,多元發展,農業與旅游的聯動。多元城鎮化的推動,是新型城鎮化引導下農村社區選擇發展模式的重要支撐,楊樓村科技農產業發展前景雖好,然依靠純農產業并不能支撐社區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因此,楊樓村農村社區重視照山塘景觀帶建設,積極籌建“農家樂”的接待能力,將旅游業融入到社區建設中發展鄉村旅游,擺脫了依靠農產業發展實現城鎮化。
五、結語
楊樓村被獲批“安徽省生態村”、“六安市文明村鎮”等殊榮稱號以來,城鎮化發展基礎好。首先,楊樓村農村社區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提高了公共服務能力,通過招商引資、入股等形式,形成以農業、工業為主,服務業融合的農村社區發展模式,印證了新型城鎮化不能完全走一條唯農業化或唯工業化的道路。其次,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建造良好的生態居住環境和通達便捷的旅游交通,重點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實現“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之路??傊r村社區的發展模式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結合點,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切入點,也是促進農村社區現代化的增長點。因此對楊樓村農村社區發展模式的嘗試探索,具有方向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