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制造業同構現象與收入變動的國際比較研究

2013-01-01 00:00:00吳迎新
日本問題研究 2013年4期

摘 要:運用產業同構系數、人均GDP、人均工資等指標,比較研究了20年來中國滬蘇浙地區和日本東海地區產業分工與收入差距的現狀和特征,研究結果顯示:產業同構系數與收入差距變化間的關系并不確定。調節產業同構現象的措施對于縮小收入差距未必有確定的、顯著的作用,解決收入差距應主要運用收入分配政策。

關鍵詞:制造業;同構系數;收入變動;中國長三角;日本東海地區

中圖分類號:F43/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13)04-0013-08

一、前 言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現之一是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如何克服產業結構趨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縮小地區收入差距,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通過對國內外現狀、發展趨勢的對比分析,總結經驗教訓,是尋求解決問題有效路徑的重要前提。

中國長三角地區與日本東海地區具有頗多相似性,滬蘇浙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的制造業集群地之一,是接受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戰略區,是構筑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先試先行區之一。日本東海地區①是日本三大城市圈之一(另兩個是東京大城市圈、大阪大城市圈),是日本制造業三大集群地之一。同時,中日上述兩個地區都包括多個行政區域,并且都有國家中心城市引領。因此,通過比較上述地區產業分工和區域產業布局所經歷的階段、演進的內在原因、存在的突出問題等,不僅對于深化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論價值,而且對于進一步促進滬蘇浙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協調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對于國內其他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存在,前人已有較豐富的實證研究成果。

產業結構趨同通常指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發展路徑的區域形成相似產業結構的現象,特指產業內部及內部各子行業結構的趨同現象,一般不指區域三次產業結構的趨同,也不指區域工農結構或農輕重結構趨同現象[1]。有人認為產業結構趨同主要表現為地區工業產品結構趨同、地區工業部門結構相似性增大、各地主導產業選擇雷同、區域間缺乏分工協作等[2]。Nicole Palan對歐洲國家的產業現狀進行研究,發現歐洲各國行業間也存在明顯趨同現象[3]。

1984年世界銀行已注意到中國產業中存在同構現象,但90年代初以來,國內學者研究的結論卻不盡相同。 有不少學者的研究顯示中國存在產業同構現象,如:蔣清海證實中國1981年—1989年產業同構現象日益嚴重[4]。Alwyn對中國各省區的產業進行實證研究,認為1993年中國各省區存在產業同構現象 [5]。陳建軍[6],范劍勇研究發現長三角地區制造業存在明顯的趨同現象,并指出該現象具有必然性[7]。梁琦認為產業分工與地理位置有關,空間距離較近的區域之間,產業同構性較強,環渤?;パa性更大,長三角同構性更強[8]。類似的研究還有韓佳[9] 、張仁開等[10]。 劉富朝等認為,產業同構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具有合意性。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其非合意性愈顯突出 [11]。

但也有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我國未出現嚴重的產業同構現象,如陳耀 [12]、Naughton 。

靖學青的研究顯示,雖然2002年長三角地區三次產業結構同構系數達0.97,但從細分產業結構或產品結構衡量,產業同構系數會大幅降低[13]。蔣金荷研究了中國東部、中部、西部以及11個?。?市) 高技術產業的結構問題,結果顯示,1995年—2002 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同構性不斷弱化 [14]。

也有學者認為產業同構現象是影響地區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產業同構與收入差距間存在嚴格的正相關關系。

克魯格曼(Krugman)認為當運輸成本下降時,工業生產會向某個地區集聚,這會擴大地區間產業結構與人均收入水平的差異[15]。范劍勇認為中國地區差距擴大與產業集聚有密切關系,通過對1980年、2001年中國各地區進行實證分析發現,改革以來國內制造業的地區分布已發生很大的變化,絕大部分制造業已經或正在轉移進入東部沿海地區[7]。

王珺等人認為,雖然地區產業分布結構變動并非導致地區間收入差異變動的唯一因素, 但在工業化發展階段, 制造業部門的集聚與擴散對地區收入差異擴大與收斂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地區之間的人均GDP可以看作一種收入分布,地區的產業同構系數體現產業的空間分布,二者關系是生產分布的特征決定著收入分布。當控制了人均收入水平與再分配渠道等因素影響時,地區之間人均收入差異變動就是地區之間產業結構變動的結果。因此,研究地區之間人均收入差異的變動應以地區產業結構變動為切入點[16]。

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偏重于探討國家或地區間是否存在產業同構現象,或探討產業同構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合意與否,而研究產業同構現象與地區間收入差異變動關系的成果尚不多見,這與很多研究主要依據新古典增長模型,缺乏對產業空間集聚內生機制的解釋有關,因而難以構建產業同構現象與地區收入差異變動內在聯系的理論邏輯框架并據此進行實證研究。

在長三角和日本東海地區這樣的制造業集聚區和產業集群所在地,制造業在其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種特定的產業分布對其收入分布是否將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文章著重對滬蘇浙和日本東海地區產業結構趨同、趨異與地區間收入差距進行實證分析,希望得出有益的結論。

文章的研究思路是:通過對中國滬蘇浙地區、日本東海地區及靜岡縣制造業的同構系數與地區人均GDP、人均工資差距變動趨勢進行實證分析,揭示長三角地區、日本東海地區制造業同構現狀,變化趨勢;上述地區收入差距現狀、變化趨勢;產業同構與收入差距的關系;探索區域產業分工的動因、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發展趨勢,并給出縮小地區收入差距的對策建議。

測度產業結構趨同的方法很多,文章運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 UNIDO)國際工業研究中心提出的同構系數(Similar coefficient)[18],將其與區域人均GDP、城鎮人均工資水平等指標結合,研究滬蘇浙及日本東海地區產業同構度或區域分工與區域收入差距變化的趨勢。

文中1978年—2008年滬蘇浙數據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上海統計年鑒》、《江蘇統計年鑒》、《浙江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別行政區統計年鑒》2003年—2007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日本統計年鑒》1988年、1998年、2002年、2007年、2011年等。

文章運用1999年—2007年滬蘇浙2位數據計算、比較其規模以上制造業的產業同構系數。因受數據可得性限制,僅計算日本東海地區1988年、1998年、2008年制造業的同構系數。

二、制造業分工的現狀

1.滬蘇浙40個工業行業同構系數變化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國際工業研究中心提出的同構系數(Similar coefficient)指標,可測度產業結構趨同或趨異變化情況。計算公式為:

其中: Sij表示同構系數值;i、j分別表示兩個相比較的地區;n表示產業數,且 k = 1, 2, 3;Xik表示在地區 i中,產業k在該地區所有產業中的比重;Xjk表示在地區 j中,產業k在該地區所有產業中的比重。

根據上述公式,分別計算1999年—2007年上海江蘇浙江制造業40個行業同構系數如下,

1988①年、1999年、2007年滬蘇同構系數分別為:0.92、0.86、0.90;

滬浙同構系數分別為:0.86、0.77、0.68;

蘇浙同構系數分別為:0.97、0.95、0.84。

由此可見,80年代末長三角制造業同構度較高,20年來呈持續下降態勢,專業化分工在強化。

以下數據資料亦可從不同角度反映長三角產業結構的趨同現象:

主要工業產品構成趨同。2006年3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滬蘇浙有20余種工業產品產量各自超過10%的全國市場份額,其中滬蘇間有3種產品趨同:初級形態的塑料、微型電子計算機、乙烯;蘇浙間有9種產品趨同:化學纖維、家用洗衣機、金屬切削機床、化學農藥原藥、機制紙及紙板、家用電冰箱、大中型拖拉機、移動通信手持機、布。滬浙乘用車產品的同構度為0.85,滬蘇布產品的同構度達0.96,三省市間服裝產品和鞋產品的同構度均高于0.93,三省市間黑色家電和白色家電產品同構度均高于0.70,蘇浙摩托車產品同構度達0.99,滬蘇鋼產品同構度達0.98。

主要工業行業構成趨同。據統計:1988年—2005年,滬蘇浙工業制造業行業產值位居前10名的行業中,上海與江蘇有8個行業相同,而且位次極其相似。在36種工業行業中產值位居前10名的行業中,1997年滬蘇浙三省市間有5個行業相同(電子、電氣、化工、普通機械、紡織),蘇浙之間有7個行業相同,蘇滬和浙滬之間各有6個行業相同。至2006年末,滬蘇浙之間有6個行業完全相同(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其中蘇滬之間有7個行業完全相同(加上紡織業),蘇浙之間有8個行業完全相同(加上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金屬制品業)。

產業調整方向趨同。長三角16個城市中,有11個選擇汽車零配件制造,有8個選擇石化,12個選擇通信產業。

高新技術開發區內產業結構趨同。常州、無錫、蘇州、南京4個城市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內的產業幾乎都是電子與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化工新材料。

長三角地區產業同構現象的形成具有多種原因。相似的資源稟賦,包括地理區位、自然條件、人文歷史背景、文化傳統、以及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會形成相似的產業結構;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似歷史基礎,如過去的傳統支柱產業都是“機、紡、化、冶、食”,相近的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資源結構,會導致相似的產業結構;改革開放后產業在該地區大規模集聚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相似;重要的深層原因是:財政分權致使地方政府間采用行政手段配置資源,造成地區分割,制約產品、要素在區域間的廣泛交易與流動,致使產業同構現象形成、加劇。

區域產業結構趨同既具有合意性的一面,也有非合意性的一面。產業結構趨同促進了產業的水平分工,并且同構性高的產業多為區域內集聚程度高、占全國市場份額大的優勢產業或有潛力產業,在一定時期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19]。但另一方面,區域產業結構嚴重趨同導致地區、城市間無法展開跨地區的產業分工合作,阻礙區域產業優化升級和轉移;助長地方保護主義,抑制要素流動,引發爭奪資源、市場的惡性競爭。

2.日本東海地區及靜岡縣制造業23個行業同構系數變化

1988年、1998年制造業分為17個行業、2008年制造業分為23個行業(下文同),根據統計數據分別計算出1988年、1998年、2008年日本東海地區、靜岡縣制造業的同構系數如下:

岐阜與愛知同構系數分別為:0.69、0.65、0.74;岐阜與三重同構系數分別為:0.80、0.85、0.75;愛知與三重同構系數分別為:0.88、0.88、0.78;靜岡與岐阜同構系數分別為:0.80、0.84、0.83;靜岡與愛知同構系數分別為:0.85、0.86、0.90;靜岡與三重同構系數分別為:0.95、0.97、0.79。

數據顯示,20年間,日本東海地區制造業趨同現象已消失,該地區內的制造業已形成合理的專業化分工,產業分布較為均衡。這可能得益于多年來政府推動的“產、官、學一體化”的產業發展道路,使產業結構得以優化。

但東海地區與其他地區仍存在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如靜岡與岐阜、靜岡與愛知、靜岡與三重。

三、產業同構系數與地區人均收入水平變化

1. 滬蘇浙產業同構系數與地區人均收入水平變化

80年代以來,滬蘇浙人均生產總值均增長較快,浙江增長最快,江蘇次之。最初江蘇高于浙江,后被浙江超越,并拉大差距,近期差距縮小,但浙江仍領先。二者與上海差距縮小。計算結果如下:

1988年上海人均生產總值是江蘇的2.69倍,是浙江的2.74倍;

1999年上海人均生產總值是江蘇的2.53倍,是浙江的2.22倍;

2007年上海人均生產總值是江蘇的1.96倍,是浙江的1.77倍;

1988年浙江人均生產總值是江蘇的98%;

1999年浙江人均生產總值是江蘇的114%;

2007年浙江人均生產總值是江蘇的110%;

研究顯示,同構系數與人均生產總值差距大體呈同向變化,即同構系數越高,人均生產總值差距越大;同構系數降低,人均生產總值差距縮小。但不同省市間略有差異:

滬蘇間無論同構系數升降,其人均生產總值差距均在下降。滬蘇同構系數從0.92降至0.86,又升至0.9,人均生產總值差距從2.69倍降至2.53、1.96。

滬浙間同構系數與人均生產總值差距呈同向變化,同構系數一直下降,從0.86、0.77降至0.68,人均生產總值差距也一直下降,從2.74、2.22降至1.77。

浙蘇間同構系數與人均生產總值差距亦呈同向變化,同構系數從0.97、0.95降至0.84,人均生產總值差距從0.98、1.14降至1.10。

2. 日本東海地區產業同構系數與地區人均收入水平變化

在20年中,日本東海地區和靜岡人均GDP呈上升趨勢,靜岡增長最快,愛知其次,三重再次,岐阜增長最慢。總體看,日本東海地區人均GDP年均增長較為平穩且緩慢,年均增長率基本保持在2%左右。1988年、1998年、2008年日本東海地區人均GDP(單位:百萬日元)統計如下①:

靜岡縣:2.529、3.241、4.330,年均增長2.72%;

岐阜縣:2.339、2.906、3.459,年均增長1.98%;

愛知縣:2.787、3.571、4.560,年均增長2.49%;

三重縣:2.418、2.973、3.906,年均增長2.43%。

1988年—2008年間,愛知縣人均GDP始終在東海地區領先,三重一直位居第二,岐阜一直排列末位。

1988年東海地區人均GDP差距均在1.2倍以內,最大差距為愛知與岐阜間,相差1.19倍,而靜岡與東海地區差距均在1.1倍以內。

2008年東海地區人均GDP差距均在1.3倍以內,最大差距仍為愛知與岐阜間,相差1.31倍。愛知與三重間的差距幾乎未變,從相差1.15倍略增至1.16倍。三重與岐阜間的差距略有上升,從1.03升至1.12倍。

愛知與靜岡間的差距有所下降,從1.10降至1.05倍。靜岡與三重間的差距略為擴大,從1.04升至1.10。靜岡與岐阜的差距從1.08升至1.25倍。

由上可見,20年以來,日本東海地區人均GDP差距總體上呈擴大趨勢,但均在1.3倍以內。靜岡與該地區的人均GDP差距,除與愛知差距縮小,與三重、岐阜總體上呈擴大趨勢,但均在1.25倍以內,表明國民收入分配較為公平,上述現象值得區域及產業理論研究高度重視。

東海地區及靜岡同構系數與人均GDP差距變化情況如下:

有些地區同構系數與人均生產總值差距呈同向變化,即同構系數越高,人均生產總值差距越大;同構系數降低,人均生產總值差距縮小。如愛知與三重,靜岡與三重,這與中國長三角的總體情況相似。有些地區二者呈反向變化,如岐阜與三重,靜岡與愛知,這與中國浙蘇間的情況相似。個別地區二者關系并不顯著,如岐阜與愛知,靜岡與岐阜,無論同構系數上升與下降,人均GDP差距均在明顯上升。見表1-2。

表1 東海地區同構系數、人均GDP差距

制造業/年岐阜與愛知同構系數人均GDP愛知/岐阜岐阜與三重同構系數人均GDP三重/岐阜愛知與三重同構系數人均GDP愛知/三重

19880.687 1.192 0.795 1.034 0.880 1.153

19980.648 1.2290.852 1.0230.883 1.201

20080.739 1.318 0.750 1.129 0.7771.167

表2 靜岡與東海地區同構系數、人均GDP差距

制造業/年靜岡與岐阜同構系數人均GDP靜岡/岐阜靜岡與愛知同構系數人均GDP愛知/靜岡靜岡與三重同構系數人均GDP靜岡/三重

19880.799 1.081 0.847 1.102 0.948 1.046

19980.840 1.1150.864 1.1020.969 1.090

20080.832 1.252 0.904 1.053 0.794 1.108

東海地區及靜岡同構系數與人均GDP差距之間的變化方向并不確定,這與中國長三角的總體情況存在明顯差異,在長三角二者大致呈同向變化。

四、同構系數與地區人均工資變化

1.滬蘇浙比較

20年間,滬蘇制造業同構系數與城鎮職工人均工資差距呈如下關系:

滬蘇同構系數呈“U”型線,滬蘇人均工資差距呈倒“U”型線,呈反向變化關系;浙蘇同構系數持續下降,浙蘇人均工資差距呈倒“U”型線;滬浙同構系數持續下降,滬浙人均工資差距呈倒“U”型線。浙蘇、滬浙同構系數與人均工資差距變化之間的關系并不確定。見表3。

表3 滬蘇浙同構系數、人均產值差距、人均工資差距表

年份滬蘇同構系數人均生產總值(滬/蘇)人均工資 (滬/蘇)滬浙同構系數人均生產總值(滬/浙)人均工資 (滬/浙)浙蘇同構系數人均生產總值(浙/蘇)人均工資 (浙/蘇)

1988 0.922.691.270.862.741.240.970.981.03

1999 0.862.531.540.772.221.330.951.141.16

2007 0.91.961.270.681.771.120.841.11.13

2.日本東海地區及靜岡同構系數與人均工資變化

20年來,日本東海地區及靜岡縣制造業平均工資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兩個階段增長速度存在明顯差異。

1988年—1998年,工資年均增長率排序分別為:三重、岐阜、靜岡、愛知。

1998年—2008年,工資年均增長幾乎停滯不前,靜岡甚至下降,三重仍居第一,愛知第二,岐阜第三。20年來,岐阜一直達不到全國平均工資水平。見表4①。

表41988年、1998年、2008年日本東海地區及靜岡縣制造業人均工資百萬日元

1988年1998年年均增長/%2008年年均增長/%

全國3.459 4.557 2.795 4.461 -0.211

岐阜2.961 4.077 3.248 4.089 0.030

靜岡3.517 4.722 2.989 4.682 -0.084

愛知3.899 5.109 2.740 5.292 0.352

三重3.308 4.651 3.466 4.963 0.652

研究表明,日本東海地區制造業人均工資差距與人均GDP差距存在以下變化:

三重與岐阜間,人均工資差距大于人均GDP差距,二者同向上升;愛知與岐阜間,1988年、1998年人均工資差距大于人均GDP差距,2008年則相反,總體看,人均工資差距與人均GDP差距反向變化,人均工資差距呈上升趨勢,人均GDP差距呈下降趨勢;愛知與三重間,除1988年外,1998年、2008年人均工資差距小于人均GDP差距,人均工資差距不斷縮小,先升后降。20年來,東海地區人均GDP差距、制造業人均工資差距不大,均在1.3倍以內。

靜岡與東海地區制造業人均工資差距與人均GDP差距存在以下變化:

靜岡與岐阜間,1988年、1998年人均工資差距大于人均GDP差距,2008年則相反,人均GDP差距先降后升,人均工資差距持續下降;愛知與靜岡間,1988年、2008年人均工資差距大于人均GDP差距,人均GDP差距先升后降,人均工資差距先降后升;靜岡與三重間,人均工資差距小于人均GDP差距,二者同向上升。

20年來,靜岡與東海地區人均GDP差距、人均工資差距均在1.25倍以下。這表明,東海地區收入分配差距較小,長期得到較好控制,這與中國長三角明顯不同。

研究結果還顯示,1988年—2008年,日本東海地區制造業同構系數與制造業人均工資差距之間的關系并不顯著,愛知與三重同構系數與人均工資差距同向下降;岐阜與三重同構系數變化呈倒“U”型,而人均工資差距持續上升;岐阜與愛知同構系數、人均工資差距變化均呈“U”型。

靜岡與東海地區制造業同構系數、制造業人均工資差距有以下變化:

靜岡與岐阜同構系數呈上升趨勢,人均工資差距下降,二者反向變化;靜岡與愛知同構系數呈上升趨勢,人均工資差距呈“U”型;靜岡與三重同構系數下降,人均工資差距擴大,呈反向變化。見表5、表6。

表5 東海地區同構系數、人均GDP、人均工資變化

制造業/年岐阜與愛知同構系數人均GDP愛知/岐阜人均工資愛知/岐阜岐阜與三重同構系數人均GDP三重/岐阜人均工資三重/岐阜愛知與三重同構系數人均GDP愛知/三重人均工資愛知/三重

19880.687 1.192 1.317 0.795 1.034 1.117 0.880 1.153 1.179

19980.648 1.2291.253 0.8521.0231.141 0.883 1.2011.099

20080.739 1.318 1.294 0.750 1.129 1.214 0.777 1.167 1.066

表6 靜岡與東海地區同構系數、人均GDP、人均工資變化

制造業/年靜岡與岐阜同構系數人均GDP靜岡/岐阜人均工資靜岡/岐阜靜岡與愛知同構系數人均GDP愛知/靜岡人均工資愛知/靜岡靜岡與三重同構系數人均GDP靜岡/三重人均工資三重/靜岡

19880.799 1.081 1.188 0.847 1.102 1.109 0.948 1.046 0.940

19980.840 1.1151.158 0.864 1.1021.082 0.969 1.090.985

20080.832 1.252 1.145 0.904 1.053 1.130 0.794 1.108 1.060

五、結 論

從上述對兩國現狀的比較可以看出,產業同構現象普遍存在,且為動態變化,其對收入差距的影響,暫時難以給出簡單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斷。

產業同構系數與人均GDP差距變化之間的關系不確定,可能與GDP統計有關,也可能與產業同構系數計算范圍有關。

從GDP統計看,長三角GDP統計包括三次產業的貢獻,在第二產業中除工業外還包括建筑業。人均GDP是三次產業總產出的人均值,受三次產業產出比重的影響。上海的工業在GDP中所占比重1988年為61.6%,1999年為42.7%,2007年為41.3%;江蘇的工業在GDP中所占比重1988年為43.6%,1999年為44%,2007年為50.4%;浙江的工業在GDP中所占比重1988年為40.9%,1999年為49.2%,2007年為48.5%①。因此,工業對長三角地區人均GDP變化的影響約占40~50%。

從制造業同構系數計算看,文章僅根據長三角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產出計算制造業同構系數,因此,制造業同構系數與人均GDP差距變化之間的關系可能不顯著、不確定。

制造業同構系數與制造業人均工資差距之間的關系不顯著的原因可能是影響工資水平的直接因素并非產業內部的結構(即產業趨同或趨異)問題,而是勞動的需求和勞動的供給。對勞動要素的需求取決于勞動的邊際收益產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與投入勞動的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的比較,也取決于其他要素對勞動要素的替代性。勞動要素的供給則取決于許多經濟和非經濟因素,重要的因素有工資率、人口特征、工作時間、勞動參與程度等。造成工資差異的原因較為復雜:工種間的差別、勞工間的差別、人的差別、市場的分割、工會的力量、歧視等等。同時,工資變化缺乏彈性。因此,同構系數與人均工資差距之間難以看出明顯的關系。

解決產業同構現象的直接目的在于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合理配置要素。日本東海地區產業結構較為合理、產業同構系數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長期推行區域均衡發展政策。如50年代制定的《北海道開發法》,60年代制定的地方促進法,60年代編制并進行過3次更新的全國綜合開發計劃等,政府通過立法、勸導、經濟刺激等辦法來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為了避免市場失靈導致的嚴重的產業同構現象,長三角應該借鑒日本政府的上述手段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解決收入差距應主要運用收入分配政策。既不能依賴市場自發調節,因為市場經濟中并不存在一只看不見的手來保證公平的收入分配;也不能指望產業內的結構調整,因為調節產業同構現象的措施對于縮小收入差距未必有確定的、顯著的作用。日本東海地區制造業人均工資差距較小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長期采取措施,保證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這是保證收入分配較為公平的重要基礎,值得長三角借鑒與效仿。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和政府兩種力量都會對區域的產業內分工和區域協調發展產生影響。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原因與產業集聚到一定時期后產生的擁擠成本、要素成本上升,從而迫使產業擴散、區域協調等市場機制的作用有關。因此,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

另外,日本東海地區產業發展中出現的人均收入近乎停滯傾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力求避免。

[參考文獻]

[1] 洪世健. 中國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問題實證分析[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 1):57-65.

[2] 李榮國,陳君. 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及發展對策[J].財經問題研究,2000( 8):44-47.

[3] Nicole Palan,Claudia Schmiedeberg. Structural Convergence of European Countries [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10. 21( 2):85-100.

[4] 蔣清海.區域產業結構:趨同與調整[J].中州學刊,1995(1):26-35.

[5] Alwyn Young. 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J] QJE Nov , 2000 , 115(4):1091-1135.

[6] 陳建軍.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同構及產業定位[J]. 中國工業經濟,2004(2):19-26.

[7] 范劍勇. 市場一體化、地區專業化與產業集聚趨勢[J]. 中國社會科學,2004(6):39-51.

[8] 梁琦. 中國制造業分工、地方專業化及其國際比較[J]. 世界經濟,2004(12):32-40.

[9] 韓佳. 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10] 張仁開. 江浙滬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對策研究[J]. 江南論壇,2009(8):13-15.

[11] 劉富朝,袁鋒,武友德. 區域分工與合作視角下區域產業同構問題及優化路徑[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1):28.

[12] 陳耀.產業結構趨同的度量及合意與非合意性[J]. 中國工業經濟,1998(4) : 37 -43.

[13] 靖學青. 長三角地區制造業結構趨同分析[J]. 改革,2004(2):25-36.

[14] 蔣金荷. 我國高技術產業同構性與集聚的實證分析[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12):91-97.

[15] Krugman, P. 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3): 484-499.

[16] 王珺,謝小平,郭惠武.地區收入差異與產業結構調整—對廣東實踐的分析[J].學術研究,2012(4): 68-74.

[17] 朱曉明,許山白. 我國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問題研究綜述[J]. 人文地理,2007(2):20-22.

[19] 徐永利. 遞梯度理論下京津冀產業協作研究[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73-78.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n Similarities of Manufacturing and Changes in Income

——Comparison based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 and the East Sea region of Japan

WU Ying-xin

(Lingnan(University)Colleg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 By using industry similar coefficient, per capita GDP and per capita wage index,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income gap between Shanghai, Jiangsu, Zhejiang and East Sea region of Japan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in the industry similar coefficient and the income gap is uncertain. The measures of adjusting the similar industrial structure may not play a determined and significant role in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policy should be the principal means of solving the income gap.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similar coefficient; income changes; Yangtze River Delta; East Sea region of Japa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欧类av怡春院|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jizz国产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伊人|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亚洲αv毛片| 天堂av综合网|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国产白浆视频|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亚洲精品另类|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三区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色综合|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98超碰在线观看|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日本www在线视频|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免费网址| 久久黄色毛片|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性视频久久| 亚洲国产系列| JIZZ亚洲国产| 一级毛片网|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9966国产精品视频| 91视频日本| 精品三级网站|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国产69精品久久| 高清不卡毛片|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a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国产导航在线|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成年人福利视频|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亚洲αv毛片|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