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了記憶能力的概念和記憶能力在音樂中的重要性。通過對記憶的三個過程,來輔助和提高音樂的記憶能力,從而來提高我們音樂的水平。
關鍵詞:音樂 記憶 音樂記憶能力
中圖分類號:J61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2-0000-02
在與音樂有關的心理過程中,感知、記憶、思維是最基本的一些心理活動。而記憶在這中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貯存音樂信息的重要心理活動,是音樂形象形成的必要條件。不論是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理論,還是音樂欣賞都離不開音樂的記憶。
艾倫菲爾斯說:“像有形物體這樣的空間性的東西一樣,旋律這種時間性的東西也具有格式塔的質。前者叫做空間格式塔質,后者叫做時間格式塔質。”音樂是由各個音有機的聯系在一起,隨著時間推移而漸次呈現,最后形成完整的形式,它具有時間秩序的特點。而每個音都只是一個點,具有轉瞬即逝的流動性特點,所以當你在欣賞一首樂曲時,你正在聽到的只是音樂流程中每個點的音。而記憶使這個點在心理時間上得以延續,與后來的各個點聯系在一起。如在聽完一首樂曲之后,雖然音樂已經停止了,但音樂的音響效果并沒有立即消失,還是暫存在大腦中,這是音樂記憶帶來的結果。所以整個音樂形象的產生是在你聽完整首曲子以后,從記憶中提取出剛聽到的每個音,再經過大腦的加工整合,才產生的。所以記憶在音樂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記憶是指大腦對所經歷的事情產生的反映,是反復感知的過程。而音樂記憶是指以往感知過的音樂現象在當前沒有作用于感覺器官的情況下,在大腦中再現出來的映像。它是對音樂現象的識記、保持和再現,對音樂現象反復感知的過程。音樂記憶的能力通過這個過程的每個環節體現出來。所以要想提高音樂記憶的能力就要從這個過程的三個環節來進行。
一、音樂識記
就是識別和記住音樂對象的特點及其間的聯系,是整個記憶的開始,是保持、回憶和再現的前提,就如同信息的輸入,之后才會有對信息的編碼、貯存、檢索和提取。在這一階段中感覺記憶是運用到的最主要的記憶手法。感覺記憶包括聽覺記憶、視覺記憶和動覺記憶。人對音樂信息的輸入是通過視覺來認識作品,即讀譜,從而形成對作品的視覺表象;運用聽覺來傾聽音響資料,形成對作品的聽覺表象;運用動覺來練習作品,形成基本的技巧動作表象。這三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全面的記憶表象,這為之后音樂的保持和再現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在音樂實踐中,音樂作為聲音的藝術,聽覺記憶是音樂記憶的核心。不僅僅只是聽音樂的音高,我們還要聽它和聲的效果,旋律的走向,情緒的變化等等。根據每個人的知識層面、審美素質的不同,每個人聽到的要素也不同。聽到的要素越多,對記憶的幫助就越大。接受完音樂的音響之后,我們就要開始接受書面音樂符號—樂譜。我們要通過視覺來認識音樂作品,即讀譜。我們已經聽不到作曲家親自演繹他們的作品了,他們留給我們的只有樂譜,而樂譜以藝術符號的形式生動而具體地傳達了他們內心的情緒和情感的微妙變化。所以要想完整的認識作品,我們要有意識地精確地去識記樂譜中的每個符號,了解每個符號的作用和意義。對作品有深刻的認識以后,我們才能更好的記憶音樂。而往往每個人在學習一首樂曲時最容易忽視的也就是讀譜。經常會出現讀譜不仔細,不完整的現象,從而造成彈錯音,力度對比不明顯,表達不正確等等演奏不到位的現象。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讀譜,因為音樂語言的形象表達、情感表達首要便是依據樂譜上所標記的表情術語和記號,如要表演什么性格的音樂,是活潑的、快樂的、還是憂傷的、悲愴的;如要用怎樣的力度,是pp、p、f、還是ff;如要用怎樣的速度和基調,是Allegro快板、歡快地,還是Adagio慢板、從容地等等。動作記憶是音樂演奏中獲得基本動作和技巧的主要手段。在音樂實踐中,我們需要用動作和技巧來表現音樂,作品表演的過程就是技巧展示的過程,越高超的技巧才能使作品越完美,所以我們要借助于表演技巧來記憶音樂。一首作品可以采用多種表演技巧,反復練習,克服技巧上的難點和不足。我們可以通過練習和記憶不同段落不同技巧的方式,達到整體作品的記憶。
二、音樂保持
是音樂識記的延續,是把通過識記所獲得的音樂材料保留在大腦中的過程。記憶的內容總是會在清晰和模糊之間反復波動,之后還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退的。所以在這一階段,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鞏固和落實我們的記憶的內容,而光靠單獨的、機械化的反復練習是不會有很大效果的,我們要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演奏技術去分析、理解從而記憶作品,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這里用到的分析和思考的方式就是思維記憶的方式。
在感知了作品形成感覺表象后,要想全面的和完整的認識和理解作者的原譜,我們還要研究樂譜內在的、隱含的關系。對作品做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如把握作品總體的曲式結構及其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及運用怎樣的表現形式、織體框架、調式調性、和聲結構、節奏形式等去表達作品的情感。對作品有深刻的認識是真正表演的先決條件。了解和把握了它們之間的聯系以后,我們就要尋找可行的記憶的方法。
(1)結構記憶的方法
音樂作品總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會逐漸呈現出某種結構。音樂總是運用一定的手法來組織并發展音樂材料,從而在音樂結構的整體方面也形成了某種規律。音樂發展的基本結構原則有:呼應性原則、三部性原則、起承轉合性原則、變奏性原則、回旋性原則等等。無論什么體裁、什么長短的作品都是圍繞這些結構原則發展的,所以先要抓住作品整體的結構,根據結構的規律來記憶音樂的發展和變化。
( 2)旋律記憶的方法
一首樂曲中,旋律從來不是一塵不變的,總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旋律的陳述和進行在句法上邏輯性非常強,樂句與樂句之間的發展總是順子人類思維的普遍規律而進行,與人類在表達自己想法的語言習慣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旋律的陳述結構上與文學有相近之處,如樂句之間的起承轉合的感覺就與古詩中起承轉合的語氣是相一致的,還如句法中的前呼后應也是與文學中的呼應相似的。旋律的發展雖然非常豐富,但也主要是以起承轉合、對稱、重復、模進、變奏、展開、對比、再現等等方法和原則進行的。借這些相同的法則,我們就可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創作手法。理解了句與句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握它們的特點,就可以更好地對其進行記憶。
(3)和聲記憶的方法
在樂曲中,旋律與和聲都是組成音樂的重要因素,和聲的風格特點與旋律的風格是相一致的,所以我們也要從和聲的特點和結構來記憶音樂的特點。隨著時代的變化,音樂的變化,和聲風格也是不斷演進的。從最初的功能性進行到色彩性進行,這兩種序進所產生的風格一定是與當時旋律的風格相一致的。功能性和聲是與主調音樂相關聯的。在主調音樂中,和聲可以使縱向的音響效果更厚實豐滿,而且具有推動和加強音樂前進的功能。而色彩性和聲一般是與無調音樂相聯系。它主要是為了產生不同的色彩性的對比,具有塑造音樂形象的功能。所以無論是他們的配置還是織體都有很大的區別。功能性和聲結構一般采用三度疊置和弦,如三和弦,七和弦等,按照T—S—D的功能性規律進行發展。而色彩性和聲為了表現強烈的色彩感,拋棄了傳統的三度疊置和弦,使用四度疊置和弦、二度疊置和弦、附加音和弦等等,不遵循功能性的發展規律進行排列。了解和聲的特點和規律一定能更好地幫我們的記憶。
三、音樂再現
是對曾經識記和保持過的音樂材料再次辨認和重現的活動。是識記和保持的再加工和深化,是量變像質變轉換的過程。在對音樂作品進行不斷的反復讀研和練習之后,我們對作品已經非常的了解和熟練,所以可以非常流利地表演作品,但我們演奏的音樂往往總是很呆板的,麻木的。這是因為我們只是在單純的再現樂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