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是什么?》是福柯最具影響力的短篇論文之一,其中對作者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做了深入地研究。福柯賦予了作者問題別是一家的觀點,以及最有貢獻的“作者—功能”理論,對于文學的發展和文學理論的研究有著深刻的意義。
關鍵詞:福柯;“作者—功能”;作者;話語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2-0000-01
隨著福柯《作者是什么?》這篇文章的發表,“作者”這一個問題再一次以嶄新的含義出現在西方文學批評的舞臺上。羅蘭·巴特在1968年提出了“作者之死”的觀點,引起了學者們的紛紛討論,福柯在這些論爭中脫穎而出,開創了屬于自己的話語理論以及作者觀。
一、《作者是什么?》產生的理論背景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尼采的哲學思想風靡法國學術界。福柯深受影響,并把尼采看著是認識到語言重要意義的第一人,隨后在他的著作《詞與物》中重點探討了語言本質的問題以及人作為主體被消解的問題。在書中,福柯試圖改變人和主體性占據人類思想中心地位的傳統。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福柯并沒有否定主體,他認為主體是意識形態的產物,主體的權威已經受到了挑戰,已經受到了威脅。但是,“作者”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在《詞與物》中并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引起眾多的誤解,福柯也關注到這些問題。于是,在1969年2月22日的法國哲學學會發表了《作者是什么?》的演講,目的是為消除對于作者問題的誤解,隨之“作者—功能”這一理論在文學研究領域廣泛的運用起來,為文學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套話語分析方法,對于當今文學研究也具有深刻的意義。
二、福柯的“作者—功能”理論
福柯在《作者是什么?》認為“作者之死”這個觀點需要重新審視,對于拋棄“作者”這個概念給予了否定,他認為,在這里出現了某些意圖想要取代作者的權威地位,卻實際上又保留了作者這種特權,例如“作品”與“寫作”兩個觀念。經過福柯的考察,并沒有找到一個對作品闡釋的系統理論,因此要去避開作者單獨研究作品是欠妥的,“這樣的問題只是開始提出我們困難的范圍,而且如果有人覺得它適于繞開作者的個性或他作為作者的地位而集中于作品,那么他們對統一有爭議的‘作品’一詞和它表示的統一性的性質便不可能作出正確的評價。”[1]“寫作”的概念實際上又把具有經驗性的作者變成了一種先驗的匿名性,從而使得寫作處于先驗地位就隱晦地保留了作者特權的地位,就像福柯說的,“按照最近運用的情況,‘寫作’的概念既不關心寫作的行為,也不關心在文本內部作為征兆或符號對作者意義的表示;相反,他標志著一種詳述一切文本條件的非常深刻的嘗試,既包括文本在空間分布的條件,也包括它在時間里安排的條件。”[2]
作者是否可以完全被否定,我們必須作出重新的認識,文章中提到了一系列的問題,關于作者的名字是什么?如何起作用的?又與專有名稱的有何不同,作者的名字不是從話語的內部轉移到產生它并處于外部的真實個體。作者的名字還可以區分不同的文本和劃分文本的界限,并顯示出文本的存在方式,同時它還是一個可變物,伴隨著某些文本而排出其它文本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引出了作者只是作為話語的功能而存在。
因此,我們需要去考慮這種話語特征,這種特征支撐著這種功能以及決定著這種話語與其他話語的區別,福柯把作者作為話語的功能歸結為四個特點。首先,“作者—功能”是與明確地表達了話語范圍的法律和機構制度密切相關。根據福柯的解釋,關于書或者文本是作為被占有的對象,以一種所有權形式的類型已經出現在法律編纂當中,只有在作者的話語觸犯了法律時,人們才會去關注著作以及文本的作者是誰。然后,“作者—功能”并不是普遍地、永恒地影響整個話語。福柯舉出了文學和科學兩種類型的文本,首先,在一些古代文學作品中,人們并不知道它們的作者是誰,但是還是被今人視為的文學作品;而在中世紀的科學文本中,只有當文本擁有作者,才會得到人們的接受。而到了17、18世紀,這種情況卻發生了改變,文學文本必須擁有作者才被認為是文學作品,科學文本只要內容真實可靠就會得到認可。其次,“作者—功能”并不在把某種話語簡單地歸結為個體的自發形成,它與特定文本的關系是通過一種復雜的程序所構建起來的。根據福柯的意思,說明了當人們在談到并認識到關于作者的創作性以及意圖的個性方面時,實際上是人們運用了文本與文本之間進行比較方法,得到一些相關的特征,并且給予連續性從而排除其他的一些東西。最后,“作者—功能”并不是參照文本事實還原作者的功能,在文本之中存在著很多與作者相關的符號,這些符號會對有作者的文本和無作者文本產生不同的影響。福柯在這里說明了,無論是通過文本去尋找實際的作者,或者是根據文本中虛構的敘述者來尋找作者都是錯誤的,作者作為一種功能是運作在作者與敘述者的距離中,因為作者與敘述者的關系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三、從作者問題投射福柯的話語的理論
福柯在《作者是什么?》中的表明了作者是作為話語的功能而存在的,此處的“話語”的概念就不同于傳統西方語言學上的意義,融合入了文化、政治、思想以及文學等知識,是一種不斷發展的概念,所以,福柯對此解釋也是模糊的。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話語不是‘思維性、認識性以及表達性主體的顯現’,而是一片‘合規則的領域’。按照一定模式而可能的陳述就播撒在這片領域中。在這同一層面上播撒的,還有‘主體性的各種立場’。正像福柯含糊地表述的那樣,在話語空間中,主體無法‘確定自身的非連續性’”。[3]在這句話的意圖在于說明主體本身就是各種可能的陳述觀點的播撒,中心視角不再由主體所構建,也不再作為言說的出發點。所以,在話語分析中,作為主體的作者是被消解了的,它只是作為話語的一種功能而存在,這種功能代表了某些特定的話語,卻被另一些的話語所遮掩掉了。因此,在《作者是什么?》一文中反復強調“誰在說話有什么關系?”。
福柯在《作者是什么?》想要說明話語是可以脫離作者的,因此具有真實性和創造性的作者遭到了消解,作者只是話語的作用之一,被無所不在的話語所制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完全被話語所標示,與話語相交識。話語是被說出的語言,是關于被說出的事物的話語,關于確認、質疑的話語,關于已經發生的話語的話語。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生活的這個歷史世界是不可能脫離話語的各種因素,因為話語已經扎根于這個世界而且繼續存在于這個作為經濟過程、人口變化過程得到的世界中。”[4]福柯還認為,話語背后隱藏的是權力,話語是權力的傳播者,是權力的各種運作方式體現得最為顯著與實踐緊密相連的,卻又是人們難以察覺的。在被權力所參透的話語中,主體的形成遭受到了制約,同時也支配著生活的各個領域。
福柯的話語理論以它獨特的理論體系給文學理論研究帶來了新的研究思路,他在《作者是什么?》中關于對作者問題的解答,以及提出的“作者—功能”理論更是具有理論研究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2]童慶炳,曹衛東.西方文論專題十講[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8.
[3] 李紅艷譯,菲利普·薩拉森.福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34.
[4] 莫偉民.主體的命運[M].上海:三聯書店,199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