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運興衰,教育為本;教育振興,全民有責。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其中,高等教育更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短短的十幾年里便逐漸實現了大眾化。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2010—2020年)》正式頒布,確定了促進教育科學發展,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方針和目標,也為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與此同時,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其種種痼疾也在積累發酵,改革已是勢在必行。而且,高等教育大眾化后,其發展道路又將如何,這也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詞:高等教育 大眾化 改革 精英化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2-0000-01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培養,極其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力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順利進入大眾化階段。在關于高等教育未來發展道路,胡錦濤主席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鮮明指出:高等學校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這便為高等教育轉向精英化奠定了基礎。
高等教育之所以要精英化,是就我國目前高等教育整個大環境和高等教育自身問題而言的。
其一、自從1999年大學決定大幅度擴招以來,大眾化便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據數據顯示,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招生從1998年的108.36萬人增至2006年的546.05萬人,增幅達404%;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規模從1998年的340.83萬人增至2006年的1738.84萬人,增幅達410%。在這種情形下,廣大學生受益,社會的就業壓力得到暫時緩解,國民素質也得到整體提升。可是,持續十三年的擴招之路還能走多遠?大眾化是長久之計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確定了到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數比2009年翻一倍的目標,但根據我國人口統計數據,到2020年,我國18-22歲年齡段的人口總數為8290萬,比目前的12438萬減少3518萬。實現40%的毛入學率,意味著2020年的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為3568萬,而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為2907萬。以此推算,從2009年到2020年的12年間,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要增加661萬,也就是每年只要增加50萬即可。這對我國2700多所高校而言,在未來的十年內許多高校將面臨生源短缺甚至招不到人的境地。真到那時,大眾化無需外力推動,也會自然形成。
其二、現如今,我國的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文憑教育”,尤其是大學擴招以來,學生質量普遍下降,原本就已經非常有限的教學資源又被細分,整體教學質量也隨之下降。而且,學校不再關心學生的成長,不關心學生是否掌握了某種日后可安身立命的技能,只是片面關心看似喜人的就業率、考研率。種種的不關心,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卻由學生們來承擔:大部分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即便找到工作,也因缺乏堅韌、能力和智慧而難以有所作為。
針對這一現狀,我們應加快高等教育從外延式發展到內涵式發展的轉變,從大眾化道路走向精英化道路。要切實改變高校自身舊的不合理的體制,積極探索新的模式,提高自身教育質量,增強教育競爭力;要逐步縮減招生規模,集中有限資源,培養精英人才;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分流高考人群,緩解高等教育壓力。具體實施如下:
(一) 改革高校行政管理體制,為精英人才培養創造健康環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是做學問,深究學術的殿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獨立論不失其合理之處。近期,學術腐敗讓社會大眾對我們的高等教育逐步喪失信任,人們不免驚呼:我們還有大師嗎?其實,學術腐敗只是表象,當前現行的僵化高等教育體制才是根源!我們要對此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讓政府放權于高校,逐步去除高校行政化,建立健全董事會制度下的校長負責制,賦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權,讓真正懂教育的人來辦教育,讓真正熱愛學術的人不用忙于阿諛奉承、曲意逢迎,而是專于教育、學問,讓教師不用被科研論文綁架,真正做到教授治校,管理民主,盡全力為培養社會精英人才創造和諧的學術環境。
(二) 逐步縮減學生規模,利用有限資源,培養精英人才
在我看來,大學之大,不在于地大,人多,而在于其學問博深。大學的專業不在于繁雜,而在于精。專業設置應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科學合理。同時,大學應當是熱愛學術人士繼續深造的地方,并不一定要把所有的人都塞進里面。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并不是很是熱衷于做學問,他們的目的不是要成為建筑設計師,而是祖國各行各業中的建筑者。而培養千千萬萬的建筑者的重任,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完善職業教育來實現。在人少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以前有限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術方面的精英人才。
(三)著實提高職業教育地位,分流高考人群,緩解高等教育壓力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可是,長期以來,民眾的傳統觀念認為高等教育才是王道與正統,只有接受高等教育方能成為日后的人中龍鳳。更不幸的是,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門也在某種程度上降低對職業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更是處處限制和。如規定“學歷教育在校生數應在1200人以上”“校園占地面積不少于40000平方米”。這些規定無疑降低了職業教育的教育地位,限制了職業教育的辦學自主權。于是,高等院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職業院校“門前冷落鞍馬稀”的現狀便出現了。鑒于此,我認為,我們要著力提高職業教育的教育地位,使其與高等教育平行發展,從根源上緩解高等教育人滿為患的壓力。在某種程度上,將更多地職業院校納入國家的重點扶持計劃中,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規格,提升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擴大職業教育的師資規模。同時,應大力改革高考報考院校制度,使專科院校擁有與本科院校真正的同等地位的招生資格,緩解高等教育壓力。當然,我們也要努力扭轉大眾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使人們切實認識到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二者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之分,二者唯一的區別在于前者重學,后者重術。
高等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國家建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銳意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祖國建設輸送更多的精英人才,為實現教育強國夢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楊東平,《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3)
[2] 徐九慶,《中國教育怎么了:一個大學校長的憂思錄》,廣西大學出版社,2009(10)
[3] 朱永新,《中國當代教育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6)
[4] 劉新財,《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理性解讀》,現代教育科學,2011年第6期
[5] 鄭建英,《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科學教育前沿,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