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資源型經濟轉型是資源型地區遲早要面對的戰略選擇。但是,從國內外的轉型實踐來看,資源型地區轉型的成功率并不高。雖然原因復雜,但文章認為,忽視企業家創新創業行為的基礎性作用是很多資源型地區轉型失敗的根本原因。文章從復雜適應系統的視角出發,認為企業家是資源型經濟系統中最具活力和適應性的經濟行為主體,資源型企業家適應環境變化的二次創業行為是推動資源型經濟系統演化和資源型經濟轉型的根本動力源泉。在此基礎上,文章建立了資源型企業家二次創業與資源型經濟轉型的概念模型,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啟示。
關鍵詞:企業家;二次創業;資源型經濟轉型
一、 忽視企業家創業作用的資源型經濟轉型研究
對于資源型地區的經濟轉型,也即如何啟動新興產業并實現產業機構的高級化和多元化問題,當前的主流觀點特別強調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認為地方政府應該采取得力舉措克服推動轉型,包括直接行政干預、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加強制度建設等等。其實強調政府主導區域經濟發展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戰后的結構主義經濟學家,當前經濟學家關于“資源詛咒”及其治理的研究也直接受到結構主義經濟學家的影響。
結構主義是發展經濟學早期的研究傳統,著名經濟學家普雷維什、繆爾達爾、庫茲涅茨等都是這一研究傳統的代表人物(Prebisch,1950;Myrdal,1957;Kuznets,1966)。這些經濟學家以落后國家,特別是農業和資源型國家的工業化為重點研究對象。他們認為這些國家落后的根源在于其落后的產業結構,這些國家要先擺脫貧困狀態,必須積極謀求發展方式轉型,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他們認為如果沒有結構轉變,這些國家持續的經濟增長是不可能實現的(Kuznets,1966)。對于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來源,這些經濟學家則普遍將希望寄托在政府的主導和干預作用上,認為政府主導是落后地區實現經濟結構升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20世紀80年代以后,經濟學家開始集中關注資源型地區和國家普遍遭遇的所謂“資源的詛咒”(The Resource Curse),并積極尋求治療和規避詛咒效應的有效措施。Corden和Neary(1982)研究了著名的“荷蘭病”(The Dutch Disease)這一著名的“資源詛咒”現象,認為大力發展制造業,扭轉資源型產業對于制造業的擠出效應是治理資源詛咒的根本出路。“資源詛咒”這一術語的創造者Richard Auty(1993)在研究了秘魯、牙買加等國家的“資源詛咒”效應后,也提出了大致類似的觀點,并認為政府應該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進而治理資源詛咒效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Gylfason(2001)認為人力資本水平低下是資源型國家遭遇“資源詛咒”的根本原因,因此,政府應該通過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推動本地人力資本質量提升來避免陷入“資源詛咒”陷阱。Mehlum,Moene和Torvik(2006)認為,很多資源型國家“鼓勵”尋租和腐敗的制度環境才是它們遭遇資源詛咒的原因,因此,政府加強制度環境建設才是規避資源詛咒的根本出路。
從國內學者的研究來看,由于受到歷史傳統和現實體制的影響,對于政府在資源型經濟轉型中的主導作用則更加強調,學者們普遍認為通過政策傾斜甚至是行政干預是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的有效舉措。張復明(2000、2002、2008)認為應該從體制變革、政策推動、技術進步和資源型企業市場化發展等方面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同時他提出了資源型城市產業多元化的“產業序動升級模式”和“產業疊合發展模式”。胡援成和肖德勇(2007)在驗證中國省級層面存在顯著的“資源詛咒”效應后,認為人力資本投資過低是形成“資源詛咒”的重要原因。因此,資源型地區的政府只有通過提升人力資本投資水平,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留住高素質人才等途徑才能緩解“資源詛咒”效應,實現區域經濟轉型。宋冬林等(2009)對東北地區資源枯竭型城市進行了研究,認為這些城市的資源型經濟轉型就是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并提出政府應該在完善資源價格體系、加快國有資源型企業改造、提升城市生態質量、完善城市軟硬件基礎設施等方面推進本地區的資源型經濟轉型。
綜上所述,當前關于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大多數觀點,都十分強調政府在推動資源型轉型中的“主導作用”。相較之下,學界對于企業家創業在內生驅動資源型經濟轉型中的作用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有鑒于此,本文接下來將從復雜適應系統的視角出發,對企業家創業驅動資源型經濟的機理和作用機制進行論證和說明。
二、 從企業家創業的視角理解資源型經濟轉型
為說明企業家創業與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內在動力機制,需要從復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理論(Arthur,1994;Arthur、Durlauf Lane,1997;Foster, 2005)出發,重新審視和理解企業家創業和資源型經濟轉型。
復雜適應系統(CAS)理論是20世紀后半期形成的系統理論,它特別強調復雜系統的內生演化機制,認為系統內部適應性主體與環境的互動機制是系統生成和演化的根本動力來源。適應性主體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其具備根據外在環境和其他主體的變化,適應性地調整自身的認知和行為模式的能力。通過自身認知和行為模式的調整,適應性主體不但重新整合了生存資源,實現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還由此引發了復雜適應系統結構的轉變,并最終實現了自身生存和系統發展的協同演化。
資源型地區的經濟運行體系當然也是一類復雜適應系統,只不過這類復雜系統相對比較脆弱,而且不具備發展的可持續性,原因則在于以產業結構為核心的系統結構過于畸形、單一。資源型經濟轉型的目的就在于扭轉這種畸形、單一的系統結構,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基礎上實現系統結構的整體升級和轉換,并最終實現資源型經濟發展方式的徹底轉變。
與其他復雜適應系統的結構演化類似,資源型經濟系統的產業結構升級在根源上當然也是系統內部行為主體與環境變化適應性互動的結果。但由于資源型經濟系統也是一類經濟系統,其內部的經濟行為主體在適應能力上存在很大的異質性。適應性最強的行為主體往往能夠最先感知環境變化,并在與環境的適應性互動的過程中重新整合生存資源,從而引發經濟系統結構的轉換和升級。一般而言,資源型經濟系統內部的企業家群體——當然主要是資源型企業家——就是這類適應能力最強的行為主體,他們會通過不斷的創新創業行為來適應多變的外在環境。如果環境的劇烈變化使得大量現有企業家為求生存,而不得不在新的產業領域進行二次創業,那么,以產業結構為核心的資源型經濟系統的整體結構就極有可能得到整體升級和轉換。當然,只有企業家二次創業的產業領域屬于極具報酬遞增特性的新興產業領域,或者至少是尚未進入明顯的報酬遞減階段的成熟產業領域時,資源型經濟系統的結構升級才會發生。
從國內外資源型地區的轉型實踐來看,在新興產業領域積極謀求二次創業的資源型企業家往往成為驅動資源型經濟系統結構升級,也即發展方式轉型的基本動力來源,主要原因大概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第一:絕大多數資源型經濟系統科技創新資源較為稀缺,因此科技研發人才的高技術創業行為必然少之又少,因此一般很難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導性力量。第二,資源型經濟系統內部資源型產業的高度發達,一般也會孕育出一批具備創新創業精神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雖然不像高科技企業家一樣具備新興產業領域的專業知識,但他們卻我有雄厚的私人資本。因此,當環境突變夠激發這些資源型企業家的二次創業熱情時,只要通過政策工具善加引導,實現這些企業家及其持有的資本與技術的高效結合,那么,完全可以通過資源型企業家在新興產業領域的二次創業行為,實現本地新興產業的啟動,進而逐步推動本地產業結構的實質性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徹底轉變。第三,除了科技創新資源匱乏以外,資源型地區的軟硬件基礎設施等環境資源一般較為落后,對于外部企業家的吸引力一般較低。因此,一般很難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吸引外部企業家來啟動本地的產業結構升級,特別是啟動本地的新興產業。外部企業家一般更加看重本地資源稟賦優勢對于降低現有創業領域生產成本的積極作用,而對于在資源型地區啟動新興產業領域的創業活動一般興趣不大。簡而言之,通過創造一系列的適宜條件推動資源型企業家的二次創業行為,特別是在新興產業領域的二次創業行為,極有可能是啟動資源型地區的新興產業,進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最為可行的現實方案。接下來,本文進一步分析并建立資源型企業家二次創業驅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的概念模型。
三、 企業家“二次創業”與資源性經濟轉型的內在機制
為進一步分析企業家二次創業與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內在機制,結合國內外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實踐,本文作出如下研究假設:第一,在很多情況下,外在環境的劇烈變化往往是引發資源型經濟系統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型的直接誘因。第二,資源型經濟系統一般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資源型產業子系統、制造業子系統、生產性服務業子系統和政府職能子系統。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過程既是上述子系統自生素質提升的過程,也是各子系統之間相對關系和重要程度深入調整的過程(見表1)。其三,資源型產業子系統在受到環境變化的沖擊時,會釋放出相當數量的持有巨量私有資本的資源型企業家,而這些企業家會積極尋求新的創業機會,努力開展二次創業活動。接下來,這些資源型企業家二次創業對于資源型經濟系統各子系統的影響,以及推動資源型經濟系統結構升級的內在機制。
1. 企業家二次創業與資源型產業子系統的素質提升
當資源型經濟系統受到某種外部環境變化的沖擊時,如政府出臺旨在提高資源型產業準入條件產業政策、資源型產品或下游產業產品市場突變等等,資源型產業子系統內部的一部分企業家會主動退出資源型產業部門,重新尋找創業機會。留在資源型產業部門內部的企業家也會重新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努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營運水平,大力拓展和延伸產業鏈條以追求更高水平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很顯然,當這些企業家在資源型產業內部推動產業創新市,資源型產業的整體素質得以提升。相對于這些企業家首次進入資源型產業以追求規模經濟為目標的初次創業行為,此時他們以提升企業創新水平和產業素質為目標的創新創業行為就是典型的二次創業行為。也就是說,資源型企業家的在資源型產業內部的二次創業行為能夠顯著提升資源型經濟子系統的整體素質,從而對推動資源型經濟系統的整體升級發揮重要作用。
2. 企業家二次創業與制造業子系統的規模擴張和素質提升。受到環境變化沖擊退出資源型經濟系統的企業家,會攜帶著豐富的私人資本積極尋求新的創業機會。就投資領域來看,制造業,特別是具備發展前景的新興制造業領域往往會成為這些企業家開展二次創業所青睞的產業領域。當大量的資源型企業家開始投資于制造業等新興產業領域時,本地的新興產業將得以啟動和發展。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在投資于制造業等新興產業領域的企業家中,先發型企業家的創業模式,包括投資領域、投資模式、運作模式等具有極大地示范效應,越晚進入制造業領域的追隨型企業家越受到先發型企業家創業模式的影響。因此,先發型企業家在制造業等新興產業領域取得二次創業的成功就顯得至關重要,一旦他們的二次創業取得普遍成功,追隨型企業家會大量模仿和跟進,從而在正反饋機制的作用下,極大地提升本地制造業等新興產業領域的產業規模和產業素質。
3. 企業家二次創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子系統的啟動和發展。無論是資源型產業素質的提升,還是制造業,特別是技術型制造業等新興產業的啟動和發展,對于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都是極為迫切的。但就絕大多數資源型經濟系統而言,生產性服務業子系統一般都處于十分落后甚至缺位的發展狀態。因此,在資源型經濟系統的轉型過程中,生產性服務業領域也會是一個企業家開展二次創業的重要領域,會吸引一部分退出資源型產業子系統的企業家積極投資于該領域,從而推動區域生產性服務業的啟動和發展。
4. 企業家二次創業與政府職能子系統的質量提升。地方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務,營造區域軟硬件基礎設施的主體。就一般的資源型經濟系統來看,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公共服務等政府職能都是圍繞資源型產業展開的,對于制造業等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部門的支持和服務則要相對薄弱得多。因此,當大量資源型企業家通過二次創業推動資源性產業素質提升、推動制造業等新興產業規模擴大和素質提升、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啟動和發展時,地方政府應該因勢利導地提升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努力矯正市場失靈,降低交易費用,營造良好的軟硬件發展環境。簡言之,在推動企業家二次創業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資源型地區的政府職能也會得到顯著提升。但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無論是資源型產業素質的提升,還是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的啟動和快速發展,政府所能起到的作用應該是“引導性”的,也就是說,除了出臺引導性的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出臺并落實優惠政策、營建必要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務以外,政府不宜過多干預更不能代替企業家的二次創業行為。
綜上所述,在外在環境變化的沖擊下,資源型經濟系統內部企業家的二次創業行為會內生地驅動資源型經濟系統的結構升級。在資源型產業子系統、制造業子系統、生產性服務業子系統和政府職能子系統的協同演化升級中,資源型地區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會趨向多元化,區域創新能力會得到顯著提升,區域軟硬件基礎設施質量也會大為改觀,而上述這一系列變化發生的過程也正是資源型經濟的轉型過程。
四、 結論和啟示
本文在梳理資源型經濟轉型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適應性主體和復雜適應系統演化的視角出發,對企業家創業驅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內在機制進行了初步闡釋,得出如下主要結論:第一,當前對于資源型經濟轉型的研究,雖然認識到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關鍵在于產業結構的多元化和高級化,但沒有從經濟行為主體,特別是企業家創業和二次創業的角度來探討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內在動力機制。第二,本文從復雜適應系統的視角出發,認為資源型經濟轉型本質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結構升級過程,經濟行為主體與環境的適應性互動應該是驅動這個升級過程的基本動力源泉。第三,資源型企業家是資源型經濟系統內部最為重要的行為主體,當受到環境變化的沖擊時,資源型企業家會積極開展二次創業活動,并最終在推動資源型產業素質提升、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啟動以及地方政府職能整體提升的基礎上,內生地驅動資源型經濟系統的整體升級,并最終推動資源型經濟實現成功轉型。第四,資源型地區的政府應該創造一切必要條件,對于資源型企業家的二次創業行為給予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張復明.資源的優勢陷阱和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途徑.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4):10-15.
2. 張復明,景普秋.資源型經濟的形成:自強機制與個案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2,(5):117-130,207.
3. 胡援成,肖德勇.經濟發展門檻與自然資源詛咒——基于我國省際層面的面板數據實證研究.管理世界,2007,(4):15-23,171.
4. 宋冬林等.東北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問題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5. 景普秋,范昊,挪威規避資源詛咒的經驗及其啟示.經濟學動態,2011,(1):148-152.
作者簡介:周建波,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