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石油作為一種戰略性資源,越來越成為世界關注和爭奪的焦點,石油資源的短缺也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而緩解我國資源短缺的對策之一,就是促使石油企業“走出去”,投資開發海外資源。文章以我國石油企業在中亞的投資為研究主題,分析石油企業在該地區投資的動因和制約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石油企業;中亞投資;動因;制約因素;對策建議
一、 引言
中亞地區,即我國第二戰略區域,是與我國開展石油貿易的重要能源地區,為了緩解我國石油供需緊張的矛盾,以及發展外向型石油市場,我國從1997年開始進口中亞石油和油品,并對中亞石油進行投資,直接參與中亞石油生產和經營活動。中國進軍中亞石油的標志性工程——2005年正式竣工的中哈石油管道,是中國謀求石油進口開源多元化的一大進展,該石油管線是一條陸路管線,不經過第三國,所經過的地區政治穩定、社會安定,開啟了我國境外陸路石油管線供油時代,一個更加穩定、安全、持續供油的時代。其中,中石油2005年以總價值為41.8億美元成功收購的哈薩克斯坦PK公司,是中國能源戰略西移的重大突破,是截至2008年中國石油企業最大的海外收購案。
中國在中亞的石油投資貿易合作主要通過共同勘探開發石油資源、收購油田股權和石油管道的建設等完成,我國利用了相對充足的技術優勢,實現原油管道由哈薩克斯坦西部到我國新疆全線通暢,來自中亞的石油源源不斷奔向中國。自從中亞諸國獨立以來,我國石油企業對該地區直接投資經營并已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我國石油企業自身的比較劣勢明顯、現行管理制度不健全、來自外部的風險不斷加大等。因此,基于現存問題,探討我國石油企業進一步發展對該地區投資的動因、所面臨的制約因素,并尋求解決路徑,仍然十分必要。
二、 我國石油企業對中亞投資的動因
1. 我國石油日益嚴重的供需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持續高速增長的經濟帶動了石油消費的急劇攀升。自1993年成為石油凈進口以來,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2003年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當年石油凈進口量超過8000萬噸,到2008年石油凈進口量已達1.78億噸,并導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首次超過了國際上公認的50%安全警戒線。隨著國內經濟的穩定較快發展,石油需求進一步增大,同時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擴大(見表1)。
當前以及未來一定時期內,我國石油資源供需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龐大的石油缺口最終只能依賴海外石油資源來填補。為了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中國必須踏出國門去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能源基地。而中亞豐富的油氣資源以及有利的地緣優勢,使其成為中國當仁不讓的首選合作伙伴之一。
2. 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為石油企業提供政策保障。在國際石油行業上游領域大開放的背景下,1993年,我國政府正式明確提出“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發展我國石油工業”的方針,號召國內石油公司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開發利用海外石油資源。并于2001年,將實施“走出去”戰略正式寫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2004年6月30日國務院通過《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4-2020年)》(草案)指出,要高度重視能源安全,搞好能源供應多元化,加快石油戰略儲備建設,健全能源安全預警應急體系,積極參與世界能源資源的合作與開發。
可見,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不僅是我國企業走出國門,主動參與國際競爭的一種嘗試,它更是我國實施多元化戰略、保障石油供應安全穩定的重要途徑以及解決石油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在我國經濟強有力的發展和政府穩定的政策環境下,我國石油企業對外投資必將繼續擴大。
3. 減少海上路徑依賴。在運輸環節上,中國進口原油運輸4/5左右是通過馬六甲海峽。據測算,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只近6成是中國船只。馬六甲海峽已經與中國經濟安全息息相關。馬六甲海峽作為世界最繁忙的海峽之一,存在海盜猖獗等問題,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中國之所以擔憂石油安全的\"馬六甲困局\",主要是擔心一旦中美發生沖突,美國就會控制海峽,卡死中國石油進口通道。而中亞油氣是目前唯一不需遠洋海運就可確保石油供應來源地。因此,我國石油企業對中亞投資有利于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
4. 中亞獨特的地緣位置與中國的互補關系。中亞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具有蘊藏量大、品種齊全的特點。中亞的油氣資源主要分布于哈、土和烏三國(見表2)。
由于中亞國家均地處大陸腹地,沒有出海口,對外交通受阻,加之經濟結構帶有原蘇聯沿襲下來的單一畸形特征,使得它們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擁有自然資源的多寡和資源開發的程度。
自獨立以來,中亞國家立足于本國現實,紛紛制定了出口資源以振興本國經濟的戰略。其具體表現就是在油氣資源開發及對外運輸和管道建設方面,力求做到能源出口的多元化。同中亞情況相契合,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市場,毗鄰中亞,并且同中亞保持了良好的政治關系。“天時、地利、人和”促成了中國石油企業對中亞的投資合作。
三、 我國石油企業對中亞投資的制約因素
1. 大國能源博弈是制約石油企業投資的關鍵性因素。大國在中亞里海地區角逐的尖銳化,給中國石油企業進入該地區增添了許多制約因素。
俄羅斯在環里海地區有著傳統的巨大利益和影響。因此,俄羅斯積極參與本地區各個領域內的競爭與合作,以維護自身的利益。中國與中亞國家開展能源合作,也引起俄方的不滿,甚至采取了干預措施,與中國爭奪能源開發和運輸權,加大在中亞的投入力度,限制中國影響的進一步擴大。
美國憑借自身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向中亞地區滲透。中亞國家在經濟上也有賴于美國,希望得到其更多的投資和貸款以幫助本國經濟的發展。美國向中亞地區滲透,實際上是基于其長遠的戰略考慮:從現時來看,美國旨在削弱俄羅斯,防止俄重新擴張;從未來看,美國的戰略是針對其在21世紀最重要的競爭對手——中國。
此外,歐盟、印度、日本、韓國、土耳其等國也積極向中亞國家投資。可見,大國在中亞國家的博弈,增加了中國投資的不確定性。
2. 中亞國家自身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對該地區的投資。盡管我國企業對中亞投資符合中亞國家振興本國經濟的根本利益,但制約因素是不可避免的。我國的海外石油投資和石油進口主要集中在中東、中亞、北非、尼日利亞和委內瑞拉等政治局勢不穩定的地區和國家。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亨廷頓在“文明沖突論”中認為:冷戰后,沖突的根本原因將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因素,“而是屬于不同文化實體的人民之間的沖突。文化的沖突正在增長,而且如今比以往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危險,而最危險的文化沖突是沿著文明的斷層線發生的那些沖突”。中亞正好處在“文明的斷層線上”。由于宗教組織、分裂分子和犯罪集團,中亞地區的政治局勢更加不穩定,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亞各國的國內政治經濟發展,削弱了外國投資者的投資興趣,影響了該地區石油資源的開發與出口。
3. 政治因素干擾我國石油企業積極參與該地區的石油開發。近年來,一些西方國家制造和散步“中國石油威脅論”,將國際石油價格飆升歸因于中國增加石油資源進口,并蓄意將中國石油資源的進口問題過分“政治化”,企圖將石油作為遏制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手段。在石油產業競爭中,西方跨國石油公司屢屢借助媒體力量,向中國石油公司潑“種族主義”、“新殖民主義”的臟水。在此輿論環境中,中亞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和人民大眾受其影響,無法正確認識中國經濟增長及能源需求增加的真實情況。由此看來,中國企業在此地區的石油戰略明顯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4. 制度與文化方面的差異制約了與中亞石油合作的步伐。我國對中亞地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經濟方面,但對該地區的文化、習俗、法律制度和社會情況的了解就沒有那么深入,影響了我國在中亞地區石油戰略的實施。隨著我國石油企業進駐中亞,在文化方面的差異性問題日漸突出。主要表現在中國石油企業在該地區進行石油勘探與開發時與當地政府、居民溝通不暢,時常影響到油氣工程的開發進度。所以我們應有充分的認識,盡管“政治和經濟對在該地區實施石油戰略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文化、習俗、制度對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5. 中亞國家加大對本國資源的控制,增加了投資難度。近年來,中亞國家加大了對本國資源的控制,提高了外資進入的門檻。如,哈薩克斯坦國會2005年通過的一項新的法案中規定:注冊地不在哈但資產在哈國境內的石油天然氣公司在轉讓股份時,必須獲得哈政府的批準。同時規定,國家不僅可以優先購買礦產開發企業所轉讓的開發權或股份,還可以優先購買能對該企業直接或間接做出決策影響的企業所轉讓的開發權或股份。哈薩克斯坦的做法不僅對企業利益造成損害,對外國投資者進入哈國礦業以及收購哈國內礦產企業等構成了很大的不利。
6. 石油立法、制度政策不完善削弱了中國石油企業的競爭力。我國的石油立法不夠完善,在實施中亞石油戰略的過程中,國有資源管理存在漏洞,石油天然氣生產經營活動不規范,相應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不健全,這些都從側面影響了中國石油企業的影響力。通過石油立法,可以支持國內公司在國外的勘探開發業務,確保國內油氣企業的合法利益,從而保證國內石油供應。日本《石油公團法》就是這個目的。中國由于缺乏這方面的法律,所以在中亞地區的油氣資源競爭中有時會處于劣勢。中國油氣企業有時會出現同行相殘,惡性競爭的情況,正是由于缺少了這種法律的調節機制,從而削減了與外國企業競爭的實力。
四、 對策建議
1. 把握當前時機,加強對中亞市場的研究,搭建信息交流平臺。我國政府實施鼓勵企業“走出去”的戰略為我國石油企業投資中亞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2004年6月30日國務院通過《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4-2020年)》(草案)指出,要高度重視能源安全,搞好能源供應多元化,加快石油戰略儲備建設,健全能源安全預警應急體系,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積極參與世界能源資源的合作與開發。在此環境下我國石油企業對外投資必將繼續擴大。
但是,我國石油企業投資中亞市場最缺乏的就是對中亞市場的不了解,因此在投資中亞國家之前,首先要對投資經營方面存在的壁壘,如外資投資項目禁止、持股比例限制、工作準證和雇傭當地人比例等有一個充分翔實的研究。針對中亞五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投資產業。其次,對文化交流障礙,如風俗習慣、文化差異、辦事效率等也都要有所防范和準備。對信息的需求方面,可以借助國內政府相關部門及我國派駐中亞的政府機構和中亞國家的信息咨詢服務機構,以便及時了解中亞各國市場的供求信息和當地的投資機會、項目情況及市場法規,必要時可以借助“外腦”,與大專院校合作共同研究中亞市場。
2. 進一步加大資源外交力度,加強與中亞國家之間的合作深度。礦產資源由于關系到一國的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因此在中亞國家進行礦產資源的投資開發都會被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和關注。在礦產資源領域的投資不僅僅是企業間的經濟合作,同時也是國與國之間一種戰略合作,是兩國之間邦交關系的一種體現。因此,作為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好“掌舵人”的角色,國家的外交戰略應該把礦產資源的國際合作作為重要的任務,積極開展資源外交,加強與中亞國家之間的合作。通過與中亞國家簽訂政府間的資源合作與貿易框架總協議、加強與中亞國家之間的勘探、開采及加工技術合作等措施,為企業境外礦產資源類投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和渠道。
3. 積極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雙邊協定。一些發達國家為了鼓勵和保護本國對外投資,制定了較完善的法律制度,不僅對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前進行審批管理,而且對海外資產的運營建立相應的監督和評價架構,使企業進行礦產資源類項目投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從法律和政策上,對參與跨國礦產資源類項目進行規范和指導,科學、有序引導本國企業參與國際礦產資源投資,避免投資的“盲目跟風”或“窩里斗”。如美國有“對外投資保證制度”、德國有“對外經濟法”等。美國礦業聯合會對本國企業在境外的礦產資源項目投資給予協調與指導,日本金屬礦業團專門為本國的礦業公司提供世界各地重要礦產資源資料并對境外投資進行協調。但在我國相比國外還有很大差距。前幾年,我國商務部、發改委等部門就制定出臺了礦產資源類項目的境外投資管理審批制度,但是這些制度僅僅局限于“走出去”前的審批,而在“走出去”后的監管與督促類法規機會沒有。
此外,我國政府應在WTO的規則體系下,加快和世界各國簽訂雙邊或多邊投資保護協定,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環境。
4. 依托上海合作組織(SCO),建立區域投資機制。依托SCO這個平臺,充分發揮SCO銀行聯合體的作用,為區域投資合作提供金融支持。如建立中亞區域投資合作基金,建立投資銀行,解決資金來源問題。建立投資鼓勵機制,改善投資引進國的環境。建立投資保障機制,保障投資安全。
近年來SCO把進一步開展合作的優先方向確定為“安全、經濟、社會和人文合作”,在發展組織內部經濟領域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進展,經濟和金融成為當前以及今后的主要合作議題。
5. 培育我國石油企業核心競爭力。國際競爭是企業規模和實力的綜合體現。當前,在國際礦產資源領域,西方跨國資源類企業大多為實力超強的巨無霸,不論在資金、技術、經驗以及產業布局等方面都具有較強的實力。而我國石油企業國際化步伐起步較晚,而且長期以來受體制限制,我國石油企業集中度比較低、企業規模比較小、市場競爭力比較弱。因此,我國石油企業要培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強化國際化經營,建立適應海外經營的管理體系、重視技術創新和發展、大力培養高級人才、做好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評估工作、加強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研究和協調工作等;另一方面,在境外實施跨國經營時,積極吸取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特殊能力,為我所用,提高企業自身實力。
參考文獻:
1. 秦放鳴,張力民,畢燕茹.從投資角度看中國與中亞國家區域經濟合作.開發研究,2012,(2):3-4.
2. 倪秀紅.試論中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戰略選擇.經濟研究導刊,2010,(4):23-25.
3. 許勤華.新地緣政治:中國能源與中國.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
4. 孫繼芳.中國的中亞石油戰略及政策.華中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9.
5. 李春.中國礦產資源企業跨國并購與新建投資選擇的影響因素及后續股權演變研究.人民大學博士論文,2012.
作者簡介:孫國輝,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努爾蘭別克·哈巴斯,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博士生,新疆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收稿日期:201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