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神話傳說的圣器到今天餐桌上擺放的水晶杯,酒杯伴隨著葡萄酒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從葡萄酒品飲的歷史中,出現過不同的器具,有豪華的金銀器,也有平民的土陶器,早期教堂圣餐禮用的是獸角,后來則是木杯,直到1970年,法國INAO(葡萄酒原產地命名研究院)確定了品酒的標準杯樣式,并得到OIV(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認可。
早年間的所謂“品酒”,理應是件比當今更需要唇舌間感受能力乃至想象力的事。貴族們透過雕花玻璃的折射暢想杯中自己領土的尊榮,底層民眾則只能捧著不透明的陶土酒杯試圖從土腥味中咂出更多葡萄的陽光。不過,時至今日,葡萄酒杯開始變得越來越復雜。頂級的葡萄酒杯除了大小有別以外,各種組成元素比如玻璃厚度和用料,杯肚形狀以至杯口的直徑,酒杯邊緣與嘴唇接觸的傾角等等都極為講究,有時甚至達到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
歷史悠久,形態各異
葡萄酒杯發展成現在的形態經歷了一段悠久的歷史。早在石器時代人類便從大自然中發現了黑曜石,并將它經過粗加工制作成各種原始的石器,如刀具、匕首以及早期的簡陋器皿。公元5世紀古希臘時期,生活在英國的羅馬人就制造了塞里克斯酒杯。這是一種高腳的、杯身較淺的闊碗形大酒杯。塞里克斯酒杯還有其他變形種類,比如更大的杯徑或是更厚的杯腳。當時的上流社會廣泛使用這種杯身較淺、杯腳精美的酒杯,而底層社會則還是停留在使用結實的陶瓷酒杯的階段。
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基督教會一直在圣餐中使用角制酒壺,直到公元785年這種酒具才被禁用。公元8~9世紀,教會開始采用由木頭制作的圣杯,而在之后的四百多年中,這種木制的圣杯又經歷了從銀制變為由黃金打造的過程。到10世紀末期,木制的大酒杯廣泛被普通家庭和酒館使用。這種大酒杯是由木頭與枝條或者獸皮捆綁在一起制成的,完成時還加有一個把手和杯蓋。值得一提的是,14世紀中葉出現了一種皮革器皿:這種器皿周身由皮革縫制而成,在接縫處再用另一塊皮革底制作成一個把手,然后用瀝青作為內襯以達到防水的效果,這種皮革器皿常常被人們稱作“Black Jack”。
玻璃酒杯正式登場
在15世紀左右,由于生產玻璃成本的下降,玻璃酒杯才逐漸發展起來。在這個時期內所生產的玻璃酒杯開始具有杯身、杯腳和杯底結構的雛形。歐洲現存的最古老的具有杯腳和杯底的玻璃酒杯是15世紀的琺瑯瓷高腳杯。自此,玻璃便成為制造葡萄酒杯的主要材料。通過玻璃制成的酒杯,人們可以很容易地欣賞到葡萄酒的顏色和赤霞珠、西拉、黑比諾、霞多麗等不同的葡萄品種的差別。
直至20世紀50年代,已具規模的專業酒具公司開始完善葡萄酒杯的設計,即幾乎為每一種葡萄酒都量身打造了大小、形狀獨特的酒杯。這些優質的葡萄酒杯幾乎沒有缺點,而且都能夠使葡萄酒恰好流入到飲者舌部的最佳位置,從而使葡萄酒品嘗起來味道最佳。
水晶杯橫空出世
17世紀末,玻璃成為酒杯選料中的主打材質,至此,人們逐漸擺脫了僅憑味覺品飲的單調,開始注重從視覺欣賞的層面品鑒美酒。隨后,水晶玻璃的橫空出世又使得人們對于葡萄酒的鑒賞向著更加精確、雅致的維度挺進。
目前,葡萄酒杯的材質以玻璃和水晶為主。雖然在外觀上極為相似,但是水晶酒杯和玻璃酒杯帶來的香氣與口感會存在細微的差別,這是由兩者表面相異的粗糙程度所致。通過顯微鏡可以觀察到,與玻璃平滑的表面相比,水晶表面具有較多的凹凸面,葡萄酒在酒杯晃動的過程中,利于打破酒分子釋放香氣;用其盛放香檳酒,氣泡的表現會更加出色,同時杯壁上的凹凸面能夠持久地留住酒體的泡沫,而這正是香檳酒的靈魂所在。此外,水晶材質具有較強的韌性,耐磨度較高;光的折射點也是異常豐富,從而使酒杯在自然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美觀;而其不含任何色澤、完全透明的特質能夠更好地烘托葡萄酒的美感,還原酒體的本來面目(玻璃通常帶有灰綠的色澤)。基于以上諸種因素,水晶杯才會成為愛酒人士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