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葡萄酒教育依然處在導入期。目前,大部分培訓中,葡萄酒專業人士占了65%甚至以上,葡萄酒愛好者連40%的比例都不到。在美國,這個比例正好顛倒過來:80%的參與培訓的人都是消費者。
中國一直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在葡萄酒這個領域,我們沒能例外。
2012年底,WSET總裁伊安·哈里斯宣布大中華區超過英國本土成為WSET最大的市場,此時距離葡萄酒專家趙凡在經濟觀察報上發表《一個人的WSET》僅僅兩年半的時間,距離逸香的文含首次將WSET課程引入中國大陸也不過8年時間,但進口酒的熱潮來的實在太快、太迅猛,即使是行業從業人員,也還沒弄明白WSET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們就成了第一了。雖然,所謂的全球第一大市場包含了港澳臺,但中國大陸學員貢獻的份額并不少,更重要的是,這個增長趨勢一直還在延續。
當然,WSET提供的培訓課程只是葡萄酒職業教育的一個小部分,這兩年,ISG(美國)、ONAV(意大利)、TWAS(西班牙)、VCF(法國)以及澳大利亞的A+課程等等,各種名目的培訓課程紛紛登陸中國,逸香自己也開辦了EWS這樣的本土課程——葡萄酒熱潮席卷中國,貿易商和消費者有獲得專業培訓的剛性需求,教育自然發展迅速。
2009年4月、2011年5月,《酒世界》雜志曾經就葡萄酒教育分別做過兩次封面專題報道,詳細分析過這個行業存在的問題。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當初的預言成了現實,當初的擔心也一一應驗。
師資力量不足始終是這個行業發展最大的制約要素。
進口葡萄酒市場發展實在太快了:懂幾句法語,剛剛接觸葡萄酒的轉眼就成了資深人士、出國留過學在酒莊有過摘葡萄經驗的回來就是專家、而真正有經驗的人士已經被捧到大師的位置。所以,有資質、有經驗的培訓老師實在是匱乏——在某些培訓機構,只有你過了一級,就可以成為上一級課程的培訓師。
急功近利則是另一個現實問題。
教育是門生意,這個可以理解,但問題是要取之有道。在這一點上,我們國內的一些培訓機構可以學學WSET——他們同樣是來取利的,不是來布道的。他們挑選最具資格的老師、嚴格考試流程、不斷完善自己的教材;當然,他們也做市場推廣,也包裝美化自己,但無論如何,一錘子買賣不是他們的風格、殺雞取卵的事情他們不會去做。而中國的某些培訓課程,教材東拼西湊、教師臨時客串——給錢“包過”的也不是沒有。
毫無疑問,中國的葡萄酒教育依然處在導入期。目前,大部分培訓中,葡萄酒專業人士占了65%甚至以上,葡萄酒愛好者連40%的比例都不到。在美國,這個比例正好顛倒過來:80%的參與培訓的人都是消費者。但在未來,互聯網的普及可能改變這種情況,逸香葡萄酒教育機構文含就認為,未來葡萄酒愛好者的教育應該由包括互聯網在內的新媒體來完成,而葡萄酒教育未來將更加集中在專業人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