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主持人芮成鋼2012年的新書《虛實之間》中收錄的一篇文章,最近因為芮成鋼把它改成了音頻放在了微博上,才使得這篇文章重新被人關注。
2012年7月底,芮成鋼被大連政府邀請做大連葡萄酒節(jié)開幕式的主持人。因為《酒世界》雜志和葡萄酒節(jié)有合作,當時我湊機會和芮成鋼私下交流過對葡萄酒的看法。因為時間較短,也可能是由于他的回答也過于“官方”,所以沒給我留下什么特殊印象,但當我近日再用音頻聽一遍這篇完整的文章的時候,我卻陷入了一個思考:目前這個階段,我們怎樣來引導葡萄酒消費?
葡萄酒遭遇中餐,拉菲遭遇蒜泥白肉,確實是個難題。很多人做過嘗試,很多專家也做過努力,但均收效甚微。原因很簡單,中餐的理念就是通過各種食材和作料的搭配,讓食物變得更順口。魚腥,我燉的時候加點料酒就解決了,而不是端上一盤帶腥味的魚,讓你配某些酒。夏布利和生蠔是絕配,如果簡單地說,那是因為夏布利可以幫助掩蓋生蠔本身的一些腥味。
很多時候,我生硬地希望找到葡萄酒和中餐的搭配路徑,而沒有去換一個角度思考。比如干紅的口感問題,這不是一時半會兒適應不適應的問題,而是食物搭配問題:給中國消費者一大盤半生不熟的牛排,他也希望有瓶強壯的干紅配著喝。另外,既然我們的消費者對干紅的酸澀不適應,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從起泡酒、干白等相對較輕的酒種來入手?在國外,紅和白的比例很多時候接近1:1。
還有被我們業(yè)內人士深惡痛絕的“葡萄酒加雪碧”現(xiàn)象,反過頭來想想,消費者有錯嗎?當年英國人引進了中國的茶,最后創(chuàng)新地加了奶以適應自己的口味,怎么沒有人笑話英國人不懂茶?
葡萄酒歸根結底是一個飲品,而且是一個相對健康的飲品,我們確實希望它能被中國的消費者普遍接受,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給消費者上幾套枷鎖,非要讓他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溫度來飲用——當然,在這幾個要素都具備的情況下,他能獲得更好的體驗。
另外,葡萄酒消費和葡萄酒教育息息相關。在中國,我們的葡萄酒教育主要針對的是業(yè)內人士,而在國外,不是葡萄酒愛好者自己愿意報各種各樣的葡萄酒培訓班,這是市場基礎的差距。繼2009、2011年后,本期封面文章,我們再次關注了中國的葡萄酒教育現(xiàn)狀:我們一不小心已經成了WSET最大的市場。
說到WSET,有個事情不得不提,那就是WSET三級課程今年8月將開設中文版。消息一經傳出,一些業(yè)內人士就開始發(fā)表“含金量降低”的論調,殊不知,葡萄酒教育的本質是讓更多的人掌握更多的葡萄酒知識,而不是向誰臉上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