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05年之后人民幣持續升值的大背景下,本文簡要論述了人民幣匯率的發展進程及現狀,人民幣匯率的持續升值對中國經濟的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對在08年以后政府大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分析,最后,提出應對匯率波動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國際化;
一、引言
錢是人們最關心的東西,而對于國人來說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放眼國際,世界上有多種多樣的主權貨幣,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而人民幣匯率就是人民幣兌換另一國的比率。那么,人民幣現在的匯率如何呢?通過各種途徑我們不難找到:2012年9月11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USD:RMB=6.3391。人民幣近期的走勢也可以看到大體是在6.30 到6.35左右,也就是我們說的6元時代。當然,人民幣的匯率不是一成不變的,人民幣的不斷升值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挑戰,對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資本金融領域、就業造成不小的沖擊。然而,貨幣當局努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但他的可行性及可推廣性仍有待進一步完善。所以,為應對復雜多變的匯率市場,中國政府和企業還是應該防范風險,采取積極措施規避風險,讓損失降到最小。
二、人民幣匯率的發展進程
1994年我國進行了一次重大匯改,實現了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有條件的兌換。而更為重要的是在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所以,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幣匯率是在05年開始的。當時匯率為$1=¥8.27。隨后人民幣便開始了不斷升值的步伐,2006年12月$1=¥7.8;2007年1月人民幣對美元7.80關口告破,同時貴過港幣。07年人民幣匯率不斷改寫歷史新高,較06年末的7.8,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6.5%。而到2008年4月人民幣又跌破7.0大關,繼續升值。但從08年下半年開始人民幣匯率便一直持續穩定,在$1=¥6.8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國的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國經濟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和波動。所以,中國政府為了保護經濟,刺激出口,將匯率有意的控制在穩定水平線上,既不貶值,但為了刺激經濟,也不能讓其任意升值。所以從08年末到10年人民幣的匯率未發生重大變化。然后從10年6月份開始,世界經濟開始從金融危機中慢慢復蘇,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又此起彼伏(尤其是美國),所以,迫于國際輿論與美國方面的壓力,又一輪的人民幣升值趨勢開始,從6.8一直升到現在的6.3(見下圖)。
2010-2012
通過對近十年的人民幣匯率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人民幣的匯率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市場的供求不斷變化的。而人民幣之所以一直升值也與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不無關系,中國巨大的出口額和順差額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截止2011年6月底,我國外匯儲備達到974.91億美元,如此巨大的外儲額必然會導致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另外,經濟實力越強大本國貨幣就越強硬,升值是必然。所以,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民幣的現狀以及背后所反映的經濟狀況。
三、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般來說,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希望本國貨幣的幣值能夠穩定,健康的發展。但對于十年間人民幣的不斷升值,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對我國的經濟到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答案是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
1、對對外貿易(國際收支)的影響:本幣升值意味著本幣更值錢了,也就是說人民幣更加值錢了,那么中國所生產的產品就相對更貴了,中國產品的低價格優勢削弱,進而出口額下降,這對中國來說絕對不是好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出口、投資。在中國這樣一個古老而傳統的國度,指望本國消費和投資那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出口業的發展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如果出口受到抑制,中國經濟則會走向瓶頸。2001-2010年中國貿易規模占世界市場份額變化 一
如圖所示,中國從04年開始進出口比重就已經到世界第三位,到2010年中國出口量位世界第一,達到15778億美元。雖然中國的出口力依然領先,但貿易順差在不斷縮小。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現在所有專家學者都提到要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中國經濟不能在單方面指望出口,而是要出口、消費、投資協調發展。
2、對非貿易(資本、金融)領域的影響:不管是升值還是貶值,只要是一國匯率波動,就會被投機者嗅到投機的機會,進而短期內大量的游資涌入,如此巨額的短期資本流動對一國來說可能會引起資本金融市場的動蕩,甚至會摧毀一國的貨幣。正如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就是由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機商掏空泰銖進而導致的席卷亞洲的金融危機。所以人民幣的升值必須要警惕這些國際游資。雖然強調資本的跨國界自由流通,但在中國金融體制不完善的情況下,適當的金融管制還是必要的。但從另外一點來看,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人民幣的升值有利于減輕外債還本付息壓力。人民幣匯率的上升,使外債還本付息所需本幣的數量相應減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外債負擔,提供了更好的投資環境。所以,人民幣的升值對資本金融領域的影響是正反兩方面的。我們既要看到他的積極影響,也應該防范其不利影響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傷害。
3、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人民幣升值雖然不利于出口,但有利于進口,中國企業可以用相同的價格買到更多的外國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本國的消費,拉動內需,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改善和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但是,對于外貿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就意味著更少的訂單,業務量的萎縮就會促使企業不得不進行裁員,從而導致失業人數上升。從這一點來說,他對國內的經濟發展是極其不利的,中國人口眾多,就業壓力空前巨大,一個穩定的就業環境對一國的經濟甚至是政治領域都是至關重要的,失業團體的壯大必然會導致政局 的不穩定。所以,人民幣升值所擠出的就業量對于本來就已經惡化的就業市場來說無疑使雪上加霜。
四、人民幣國際化
既然中國的經濟正突飛猛進的發展,金融組織和金融市場不斷地完善,充足的國際儲備以及人民幣的持續走高,為了避免因匯率的變動而給出口企業帶來損失,國家也正在積極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推進人民幣在亞太地區的直接結算。
2009年7月1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正式啟動,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五城市率先進行試點工作,這也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其實早在07年國家就開始了人民幣國際化的舉措,那時人民幣的匯率已達6.8,并且經濟持續繁榮。而到08年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美元、日元、歐元不斷貶值,中國也為了在經濟危機中尋求發展,這同樣給了中國一個契機。在08年中國先后與俄羅斯、韓國、東盟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這實際上就是人民幣的一種國際化手段。當然,香港作為人民幣的離岸市場,其交易量也是相當巨大。
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毫無疑問,他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通過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可以獲得鑄幣稅收益,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匯率風險。同時提升人民幣在國際國幣體系中的地位,獲得更大的經濟甚至是政治上的話語權。但我認為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不容樂觀:任何一種貨幣想要成為國際貨幣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雖然中國的綜合實力不斷提高,但在全球市場經濟的背景下,中國的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十分不完善,在有些領域下甚至是國家管制的,比如人民幣資本項目尚未實現可兌換。另外,中國現在的貿易發展模式也不利于人民幣國際化,過分的依賴出口會產生巨大的貿易順差,而對外投資規模卻很小,這樣就會導致流入國內的人民幣多,流出去的少,會使人民幣在國際流通量上增長不足。所以要想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金融市場必須開放,中國的經濟結構必須調整。但,這在短時間內是很難有所改觀的,所以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也注定是漫長的。
五、應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對策建議
盡管人民幣整體上趨于升值的趨勢,但是在外匯市場上誰也無法預料到下一步的變化。就在2012年9月16日,人民幣兌美元已累計下跌近1%,人民幣遭遇做空壓力。這可能與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有關,中國的貿易額有所下降。但不管怎樣人民幣再也回不到8的時代。所以中國政府和企業應該采取相應的對策應對人民幣匯率波動。
1、調整我國對外貿易的結構,緩解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很高,經常項目項下產生巨大的順差,外匯儲備壓力大。應當減少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程度,擴大內需,并努力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逐步改變原來低勞動力成本、低價格進入國際市場的做法,不再做“世界工廠”。針對資本流入所帶來的壓力,在繼續鼓勵外資流入的同時,企業可以適度考慮以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進入他國市場。
2、積極調整匯率水平與匯率制度。在全球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需要對人民幣匯率適時做出適當的調整,使匯率水平既能真實反映我國的經濟狀況,又能避免快速升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效地調整人民幣匯率政策,對于未來的宏觀經濟穩定、貿易部門與非貿易部門產業間的平衡發展,以及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都具有深遠而積極的意義。
3、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調整步伐。中國的產業結構大多是低附加值、初級加工產品。所以要調整出口產品的結構,由低附加值、初加工產品向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轉變。同時,人民幣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將降低進口企業的生產成本,這對我們企業來說是一個優勢,有利于企業加快新產品的研制開發,增強在國內市場上對進口同類產品的競爭力。創造出更多更強的民族品牌。
4、加快開發和利用金融衍生產品,有效規避匯率和外匯利率風險。匯率和外匯利率風險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預見的,但靈活運用有關的金融產品,可以很好地鎖定或規避此類風險。企業要強化匯率風險意識,在做出口貿易時可以有選擇的購買金融衍生品幫組自己鎖定匯率,將匯率風險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宋海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與國際化研究[M]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11
[2] 楊帆 改革開放與宏觀經濟穩定——兼論人民幣匯率與中國涉外經濟[M]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8
[3]韓玉珍 國際金融(修訂第二版)[M]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07
[4]Unknown Fair play or foul[N] The Economics 2012.04
[5]Unknown Beefed-up burgernomics [N] The Economics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