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改革效果日益凸顯,我國農村信用社不管是從規模上,還是從市場份額上都有了大的發展,但如何能夠保持金融創新手段、促進貸款營銷,又能規避貸款風險,防止不良貸款“水漲船高”,已經成為當下農村信用社改革和發展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農信社 信貸風險 成因 防范
隨著改革的深入,全國農村信用社信貸規模有了質的飛躍,與地方經濟共生共榮,充分發揮了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但信貸風險層出不窮,防不勝防,各級農村信用社應該分析信貸風險成因加以及時防范。
一、信貸風險形成的原因
(一)風險意識淡薄。部分農村信用社信貸發放把關不嚴。借款自上而下,尤其是大額貸款,通常是先取得上級部門貸款意向,再向下逐級辦理,致使基層信用社信貸人員錯誤認為既然上級已經有貸款意向,我們只有遵照執行,形成“先斬后奏”的現象,這樣逆程序操作使相當一部分信貸人員淡薄了風險意識。他們在調查借款人第一手材料時不認真核對資料及人,特別是那些需要調查與借款人有關的人員(如配偶)、抵押物所有人、擔保人,不采取面簽的形式,往往就讓借款人一個人簽字,嚴重的還讓借款人隨意帶一個人冒充抵押物人和擔保人簽字按手印。
(二)信貸管理滯后。信用社網點遍布城鄉,對農民朋友來說,辦理金融業務非常方便,但是當前大部分機構網點的人數在6個人左右,除了內勤人員外,外勤人員只有2人左右,信貸規模的不斷擴大與信貸人員少形成了新的矛盾,難以對千家萬戶進行透徹的了解,而且主任兼信貸員的情況還普遍存在,一邊指揮又一邊戰斗,這就難以對信貸業務進行管理與監督。管理上的滯后性,造成了貸款存在了問題以后,再跟后進行整改與完善,資產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三)不良資產處置不力。對已經形成的不良資產,沒有進行及時上線登記。掌握的預警信息不全面,待處理時還在清理數據資料,明顯延誤了處置時間,沒有贏得市場先機,造成收貸費用成本過高,本息難以清償。絕大部分農村信用社還沒有建立完善的信貸激勵和約束機制,不良資產形成原因的責任劃分和認定不清晰,處罰時又礙于情面,只做簡單的經濟處罰,未采取行政或法律手段進行治理,有的根本沒有實行責任追究,致使責任不清,加之信貸管理人員調動頻繁,接任者不理舊帳,責任追究形同虛設。
二、信貸風險防范對策
(一)合理安排貸款發放。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合理安排貸款發放,不能為完成任務而盲目發放貸款,加強對“三農”的服務力度,不斷總結“三農”貸款發放經驗,做到早調查、早計劃、早安排,摸清農戶資金需求的底子,測算好貸款發放寸頭,創新信貸結構,不可亂放、急放,建立多匹配的貸款投放渠道,培植效益更高的增長點。
(二)加強信貸風險管理文化建設。一是信貸風險管理要以“以人為本”為第一要務,牢固樹立信貸風險防控意識,正確處理好“業務發展與風險控制”關系。領導層要經常深入市場,了解市場動態和信貸需求方向,堅決落實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嚴格控制“五高一剩”產業。不定期對全社存量貸款客戶進行風險排查、分析和分類,對排查出的潛在風險貸款實施重點管理,嚴格把控;二是每季度定期召開信貸資產質量會議,對存量信貸客戶進行重點、難點分析,從而有效控制信貸資產質量。三是優化信貸流程,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確保了信貸資產質量。嚴格執行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后管理的“三查制度”,及時、準確地反映風險隱患,有效地控制信貸風險,真正做到上下聯動、各司其職;四是積極運用內部評級法開展信貸風險管理工作,營造信貸風險管理的良好環境。
(三)加強農村信用體系的培育。利用各種方式、渠道、媒體大力宣傳誠信作為資本的重要性,廣泛開展信用等級評定,建立起鄉鎮與信用社、村鎮與信用社為代表的信用等級評定工作小組,具體負責評定工作、建立客戶信用檔案,根據客戶的信用狀況進行分級評定,實施信用戶貸款優惠政策,上墻公布,讓群眾家戶喻曉,對不守信的借款戶實施制裁措施,讓誠信意識深入人心。
(四)加強信貸隊伍人員建設。狠抓信貸員職業道德教育工作,樹立起主人翁、風險、法紀和發展意識。信貸員要積極主動走村串戶,置身于群眾當中去,與農民零距離接觸、了解農民,增強信用社與農民的魚水之情,提高辦理貸款的效率,用優質的服務留住客戶,以達到貸款營銷的目的;其次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適當的補充信貸員工,充實信貸隊伍,把信用社隊伍中綜合素質好的調充到信貸崗位上來,切實解決當前信用社信貸員緊缺的問題。
(五)加強信貸檢查監督機制建設。建立信貸崗位檢查監督長效機制,成立信貸業務檢查監審隊伍,經常性的對信貸業務進行檢查,加強對信貸管理差、信貸檔案等方面混亂的機構網點的督查力度,對于違法違規操作的信貸人員要嚴肅查處,積極營造按規程、按程序辦貸氛圍,確保貸款營銷工作安全健康開展,對于督查審計人員瀆職、不負責任的要按連帶責任給予處理。
參考文獻:
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