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維護中國經濟安全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這是由二者的現實邏輯所決定的。其具體的作用可以被概括為價值支撐和現實保障兩個方面,其中后者又可在結合當前中國經濟現狀的基礎上被概括為有利于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有利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利于推進經濟戰略性調整三個方面。
關鍵詞:生態文明; 經濟安全;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維護我國經濟安全之間的現實邏輯
所謂國家經濟安全是指“一個國家在參與國際經濟過程中,合理獲取經濟利益并有效地得到保護而不受侵害或威脅、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戰略和環境具有保障而不受破壞和潛在危害,國際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并能夠實現維護和鞏固。”馬克思認為,經濟利益是一切社會活動的最終目的,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經濟安全是“整個國家安全體系的依托和基礎”。只有在經濟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一個國家的經濟才具備了進一步發展的條件。
在現代社會中,判定一個國家經濟安全的標準主要是看一國“能否有效地對本國經濟進行管理和調控,能否有效地確立本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能否有效地抵御外國資本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與沖擊,能否有效地保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優勢,能否有效地維護本國經濟制度和法律規范,能否有效地保障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福利,能否有效地保護國家財富、資源和生態環境。”要真正實現經濟安全,從而為經濟的后續發展奠定基礎,就要做到這幾個“有效”。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想要做到這幾個“有效”,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落實到“持續發展”上。
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是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最尖銳的時期。資源相對不足、環境容量有限成為這一矛盾的主要表現。“十八大”報告中在談到我國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時這樣說到:“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制約科學發展的機制體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經濟發展的未來空間,是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而中國的經濟安全正面喪失發展空間的危險。
“生態文明是人類深刻反思生態危機產生的社會經濟根源后提出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三者和諧發展的基本準則,在自然環境中謀求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自然的和物質的、制度的、精神的成果總和。”一般意義上的生態文明建設指的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具體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了一個事業而非僅僅是一個理論,因此更多時候是通過與之有關的一系列目標來理解生態文明建設。從這個角度出發,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其核心原則,就是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可以說,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可持續的唯一一劑良方。
那么,這是否意味要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給生態讓路呢?
其實在生態與經濟的關系上一直存在著兩派認識,一種“擔心強調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會影響經濟發展,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當作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另一種認為,“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有著本質區別,社會發展可以沒有極限,而經濟增長必須有極限。這實際上就是以放棄經濟增長來換取生態與環境保護”。“二律背反”是橫亙在生態與經濟之間的障礙,是破壞經濟安全的元素。就此,我國區分了兩種意義上的生態文明,“一種是后工業化國家的生態文明,他們的任務是實現對已有的現代化成果的生態化改造;另一種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生態文明,他們的任務是在生態文明的原則上實現發達國家已經實現的現代化。”繼而我國做出的有關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決定,那就是以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契合點為基礎,以生態建設促經濟安全。
2、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維護我國經濟安全之間的具體作用和意義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維護我國經濟安全之間現實邏輯的展開,就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維護我國經濟安全的具體作用和意義的呈現。筆者將其概括為“價值支撐”和“實踐保障”兩個方面。
2.1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維護中國經濟安全提供價值支撐
上文說到,從中國經濟安全現狀出發,要維護中國的經濟安全就必要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能夠為其提供價值支撐。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倡一種價值正義,而這能夠為實現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價值支撐。
我們知道,近代歐洲占主導地位的世界觀是人類中心主義哲學觀,它強調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以人為尺度,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一切為人的利益服務。在這種哲學觀的引導下,人類行為的價值準則是“人的尺度”即是“萬物的尺度”。建立在這一價值原則上的人類世界以統治者的姿態面對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于是,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人類的科學被認為是戰勝自然力量的強大武器。到了近現代工業化的時代,人類在這條價值準則的指導下所進行的大規模的社會實踐,使自然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生態文明建設正是在反對將人類的價值奉為唯一價值的語境下到來的。
生態文明建設所提倡的價值正義,其主要內容是多元價值的共生性。強調的是這樣彼此遞進的兩點:第一,承認并接受價值是多樣的;第二,以第一點為基礎,肯定多樣的價值彼此之間是共生的。第一點旨在擴充人的“眼界”,看到“人的尺度”與“萬物的尺度”之間的關系——前者并非等于后者,二者都是價值主體和客體在客觀世界中彼此互動的產物,因此“人的尺度”絕非唯一的客觀標準。第二點是強調“人的尺度”和“萬物的尺度”都是客觀存在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這是生態文明以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為原則的應有之義。此處的“生”也不僅僅是生存,而是在闡揚價值正義的基礎上的更為廣泛的“生”,包括了生存和發展兩個層面。正是在價值正義的引導下,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夠真正做到以一般整體論和系統論為哲學基礎,注重生態對社會生活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指導性和優先性。
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人與自然之間單向度的能量傳輸方式遭到質疑,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方式被提上日程。新型的經濟方式要求人類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實踐為本的認識論原理,認識、掌握并遵循復合生態系統運行的客觀規律,實現生態效應、經濟效應與社會效應相統一和最優化,實現復合生態系統的協調、持續、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建立生態化的生產方式,與自然形成雙向互動的關系,不僅向自然索取,而且注重返還。這就要求把生態學理念引入生產過程和勞動組織中,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 生產 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力圖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建立循環型的生產方式。同時注重新能源、新材料的開發利用,逐步消解人與自然之間的尖銳沖突,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從而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
2.2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維護中國經濟安全提供實踐保障
如果說價值支撐重在理念性的內在牽引力的話,那么實踐保障則強調的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維護中國經濟安全的外在推動力。筆者將其概括為這樣三個方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有利于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大力推進生態文明有利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有利于推進經濟戰略性調整。
2.2.1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發達國家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以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巨大壓力為代價的。我國如果經濟發展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當前的水平,那么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將不堪重負。“以生態足跡計算,2007年我國人均生態足跡2.2 全球公頃,是當年生態承載力的2.3 倍;如果我國達到當年美國人均生態足跡8.0 公頃,那么生態足跡將是自身承載力的8.2 倍”,屆時中國的生態系統將面臨崩潰。因此為了維護我國經濟安全,就需要從重“量”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到重“質”的經濟發展方式。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要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要由傳統粗放型經濟向現代資源節約型經濟轉變,如此才能重“質”。要做到這點,我國要推進實行有利于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這就需要盡量保全自然界的本來面貌,實現生態系統的平衡。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出現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由過去10年平均10.7%的高速增長轉變為兩位數以下的中速增長。中國的“十二五”規劃已經將2011年至2015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設定為多年來的最低值7%。2012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已從前些年連續的8%調整為7.5%。這一方面是由于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現狀決定的,如環境約束、資源制約、發展不平衡等;另一方面是由國際經濟發展的現狀決定的,如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這兩者都對經濟方式的轉變提出要求。尤其在國際經濟的大氣候下,中國進入大調整、大轉型期,中國經濟發展現在必須轉向以內需為主的模式,因而必須更加關注環境的承載能力、資源的保障能力。
2.2.2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維護我國經濟安全,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礎不受破壞,提高國家經濟競爭能力。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其有著強大的推動力。其原因在于,為了更好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占領科技制高點,這就要求以創新驅動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為我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在“十八大”報告中,“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成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之一。這些產業的實現和進一步推進,無不依賴高新科技的力量,客觀上促就了以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選擇。而“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對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有著強大的作用。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創新力驅動這個支點,對維護我國的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2.3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推進經濟戰略性調整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方式的主攻方向”。“優化產業結構”、“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客觀上要求建設符合生態要求的現代產業體系,這將有利于推進我國經濟的戰略性調整。
比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深化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就起到了促進作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總體水平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質量有了進一步提高。但由于我國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的布局仍然不盡合理,使得第三產業在三大產業中的比重依舊不高。這就造成了我國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工業生產的“三廢”排放量與日俱增,對自然界的破壞日趨嚴重,對人類自身的安全構成了威脅。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客觀上推進了提高第三產業在三大產業中的比重。它在改變環境狀況的同時,也在改變著非生態的生產方式。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我國經濟安全的具體作用還有許多。通過促進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對維護我國經濟安全實踐過程中所提供的保障,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的步伐逐一呈現。對于維護中國的經濟安全來說,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其的價值支撐和實踐保障是二者現實邏輯的應有之義。一個“美麗中國”,也必將是經濟安全的中國。
參考書目: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劉躍進,國家安全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82,62,82.
[3] 任仲平,決定現代化命運的重大抉擇——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N],福建日報,2010年3月2日第1版.
[4]王奇,王會,生態文明內涵解析及其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基于文明內涵擴展的視角[J],鄱陽湖學刊,2012(1):92-97.
[5] 廖福霖,發展生態文明經濟破解“二律背反”[N],福建日報2011年8月2日第013版.
[6]儲大建,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
[7] 鄧翠華,論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生態文明建設[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2(4):22-28.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