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的產出規模小、資本和技術力量薄弱,加上傳統體制和外部宏觀經濟的影響,使其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著與自身發展和市場經濟均不適應的情況。本文在分析中小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決中小企業存在問題的對策思路。
關鍵詞:中小企業 財務管理 問題 對策
一、目前中小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吸引資本注入的能力有限
相對大的企業,中小企業各種融資渠道較少且可融資得到資金量也少,會造成維系企業運轉的資金嚴重不足。雖然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初步建立了較為獨立、渠道多元的融資體系,然而中小企業發展的現實環境并不寬松,尤其表現在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的不平等融資待遇狀況十分嚴重,融資難、擔保難仍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中小企業具有數量多、規模小、其資金的需求具有分散性、周期短、隨機大等特點,使得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難以操作,而以前的公眾形象又較差,缺乏良好的信用記錄。產權不清晰,負債能力又有限,加上國家的優惠政策又沒有向中小企業傾斜,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審核、發放、催還及提供存取、代收、轉賬等服務時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因此金融機構也不愿為中小企業服務,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機構又不健全,導致中小企業籌資困難,即使能夠籌集部分資金,成本也十分昂貴。
由于企業規模的限制,自有資金不足和融資困難,制約了企業進行長期的戰略性投資,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來自于企業自身的素質,中小企業規模小,自有資金不足、信譽不高、信用等級低;另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為降低“道德風險”對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審批權限過于集中,而中小企業貸款“小,急,頻”的特點使商業銀行審查監督成本和潛在收益不對稱,降低了他們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
(二)缺乏現代財務管理意識,忽略了財務管理工作
中小企業的管理模式仍然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高度統一,企業的投資者同時就是經營者,這種管理模式束縛著企業的發展。通過對濰坊市中小企業的研究,我發現大部分是在八十年代短缺經濟條件下和九十年代企業改制后發展起來的,其中相當一部分領導者素質、能力還停留在當時的水平,管理觀念陳舊,管理思想落后,沒有將財務管理納入企業管理的通盤考慮和有效機制中,缺乏現代財務管理觀念,使財務管理失去了在企業管理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投資能力有限,投資行為缺乏科學性
由于外界投資少,借款比較困難,在資金嚴重短缺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的經營行為具有短期性,同時中小企業缺乏精通投資的財務人員,風險防范意識單薄,加上信息的不對稱,所以它的投資又具有盲目性,這就決定了他們想盡快收回投資。所以利潤最大化成了中小企業的目標。一些中小企業沒有一個完整的戰略規劃,所進行的固定資產投資只是為了眼前的需要,而沒有體現它與整體戰略的關系,造成投資浪費。而這些短期的目標又反過來影響企業做長期規劃,對企業進行擴展。比如在濰坊,瀕臨渤海,九十年代興起漁業,一些中小企業就利用手中的資金造船捕魚追求豐厚的利潤,但是鮮有對海洋資源匱乏后的打算,沒有進行長期規劃。經過幾年的豐收后,漁業急轉直下,漁船盈利能力急劇下滑,日常的開銷太大,轉讓又很少人問津,資金不能回攏,導致虧損的不在少數。而另一方面,少數企業進行了長期的規劃,在漁業贏利之后轉投了船舶運輸業,規避了風險,獲得了長期利潤。
(四)內部控制不完善,監督能力差
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對現金管理不嚴,不重視資金的使用效率,導致資金的大量閑置和相當的使用不足。首先,對現金管理不嚴,造成資金閑置或不足。再次,存貨管理不到位。由于中小企業經營的短期性和對現金的專注性,使得很多中小企業對存貨缺乏管理,無存貨計劃,無定期清查,導致不能及時提供原材料影響生產,很多中小企業月末存貨占用資金往往超過其營業額的兩倍以上,造成資金呆滯,周轉失靈。最后,資產管理意識淡薄。很多中小企業重錢不重物,資產流失嚴重,對原材料、在產品管理不嚴、浪費嚴重,半成品、產成品保管不善,出了問題也沒及時查找,固定資產沒有及時入賬,報廢時也沒及時清理、報銷。
(五)企業過度舉債,財務風險較大
中小企業戰略發展的需求往往表現為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擴張,在企業高速發展階段往往會表現出資金的短缺。中小企業為達到快速擴張的目的,通常會采取舉債經營的策略,企業的過度舉債,最終成為財務危機和風險的根源。1996年進入全球500強之列的香港百富勤公司,1998年初卻因為缺乏足夠現金無法償還幾千萬美元的債務而被迫破產,10年輝煌毀于一旦。珠海巨人集團財務危機的導火索則是興建巨人大廈時國內賣樓花所形成的4,000萬元人民幣債務。突發性風險事件由在市道暢旺的時候,高成長企業或許可以憑其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的大幅增長,給市場以太平盛世的感覺。一旦經濟環境突然變化,重大政策調整,各種自然災害或其它突發性風險事件發生,企業就可能因為業務萎縮、資產縮水或重大財產損失而陷入困境。
二、解決中小企業存在問題的對策思路
我國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是由宏觀經濟環境和自身雙重因素造成的。因此,要更好地解決問題,就要從政府、市場和企業自身三方面入手。
(一)多渠道解決融資問題,為企業提供保障
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資金,自己是企業的血液。籌集資金是企業資金運動的前提,也是資金運動的起點。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政府、企業與商業銀行都要共同努力,采取對策。一是利用新的金融工具,有效拓展融資渠道。如通過國家財政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和通過社會的個人風險投資建立風險投資基金等。二是利用民間資本,我國民間有巨大的資金沒有被利用,民間資本介入融資市場,將豐富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并且具有融資速度快、資金調動方便、門檻低等優勢,同時建立地方性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為產權清晰的中小企業通過產權轉讓融資創造條件。三是政府扶植。如政府為中小企業制定法律法規,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法律保障,制定一些特殊的優惠政策:如對下崗職工自辦的企業提供的稅收優惠政策;提供一些小額優惠貸款,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
(二)提高財務管理的意識,確立財務管理的核心地位
財務管理觀念是指導財務管理實踐的價值觀,是思考財務管理問題的出發點。面對新的經濟環境,企業領導若不全方位轉變財務管理的觀念,就很難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逃脫“短命”的厄運。中小企業領導應加強自身學習,努力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樹立以成本與效益、投入與產出等相應關系為核心,以資金時間價值、成本價值等市場價值體系為指導,以人本化理財、資本多元化理財及風險管理理財為基礎的新型的財務管理觀念。領導者應從思想上更新財務管理的觀念,充分認識財務管理在企業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促進財會人員業務素質提高。
(三)優化企業投資決策
一方面,因為自身的特點,中小企業應穩健理財,適時擴大規模。中小企業的成長過程充滿風險,中小企業要發展,首先是要穩健理財,科學投資。對風險大的項目、決策不確定性的方案應主動回避。在實踐中,中小企業應盡可能采取中、短期投資模式,注意對投資項目進行深入細致的可行性研究,組織各方面人員進行篩選、論證,確保投資決策的科學性,降低投資風險。另外,要抓住有利時機實現發展,擴大規模。另一方面,中小企業投資應以對內投資方式為主:一是對新產品試制的投資。中小企業的產品,其市場占有份額有限,要不斷有適銷對路的新產品上市,并不斷淘汰陳舊的老產品,這樣可在市場競爭中始終處于不敗之地。二是對技術設備更新改造的投資應當重視,應作為企業的一種長期策略。
(四)健全規章制度,加強內部控制
各項財務制度是否健全,為解決財務管理問題提供制度保證。一是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各項財務管理基礎工作制度,包括原始記錄管理及填報制度、價格管理制度、財務預算制度和財務分析制度。二是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內部審計制度是內部控制制度的控制,建立內部審計制度時,要堅持內部審計機構與財務機構分別獨立的原則,同時要保證內審人員要獨立于被審部門之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會計的監督作用。
(五)引進企業財務預警機制
企業構建財務預警機制不僅可以幫助企業提高經營能力,降低營運風險;保障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促進企業優化資源,提高企業收益率,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從而也促使整個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優化配置,也有利于資本利用率與盈利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