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氣候變化引起人們對低碳經濟的關注,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對低碳經濟的發展都提出了不同的措施和政策,而低碳消費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構成。安徽省是工、農業省,也需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以更好的發展省內經濟和可持續利用能源。本文對安徽省的低碳消費現狀從居民的起居消費、出行消費以及住房建筑與碳排放的相關性方面根據相關數據做了描述性分析,提出了低碳消費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對安徽省發展低碳經濟做一個輔助性分析,以促進安徽省低碳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消費;制約因素
引言
近年來,全球氣候的變化,使人們越來越重視低碳經濟的發展。很多學者對經濟學的研究,也從過去單純的研究怎樣促進GDP的增長轉為關注整個人類世界的共同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要求人們活動行為的低投入,優投入,低污染,低排放,高產出,以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三效益統一。低碳經濟最初是由英國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書》中提出來的,其目標是到2050年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對于1990年消減掉60%,并在英國建立一個低碳經濟體。英國在提出這一概念和計劃后,引起眾多國家的積極響應。中國、日本、法國、韓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在低碳經濟方面都做出了各個國家的特色和為低碳發展做出不同的努力。
低碳經濟已經被多數專家學者研究認可為全球經濟發展的良好方式,而低碳消費是低碳經濟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之一。根據有關實證結果顯示,單位實際GDP和能源消費之間有長期的協整關系,單位實際GDP每增加1%,能源消費增加大約在0.48%-0.5%,CO2排放量增加0.41%-0.43%左右。由此可見,合理的進行經濟增長,居民能源消費,在降低CO2排放,維護環境有重大的作用。經濟的增長離不開人們的消費,因此促進低碳消費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有效方式之一。
因為注意到低碳消費的重要性,國內外許多學者對此也有一些研究。國外對于低碳經濟低碳消費的研究比較國內要早幾十年,國內關于低碳消費的研究是在近幾年才興起的,查閱文獻的話,在2005年以前關于低碳消費的文章不多,2009年以后相關文獻比較多一些。所以,對于低碳消費的研究國內相對于國際上還是滯后一些的。國內的學者研究這方面的研究也較多的集中于理論方面,實證方面的研究也有,相對于理論的文獻少一些。
本文在前人的分析基礎上,以安徽省為例選取了一些數據,對安徽省的低碳消費現狀做了簡單的描述分析。意在從細微點出發研究低碳經濟,從居民的消費出發,關注低碳經濟的發展。
1、低碳消費
關于低碳消費的定義,中國的學者也從不同方面下了定義。陳柳欽等(2010)從消費的選擇以及過程的引導層面闡述了低碳消費的概念。劉敏等(2010)認為,低碳消費是指生活消費領域中,人們購買和消費符合低碳標準的產品或服務,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降低污染、減少浪費的一種節約型消費模式。2012年中國低碳經濟藍皮書中沿用了劉敏等人對低碳消費的定義。低碳消費還意味著低碳消費品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低碳消費數量與低碳消費質量的有機結合。
低碳消費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生活方式的轉變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到經濟、社會、環境系統的綜合性問題(中國低碳經濟藍皮書,2012,同濟大學)。它不但意味著居民消費增長率提高而溫室氣體排放減少,還提出了,把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滲透到人們的生活消費增長之中這一觀念。低碳消費的模式不同于以前的消費模式,它不同于通常消費模式的特征和價值觀,而是將環境保護與滿足人們消費結合起來,讓人們既合理消費又保護環境,減少對環境的損害。促進人們的消費質量和環境質量。消費者的行為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有市場的自發調節,政府的規制政策,低碳消費參與的引導機制等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選擇,從而影響碳排放。
而對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消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居民耐用品如汽車,電冰箱,洗衣機等增加,能源的消費必然會隨之增加,進而會增加CO2的排放量。飲食方面來說,居民的飲食結構在發生著變化,飲食偏向于肉食為主的膳食,而有人研究過人類產生的CO2中有18%來自肉食(趙敏,2011),當居民偏向于反季節蔬菜時,反季節蔬菜的種植又需要農藥催化劑等也會增加對環境的危害。居民的居住是居民消費的主要部分,有數據顯示,每建成1平方米的住宅,約釋放出0.8噸的CO2,建筑耗能占總耗能的28%。而我國城鎮居民的能源消耗中主要的就是住房消耗。由此可見,低碳消費關系到我們生活的各方各面,我們從生活的每個方面都考慮到低碳消費,才能更好的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2、安徽省低碳消費現狀
根據上述的低碳消費的內容和要素,本文從中國統計年鑒和安徽省統計年鑒查取安徽省近幾年的有關數據,主要從居民的生活起居消費和居民的出行以及居民住房方面對安徽省的低碳消費情況做一個簡單的歸納,對安徽省低碳消費的研究提供一點支持。
2.1居民生活起居與低碳消費
從居民的生活起居生活方面來看,到2011年,安徽省的人均GDP達到15110.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13181.46元,同比增長14.5%。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活消費品的需求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生活必需品的比重下降,而服務型消費比重不斷增長,包括居住,通訊,娛樂等消費。根據“安徽省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年底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統計表顯示,家用電器的數量不斷增加。這一趨勢表明了安徽省的用電量和CO2排放量必然會增加。具體數據如表1:
由上圖可以看出,安徽省2005年-2010年城鎮居民的平均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多數是呈穩定上升趨勢的。安徽省的人均生活能源消費量1995年時是65.04千克標準煤,到2009年增加到144.8千克標準煤。這也就意味著安徽省城鎮居民的生活用能占能源消費的總量是逐漸遞增的,那安徽城鎮居民的生活起居的碳排放可以推測也是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2.2居民出行與低碳消費
從居民的出行方面來說,隨著安徽省經濟的增長,居民外出次數和出行的距離顯著增長。而居民的出行方式中汽車量的增加和機動化車輛的增多都增加了的碳排放。居民選擇不同的出行方式碳排放存在顯著的差異,如表2:
可以看出,居民出行時采用自行車或者步行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低碳出行方式。從低碳消費的角度來說居民應該盡可能的選擇公共汽車或者軌道交通出行以減少碳排放,但是實際情況并不樂觀。從安徽省近幾年的機動車輛擁有量來看,安徽省的汽車擁有量2000年時是38.67萬輛,而到2009年增加到202.37萬輛,相當于2000年的5倍還多。這之中CO2的排放必然也會成倍的增加。而城市交通的擁堵也會增加碳的排放,這幾年安徽省的交通擁堵明顯的加劇。2011年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開展建設“公家都市”示范工程,以應對小汽車的高速增長和城市擁堵問題。安徽省也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有望在以后改善城市交通的狀況,為居民的低碳出行創造良好的大環境。
2.3居民住房與低碳消費
從居民的住房情況來看,上面說到建筑房屋每增加一平米會增加0.8噸的CO2,我們從建筑業房屋建筑面積的變化來觀察安徽省近幾年的居民住房的變化,以反映在住房方面安徽省低碳消費的情況。選取安徽省2006年-2010年建筑業房屋建筑面積數據,如下表3:
從上表可以看出,無論是施工面積還是竣工面積都在逐年增加,這就反映了居民在住房方面的需求增加,進而消費量也隨之增加。那么,關于住房的能源消費也隨之增加,CO2的排放也是呈上升趨勢。這說明安徽省在住房方面的并沒有太多的低碳消費模式,還是傳統的消費模式。而在這方面要實現低碳消費,不僅要居民提高認識,還要從技術上突破,研究出更好的建筑材料,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才能更切實的解決這一方面的問題。
3、低碳消費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3.1存在問題
從上面安徽省低碳消費的現狀可以看出,安徽省的低碳消費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雖然知道低碳消費對人類的發展對于國家和個人都是有益的,但是并沒有很好的踐行出來。這些問題存在于不同的方面。首先是居民消費結構不合理。居民的消費結構不斷的升級,從過去的家用電器消費熱點轉到住房消費,汽車消費熱點。隨著消費熱點的轉變,CO2的排放量大幅度增長,而居住和汽車這些能源密集型消費致使CO2排放量占了居民生活行為CO2排放總量的大部分。其次是居民的接受低碳產品的程度低。因為低碳產品需要技術支持比較新,成本高,市場價格高,因此很多人還是會選擇經濟價值較低的非低碳產品,而不是去消費低碳產品。
3.2制約因素
目前來講低碳消費的普遍推廣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低碳消費也有一些制約因素制約其快速的被公眾接受和參與其中。從消費者的認識程度方面來說,消費者對于低碳消費主要存在兩個誤區(鄭國用,劉陽,2011;劉敏,劉煥生,2010):
誤區一:低碳消費與生活質量和生產發展對立。發展低碳消費,就是要減少人們的消費,制約生產發展,以達到低排放、低耗能的目的。
誤區二:低碳消費是個人偏好問題及未來的事情。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只關注當前消費,現階段先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而他人及后代的消費需求與自己無關。
從消費這的消費能力來說,消費能力的提升對低碳消費的支持是不足的。居民消費水平提高了,但更多關注的事自己消費的消費品質量和舒適度提高,并不是很多的關注是否是低碳消費。
4、結語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安徽省應該根據自省的實際情況,從各個方面加大對低碳消費理念的推廣,引導和推動公眾消費模式的轉變。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使全民參與低碳消費文化,同時注意建筑節能,合理規劃設計建筑。低碳消費的推廣和實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應該做好長期準備,將低碳消費潛移默化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每個方面,從點滴做起,為長遠利益,促使安徽省能源的節約和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文軍.低碳經濟:國外的經驗啟示與中國的發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J].2009,9(6):73-77.
[2]朱四海.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與中國選擇.發展研究[J].2009,5:10-14
[3]王仕軍.低碳經濟研究綜述.開放導報[J].2009,5:44-47
[4]諸大建等.中國低碳經濟藍皮書[R].同濟大學.2012.
[5]劉敏.低碳經濟背景下構建湖南低碳消費生活方式研究.經濟消費[J].2009,25(5):60-63
[6]郭立偉,饒寶紅.低碳消費文獻綜述.經濟論壇[J].2011,489(04):178-181.
[7]趙敏.低碳消費方式實現途徑探討.經濟問題探索[J].2011,2:33-37.
[8]方大春,張敏新.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及其經濟學價值.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J].2011,21(7):91-95
[9]何曉明.安徽省低碳經濟發展研究.經濟縱橫[J].2009.
[10]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