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機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周期性特征之一。東南亞金融危機和本世紀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雖然產生的原因、影響范圍和程度不同,但是兩者都對嚴重影響了香港的對外貿易。本文實證分析分析兩次金融危機對香港對外貿易的影響,從對外貿易的主要指標和金融危機對香港對外貿易的影響機制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表明,東南亞金融危機主要從匯率機制影響香港對外貿易,國際金融危機對香港對外貿易的影響主要是外部需求下降和周邊國家發展疲軟。
關鍵詞:東南亞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香港對外貿易
1、引言
金融危機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周期性特征之一。1997年由國際投機資金沖擊泰國貨幣泰銖而引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平均貶值25%-70%(何慧君,1998),實行聯系匯率制度的香港為維持匯率穩定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亞洲地區及受此影響的其他國家經濟衰退也對香港的對外貿易造成了巨大損失,香港對外貿易出現了將近一年的負增長。兩次金融危機對香港的對外貿易產生了及其重要的影響,但由于兩次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和影響范圍不同,導致對香港對外貿易的影響機制也有差別,香港應對兩次金融危機的措施也不同,通過對比兩次金融危機對香港對外貿易的影響,有利于香港在世界經濟運行越來越緊密的情況下,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和政策,從而更好的應對全球經濟發展的變化。
國際貿易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到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再到克魯格曼的規模經濟理論、佛農的產品周期理論等,理論界對國際貿易的運行規律和特點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國際貿易屬于一種經濟活動,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波動很大程度上影響國際貿易活動。Cantor和Mark(1998)、Baxter和Crucini(1995)等人的早期研究確認了國際經濟波動中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傳導渠道的存在性和合理性。石紅蓮(2010)認為在全球化經濟時代,任何一個國家尤其是大國的經濟波動都會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進而向全球范圍擴散。經濟波動主要是通過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以及資訊等渠道傳導的。陳學彬、徐明東(2010)金融危機短期內對國際貿易最直接的兩個主要影響渠道為收入效應和價格效應。王會強、于飛(2010)重要從收入、價格、匯率、外商投資等方面研究了金融危機對河北省出口貿易的影響。本文主要從其對外貿易的三個部分比較分析兩次金融危機對其影響。
2、對外貿易指標變化比較
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對外貿易參與國際分工,節約社會勞動,不但使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還可以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促進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實現。衡量對外貿易的指標主要有對外貿易規模、對外貿易依存度、對外貿易價格指數、對外貿易地理方向以及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等,金融危機通過影響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周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環境以及匯率等方面作用于對外貿易。本文主要從兩次金融危機對香港對外貿易規模、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等三個指標的影響進行比較分析。
2.1 對外貿易規模
20世紀80年代以來,香港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貿易中心,貿易額進入全球前十,并成為世界最大的轉口貿易地。金融危機影響對外貿易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對外貿規模的減小,東南亞金融危機中,1998年1月份香港進口和轉口貿易開始出現負增長,1997年11月開始出現港產品出口負增長,并持續十多個月。國際金融危機中,港產品出口負增長首次負增長出現于2008年3月,進口和轉口貿易均于2008年11月開始負增長,并持續將近一年。分別取兩次金融危機周期中三年的月度貿易額增長率,東南亞金融危機從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國際金融危機從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其進口貿易、港產品出口貿易和轉口貿易增長率變化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見,兩次金融危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香港對外貿易規模,但是影響的范圍和時間長度卻不同。國際金融危機對香港貿易的影響力度明顯比東南亞金融危機強,但后者影響持續的時間更長,國際金融危機中,進口貿易增長率最大降幅為22.74%,港產品貿易增長率最大降幅為50.64%,轉口貿易增長率最大降幅為22.44%,而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進口貿易增長率最大降幅為22.38%,港產品貿易增長率最大降幅為21.96%,轉口貿易增長率最大降幅為16.73%。國際金融危機中,進口貿易負增長持續了12個月,港產品出口貿易負增長持續了22個月,轉口貿易負增長持續了12個月,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進口貿易負增長持續了16個月,港產品出口貿易負增長持續了26個月,轉口貿易負增長持續了15個月。此外,兩次金融危機周期中,國際金融危機對香港貿易影響波動明顯大于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而且,對港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先于進口貿易和轉口貿易。可見,國際金融危機對香港對外貿易的影響屬于暫時性的沖擊,而東南亞金融危機則屬于長久的影響。
2.2對外貿易地理方向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國或地區對外貿易額的地區分布和國別分布的狀況,即該國的出口商品流向和進口商品來自哪些國家或地區,說明一定時期內各個國家或區域集團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們在該國或地區進出口總額或進口總額、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表示。一國或地區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經濟互補性、國際分工的形式與貿易政策的影響。從兩次金融危機周期中分別取6個月香港十個主要貿易國家或地區的貿易額增長率數據,如表3所示。
從表3可見,香港進口貿易中,東南亞金融危機主要影響的是香港從日本、臺灣、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瑞士以及泰國等國家的進口,而從中國內地和韓國的影響則相對較小;國際金融危機中,主要影響香港從中國內地、日本、新加坡、韓國和瑞士等國家,而從臺灣、美國、馬來西亞、印度和泰國等國家的進口影響則相對較小。港產品出口貿易中,東南亞金融危機主要影響香港與中國內地、新加坡、日本、韓國、澳門和馬來西亞等國家或地區的貿易,對香港與美國、臺灣、瑞士和英國等國家或地區的貿易影響不明顯;國際金融危機對與香港貿易的前十大國家和地區都有較大影響,但影響的時間先后有差別,對香港與瑞士、澳門和馬來西亞等國家或地區的貿易影響相對較晚一點。轉口貿易去向中,東南亞金融危機對香港與日本、印度、韓國、新加坡和越南的貿易影響比較大,與中國內地、美國、德國、臺灣和英國等國家的影響較小,而與英國的貿易額還處于上升之中;國際金融危機對香港與美國、德國、韓國、英國和新加坡等國家或地區的貿易影響比較明顯,對香港與中國內地、日本、印度、臺灣和越南等國家或地區的貿易影響較小。
2.3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一個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主要是由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自然資源狀況和貿易政策決定的。香港實行高度開放的貿易政策,服務業發達,制造業份額相對比較小,使得香港產生制造業空心化現象,兩次金融危機對香港香港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影響如表4所示。
從表4可見,國際金融危機對香港主要商品的進口、港產品出口和轉口貿易均產生了比較明顯的影響,對出港產品的出口影響較大,雜項制品、礦物和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和電動機械、儀器用具及零件等降幅均超過或接近30%,轉口貿易中降幅超過10%的有四種產品。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非金屬礦物制品進口、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的出口,而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的進口和轉口均有所上升。
3、金融危機對香港對外貿易影響的機制比較
3.1 金融危機的收入效應影響比較
金融危機對貿易最直接的影響是以收入效應降低貿易對象的實際購買力,即主要影響香港的出口貿易,香港的出口市場主要是中國內地、美國、東南亞以及西歐國家,兩次金融危機對這些國家和地區收入的影響不盡相同。亞洲金融危機主要影響東南亞的經濟,從各國實際GDP增長率可以看出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1998年實際GDP增長率迅速下降,日本1998年增長率為-2.05%比1997年下降了3.61個百分點,韓國和印度尼西亞1998年增長率分別為-5.71%和-13.9%,比上年下降了11.48%和17.84%。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則機會影響了香港的整個出口市場,美國收入減少后,對香港的產品和勞務需求就會降低,直接導致香港出口的減少。同時,美國是全球進口大國,與諸多國家保持高度相關的直接或間接貿易,通過國際間的貿易進而影響香港對歐盟、日本等國家的出口。
3.2金融危機的價格效應影響比較
價格效應主要影響香港的狀況貿易,由于香港實行的是聯系匯率制度,兩次金融的價格效應對香港對外貿易的機制具有差異。亞洲金融危機的價格效應主要表現為東南亞各國的貨幣貶值,而20世紀末香港主要是與中國內地、日本、西歐以及美國之間進行轉口貿易,與東南亞的轉口貿易比重比較低,故而通過價格效應的影響不大。國際金融導致全球商品價格下降,降低了出口企業的利潤率,直接導致本地生產企業生產積極性下降,出口減少。但是,美元的貶值降低了包括石油、礦產品、農產品等大宗商品的國際價格,從而降低一些企業的進口成本,這個有利于香港的轉告貿易。所以,國際金融危機對香港對外貿易的影響是綜合性的。
3.3金融危機的匯率效應影響比較
東南亞和韓國、臺灣、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對香港的出口競爭力構成了不小的威脅。由于實行聯匯制,港元兌美元匯率基本維持在7.749~7.730之間,相對其它亞洲國家貨幣間接有大幅度的升值,使香港產品的出口價格競爭力有相當大幅的減弱。在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的影響下,國際市場的一些商品價格下跌,如1998年初國際市場工業制成品價格比1997年9月降低了10%,滌綸切片、纖維和棉紗等產品也因韓國和印尼等國的低價傾銷而價格下跌。國際金融危機中,美國經濟大幅下滑,美元相對于其他國家的貨幣貶值,有利于美國的出口,從而影響香港對美國的出口。
4、結論
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雖然產生的原因不同,但都對香港對外貿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東南亞金融危機對香港對外貿易的影響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大而且反應迅速,但是其影響力比國際金融危機小。東南亞金融危機主要是從東南亞國家的貨幣貶值導致香港的實際匯率上升導致香港對外貿易下降,國際金融危機主要是影響香港的對外貿易環境,歐美國家的實際需求下降,轉口貿易和港產品出口貿易受到沖擊,日本、東南亞國家經濟增長疲軟進一步加大了對香港對外貿易的影響。但是,國際金融危機中香港的對外貿易政策比較及時和完善,從而比較迅速的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從兩次金融危機中可以發現,內地和香港出口中受沖擊最小,能保持出口價格和銷量不變或增長的是高新技術產品和優質名牌產品。陸港合作開發高科技的提法早已有之,全球的知識化、高科技化和香港出口競爭力的相對減弱都不容香港再遲疑不前。由于香港本地技術、人才、資源和成本的限制,在發展高科技產業方面仍要借助內地,因此應充分發揮香港本地信息、資金籌集、服務方面的優勢,相互合作增強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共同防范金融危機。
參考文獻:
[1]盛洪昌.國際貿易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毛艷華.香港對外貿易發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張作乾.香港對外貿易[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4]馮邦彥.香港產業結構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5]何慧君.東南亞金融危機與香港對外貿易[J].國際貿易問題,1998(12):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