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第三方理財機構發展迅速但缺乏相關法律監管。從中外第三方理財機構之比較中可以明白我國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特點。在對第三方理財機構進行法律監管時應堅持法治、扶持、引導、公平等原則。與此同時,我國應運用具體措施如行業準入制度、職業準入制度、風險控制制度、探尋技術支持制度、他律與自律相結合制度等對第三方理財機構進行法律監管。此外,我國第三理財機構監管還應注意的幾個相關問題。
關鍵詞:第三方理財機構 法律監管原則 監管措施
自諾亞財富在紐約交易所成功上市后,第三方理財機構開始闖進更多人的視野。據銀行業監管部門統計,僅在北京,各類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就不少于300家。第三方理財最早出現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香港地區在10余年前起步,而中國大陸則還處在起步階段。在美國,第三方理財機構擁有60%的市場,英國大約為55%,澳大利亞大約為50%,中國香港大約占30%。目前我國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占比僅為1%。然而,我國高凈值人士數量急劇增加,理財需求也日趨強烈。可見,國內的第三方理財市場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這也是各種資本聚集在第三方理財市場的原因。
一、中外第三方理財機構特點之比較
目前我國第三理財機構可粗略分為三個類型:諾亞類和展恒類及恒天類。分類依據是三者的產品結構有著明顯的區別。諾亞財富產品結構中 PE要占到60%以上,固定收益信托類大概30%,陽光私募10%左右。展恒理財為客戶配置的主要產品是公募基金和陽光私募基金。脫胎于中融信托北京第一財富中心的恒天財富,則是“信托系”的代表,其公然宣稱主要專注做信托理財產品。但總體而言,我國80%以上的第三方理財機構推介的產品是信托。其原因主要是信托產品銷售風控措施較為嚴格、客戶接受度較高。
然而,如果我們把第三方理財機構進行具體的中外對比,可發現有如下不同:
第一、我國第三方非純粹第三方,反而類似金融中介機構。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第三理財機構還處于艱難的成長期中,業務、市場、品牌、口碑等都是百廢具興,第三方為了生存只好在各大金融機構如銀行、信托、證券等夾縫中求生存與發展。
第二、營利模式不相同。境外,向客戶和機構收費并行;我國,主要是向是金融機構的傭金,向客戶收費還“不太現實”, 也無法收取咨詢費和會費。所以從“營銷服務”模式,轉向“私人理財管家”模式是中國第三方理想之路。
第三、市場經濟法治化程度不同,影響中外第三方理財機構的不同發展與監管效果。境外的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相對發達,這種較高程度的法治化有利于監管。
第四、理財觀念也有較大的差異。境外較成熟,國內較保守。成熟的理財觀念使人培育著良好的權利意識,也能投資理財顯得更為理性與理智。
第五、法律完善程度也不太均衡。境外如美澳都有較系統完備的法律規制方法,國內卻幾乎為零。這種法律法規的欠缺既不利于第三方理財的監察管理,也不利于其穩健發展。
針對上述不同,在對第三方理財機構進行監管時需注意以下相關的監管原則與監管措施,才能使我國第三方理財機構健康茁壯成長。
二、我國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法律監管原則
1、法治原則
法治原則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依法治國的精神所在。在對第三方理財機構監管中,需要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來界定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性質、模式、監管機構、業務范圍、行業規章、法律責任等。而現在的問題正是我國第三方理財機構立法監管上缺失。對此,我國可充分借鑒境外一些第三方理財監管經驗成熟的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等,適度與謹慎移植,加快構建我國第三理財機構的法律監管系統,從而促進其穩健合規的發展。
2、扶持原則
鑒于第三方理財市場的巨大的發展潛力,精英階層隨著財富的逐漸積累有著強烈的理財愿望,我國面對這一新興的行業,要本著與人為本,建立和諧社會的原則對第三方理財進行政策上的扶持,以便使這新生兒能在國家政策與法律的扶持下穩步前行,沐浴在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陽光之下。
3、引導原則
由于第三方理財有著巨大的利益誘惑,致使這一新生行業野蠻生長,無序競爭。這就得依靠國家在政策扶持中進行正確引導,才有利于第三方的正確繁榮與發展。比如,中國證監會在2010年10月推出了投資顧問制度,雖然基于簡單薦股模式的狹義型投資顧問也在2011年市場的寒潮中遭遇了初推期的尷尬,但這畢竟是種有益的行業資格引導,有利于金融行業的發展。
4、公平原則
眾所周知,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并稱現代金融行業四大支柱。這些金融行業分別由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監管。而發展迅猛的第三理財卻處境尷尬,一方面地位不明,至少目前還不是金融行業;另一方面也暫無人監管,這種放羊式的自由,其實使第三方理財機構游離在制度之外,一旦出事,則整個行業因為沒有規范而面臨重新洗牌的危險,這種不公平的地位和不明朗的未來,無疑給這一行業蒙上陰影,從某種意義上制約了它的發展。
三、我國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法律監管措施
針對缺失監管的第三方,我們應在堅持法治、公平、引導、扶持等原則,合理構建與主動創新。具體而言,監管措施主要有:行業準入制度;職業準入制度;風險控制制度;探尋技術支持制度,他律與自律相結合制度等。
1、行業準入制度
目前第三方理財機構銷售的產品涵蓋信托、陽光私募基金、PE產品,未來還有公募基金。這幾個產品分別由銀監會、發改委以及證監會監管。最可行的模式是每個銷售牌照都拿一個,然后由三方的共同監管。但是這如九龍治水,監管成本也會非常高。可行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第三理財機構的行業準入制度,規定相關的行業性質、業務范圍、資金要求、監管內容、法律責任等。對符合行業準入制度的機構發放營業牌照,并通過年檢及考核的方法對其時行跟蹤鑒定與監管,優勝劣汰,從而保證第三方理財機構的品牌性與認證性。
在發牌照時有兩種方式。一是分類式,二是綜合式。分類式是指第三方理財機構銷售不同的產品,就由相關的鑒管部門發給相關的銷售牌照。發行信托產品,必須要有信托牌照。目前的基金銷售和保險銷售都有專門的資格認證。二是由有權機構發給第三方理財機構綜合的能銷售市場上應有的產品的牌照。這一設想有一定難度,譬如:在我國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監管模式下,由誰牽頭作為有權機構使行頒發牌照就目前的形勢而言暫時不得而知。
在第三方支付牌照正式發放之后,筆者希望盡快明確第三理財機構的性質:是不是金融機構?如何對第三方理財機構進行定性定位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2、職業準入制度
如同要獲得律師證才能從事法律職業一樣,我國需要規范第三方理財機構的從業人員資格,規范理財規劃師的認證體系,提升理財人員的專業素養。
第一、要制定第三理財從業人員的職業標準。投資理財需要綜合性的素質與能力才能真正做好高端客戶的財富管家。首先,理財顧問應具備一定的專業資質。如良好的教育背景、金融業從業經歷、所獲各種殊榮,都能作為初步判斷理財顧問資質的標尺。其次,理財顧問應具有理財資格或水平證書,比如CFP(注冊金融規劃師)、RFC(注冊財務顧問)、RFP(注冊財務規劃師)等。最后,能否制定好的理財規劃的方案。好的方案的評介標準總體原則是為客戶謀求投資理財利益的最大化,理財方案風險可控度是否合理。
第二、要重視理財人才培養。美國的理財隊伍大多是經驗豐富、信用優良、有金融或法律從業經歷成功人士,而我國合格優秀的理財人員很是缺乏。這需要我們加強理財人才的培養,盡快建立一支職業道德高,業務能力強的專業理財隊伍。與此同時,高素質的執法監管人才的培育也是不能忽視的問題。
3、風險控制制度
第三方理財存在著不同的風險。可借鑒其他金融法律法規,強調第三方理財在法律責任、社會責任、經濟責任等風險防范與控制。具體可在第三方理財機構的資本要求、產品風控、責任認定、法律途徑等方面進行相關的風控制度的明確與落實。也可借鑒其他金融行業進行風險控制較成功的制度,例如信托公司在發行信托理財產品前進行的各種風控措施與要求都可合理地適用于第三理財機構的風險控制制度建設。
4、技術支持制度
應研發及完善第三方支付平臺。盡管可能作用不會很大,但從長遠看,第三方支付平臺確實為第三方銷售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物理支持,將來第三方機構銷售可能就不再會出現開車帶客戶去銀行買基金的現象了。無論是第三方支付的獲批還是更多的第三方銷售機構面世,都為改變理財銷售市場所迫切需要的。證監會在發展基金第三方銷售業務上一直持鼓勵態度,民生銀行與匯付天下以及天相投顧的合作都是在其鼓勵之下。
5、行業自律制度
應盡快成立行業自律組織——第三方理財機構協會。一個行業除了需求國家法律法規的引導與監管外,自己形成一種自律的組織也顯得極為重要,因為這種行業自律組織能充分調動集體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能形成良好的職業行規與職業道德。如同律師有律師協會一樣,第三方理財機構也應成立相關的行業自律組織,諸如第三方理財機構協會等,名稱并不重要,重要是建立相應的協會規章,督促行業內的公司企業及從業人員能共同遵守,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四、我國第三理財機構監管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眾所周知,法律的有效實施要依賴許多法律外的東西,因為“徒法不足以自行”。為了更好對第三方理財機構進行監管,我們還應注重從經濟、文化、政策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綜合治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法律監管效果。
1、培育健全的法治市場經濟
縱觀境外第三方理財機構較為成熟的法律監管經驗,我們會發現這些國家或地區都是市場經濟較為發達,而且社會信用體系相對完善。正是這種健全的市場經濟滋生了理財機構的健康成長。良好的市場經濟孕育著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反觀作為建設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的我國的當今國情,如果要從經濟的外圍考量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法律監管,我們應重視信用體系的創建,在從事工商活動時要時時落實誠實信用原則,把相關的經濟活動納入法制的正確軌道上,所以培育健全的法治化市場經濟勢在必行,好在我國已在路上,假以時日,我們有理由看到這是一個富有希望的錦繡前程。
2、重視培養理性的理財觀念
法律是文化的一種,而理財主要是經濟行為。這兩者看似關系不大,其實兩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境外第三方理財機構的蓬勃發展的一個原因是這些國家或地區有著正確的理財觀念。特別是信托法原理在這些國家或地區有著重要的影響,人們會相信獨立理財機構的理財規劃或資產配置建議有利他們財產的保值增值,加上出于避稅等原因,極大的刺激了理財機構的興盛與發展。而中國素來有藏富豐富的文化傳統,沒有像西方有著要財富管家的習慣,加上社會誠信體系的缺位,諸多高凈值精英人士無法真正做信托法上所說的“正信任而托付”進行理財行為。這種傳統文化無疑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我國第三理財機構的發展,當然也不利于對這些理財公司的監管。
3、發揮政策的積極導向作用
從長遠的角度看,一種制度的良好建立與實施,國家政策的扶持與引導是必需的。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國家政府的支持,美國等國家或地區的第三方理財機構不可能發展如此蓬勃興旺。第三方理財機構相對于銀行、券商來說,還處于弱勢,而且實力強者不多。我國現如今正在建設法治國家與和諧社會,為人民服務是法治政府的根本要求,當我們把“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合法私人財產”莊嚴地寫入憲法后,現對我國高凈值的財富人越來越多的資產配置及理財規劃,第三方理財機構如雨后春筍般適時而起時,我國政府應順應民意,本著藏富于民,以人為本的原則,對這類機構進行政策上的扶持與引導,從而使第三方理財機構這個野蠻生長的新生物能在國家與政府的正確的扶持與引導下走上規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從而有利于我國經濟金融穩健茁壯的成長。
五、結語
第三方理財公司穩健發展需要內外兩方面支持。首先、第三方理財機構自身需要加強管理資金的安全性和品牌影響力、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強化理財師的職業道德教育,建立誠信體系信譽、從而擴大客戶規模提升業績和服務。更重要的是,在宏觀管理方面,盡早彌補第三方理財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行業管理政策的空白。缺乏行業執業標準、囿于國內金融分業經營的模式、沒有法律法規的監督與管理,勢必會影響我國經濟金融市場的迅速成長。因此,盡快把我國第三理財機構納入法治軌道促其安穩發展已迫在眉睫。當務之急就是及時落實我國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法律監管原則與相關的鑒管措施。
可以預見,未來的第三方理財市場定是海闊天空大有可為的市場,誰能滿足客戶的需求,誰就能在這個日益發展的大市場中分得一塊蛋糕。而健全完善的法律監管無疑會使分蛋糕過程更加公正公開,力求結果公平。
參考文獻:
[1]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王喜榮,李麗榮. 我國第三方理財發展探討[J]. 金融會計,2008(1).
[3] 鄭文.第三方理財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探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 (10 ).
[4] 牟齡,王增武.第三方理財:法律規范尚處“真空”狀態[N].金融時報,2011,06,20.
[5] 余敏,段登輝.基于SWOT分析的我國第三方理財發展戰略[J]. 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