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引量指標是引文分析法在學術期刊評價中最基本的應用方式,包括總被引頻次、5年被引頻次、他引總頻次、篇均被引頻次、被引刊數等。被引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刊物的學術水平、載文量、所屬學科、受關注度、可獲得性、非正常引用(如作者主觀故意所致;作者寫作草率所致;編輯部或審稿人的誘使所致;編輯部工作態度所致等)和統計源等。
關鍵詞:被引量;引文分析;期刊評價
標注引用是基于研究者認為某文獻對其研究產生的影響重要到需要說明的程度,這說明被引用本質上僅表示該文獻對其他學者的研究產生了足夠影響,而受影響這一行為本身并不能直接說明被引用文獻的學術水平高低。一篇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上的論文,也有可能從來不被人引用或引用很少。一篇對于業界非常有影響力和指導意義的學術論文,其貢獻并不能完全通過學界的引用來表現。此外,受影響的研究者個體之間學術研究和文獻接受水平、每次引用行為受被引用文獻影響的程度都會有差異,所受到的影響在性質上也有介紹研究起源、提供研究證據、說明類似成果、引用他人觀點僅為批判等顯著不同的差別,這些差別的程度很顯然都是無法定量甚至定性比較的。
許多研究者對于把被引量用作文獻或期刊學術水平的評價指標存有異議,但被引的確是一種同行之間在學術質量方面的肯定,而且這種肯定也和學術質量存在著比較明顯的正相關關系。①以往對期刊的學術貢獻主要依靠同行評議,在實際操作層面存在著手續繁瑣、人情往來等弊病,科研管理工作強烈需要簡便易行的評價方式。相比之下引文分析法盡管并不完善,但在目前各類期刊評價方法中卻最具科學性,也是最容易實現的,一定意義上這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引文分析雖然仍舊是基于同行評議,但統計被引量和被引率卻成為一種定量意義上的考評方式。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使被引指標的統計簡易性、大樣本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世界上最著名的SCI、SSCI、AHCI等學術評價系統和國內多家學術評價系統的主要評價指標就是被引指標。
被引量指標是引文分析法在期刊評價中最簡單直接的使用方式,是從歷史回溯的角度表征了被評價期刊在學術研究脈絡中的地位和在科學活動中發揮的作用。被引量指標包括總被引頻次、5年被引頻次、他引總頻次、篇均被引頻次、被引刊數等。總被引頻次又稱被引總次數,是指被評價期刊自創刊以來所刊發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5年被引頻次是總被引頻次的簡單化統計,指被評價期刊在被統計年的前5年所刊發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他引總頻次是指被評價期刊自創刊以來所刊發的全部論文被除該刊之外的其他統計源在統計當年引用的總次數,主要為了消除自引對引文分析的負面影響。篇均被引頻次是總被引頻次與載文總量(或可引用文獻總量)之比,主要為了消除載文量大的期刊具有的先天優勢。被引刊數是指統計當年引用被評價期刊的期刊數量,用來評價被評價期刊的影響范圍和受關注度。被引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刊物的學術水平、載文量、所屬學科、受關注度、可獲得性、非正常引用和統計源等。
一、刊物的學術水平
刊物的學術水平體現在所刊發論文的整體學術水平上,刊物發表的論文在本學術研究領域居于領先地位,理論上推測會產生較大的學術影響,從而引發相關研究者的注意和引用。這也是被引指標作為學術評價指標的依據所在。雖然不能簡單說學術水平高的論文必然會被引用或被引量大,但同等情況下學術水平高的論文的被引量一般會高于低水平學術論文。ISI曾就被引頻次與同行評議的相關性做過深入研究,為排除獲獎可能對研究結論產生的影響,從1961年版的SCI統計中對1962、1963年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醫學獎的獲獎科學家所發表論文的被引量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獲獎者的篇均被引頻次為2.9,而本領域的篇均被引頻次為1.57。1961~1975年間250位被引頻次最高的科學家中,有42人獲得諾貝爾獎,有151人至少被選入一個國家的科學院,其他人也都以不同形式獲得了學術獎勵上的承認。②
根據論文所刊發期刊在期刊評價體系中的地位,可以非常簡便地評定論文的學術水平層級。雖然是明顯的以學術期刊評價代替論文評價,把對論文學術水平的評價推卸到期刊編輯部的審稿編輯手中,但這種“以刊論文”現象依然被廣泛運用于科研績效、職稱申報、論文評獎等許多領域。各類期刊評價體系每次評出的期刊類別由于會直接引發刊發論文的被評價效果,從而導致作者群投稿熱情發生直接變化。多刊發高水平學術論文在理論上會引發刊物被引量的上升,而被引量的優異表現又會使期刊獲得在評價效果上的進步,如進入核心期刊或提高在同類期刊中的排名。學術聲譽是學術期刊的生命線,而期刊評價是反映期刊的學術聲譽的主要途徑。位列“來源期刊”“核心期刊”不僅對讀者有號召力,從而提高被引用的可能,也會由此吸引到更高質量和更多數量的稿源,從而為提高刊物學術質量提供了基礎條件。這樣看來,能夠多刊發高水平學術論文與刊物被引量的提高是互為因果關系。不斷提升刊物的學術質量會使刊物的發展走上良性發展,反之則會惡性循環。當然這種變化一般不會立刻顯現,會有一段時間的反應滯后。是否“來源期刊”“核心期刊”是刊物學術水平發展的顯著分水嶺。跌出幾家最受重視的評價體系的“來源期刊”“核心期刊”序列是任何一家期刊的“噩夢”,再次返回可能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序列內的刊物一般都“稿滿為患”,擁有大量優質稿源;而序列外的刊物則“門庭冷落”,甚至有的學者以論文被發表在序列外刊物上為恥。期刊評價引發的讀者投稿效應客觀上的確大大影響了學術期刊的整體利用效果,大量學術水平中等的論文徘徊在能否發表在目的刊物的邊緣,也為學術期刊的權力尋租創造了灰色空間。
二、刊物載文量
刊物的載文量與刊物的被引量呈理論上呈正相關關系,載文量越大,刊物被引用的可能性也就必然會增加。當然增加載文量的被引有效程度還需要被引率的考察,被引率的使用的確可以消除載文量對被引量的影響,但過分看重被引率也會引發刊物靠片面減少載文量來提高刊物的排名,從而降低學術期刊整體的利用率。因此,各評價體系普遍采用被引量和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等被引率指標一起參與評價。
三、刊物所屬學科
不同的學科由于自身屬性、發展階段、研究特點等不同,其研究者人數、發表文獻量、引用習慣等會有顯著差別,論文和期刊的被引量缺乏可比性。根據中國知網(2013年3月17日)統計數據來比較同樣發表于2003年的單篇論文的最高被引頻次,從跨大學科門類來看,“自動化技術”類為2,855次,“農業基礎科學”為392次,“出版”類為69次;就“哲學與人文科學”門類中看,“中國語言文學”為924次,“心理學”為490次,“哲學”為24次。比較各學科中最高篇均被引頻次的學術期刊統計量,從跨大學科門類來看,“自動化技術”類中《軟件學報》為39.6,“農業基礎科學”類中的《植物生態學報》為23.4,“出版”類中《知識產權》為7.29;就“哲學與人文科學”門類中看,“中國語言文學”類中的《中國翻譯》為24.4,“心理學”類中的《心理學報》為17.1,“哲學”類中的《哲學研究》為7.15。
四、刊物的受關注度
受關注度高的刊物當然會更容易吸引研究者閱讀和引用,刊物的受關注度得益于刊物在同類學術刊物中享有較高的學術地位、期刊評價體系中的級別和名次、刊物主辦單位良好學術聲譽的延伸、刊物專業性特點鮮明等因素。比如在受關注程度比較上,各學科的核心刊物普遍高于普通刊物,名牌大學學報普遍高于一般大學學報。經常刊發爭議性論文或倡導學術論爭的刊物也會受到研究者格外的關注。
期刊受關注度還可以通過期刊的發行量、流通量、地區分布數、機構分布數、國外論文數、Web下載量等指標來考察,受關注高的學術刊物其讀者數量多、傳播領域廣、影響范圍大,存在于讀者群體中的大量潛在作者為刊物增加被引量和獲得優質稿源創造了基礎條件。
五、刊物的可獲得性
由于科學論文的海量發表和研究時效的局限,研究者就一個選題進行窮盡式的論文研讀越來越難以實現,發表在容易獲得閱讀的期刊上的論文也就容易被引用。紙質版期刊可以通過向相關學術機構、目標讀者有針對性地推送和向潛在作者免費贈閱等來提高被閱讀的程度。目前網絡閱讀已經成為廣大科研人員獲得研究資料的主要途徑,期刊被多家網絡文獻數據庫收錄或自身建有發布期刊內容的網站,都會極大地方便讀者獲取內容。有些學術期刊著眼于發行收入,不愿意發行網絡版或只與一家網絡數據庫簽訂獨家網絡發行協議,在網絡上滯后發布以保證紙質版的訂閱等,這對刊物的可獲得性來說其實是不利的。
六、非正常引用
研究者引用文獻行為的復雜性使引用量的統計數字不能做到絕對可靠,這也是被引量作為期刊評價指標最受爭議的主要原因之一。真實、正確地列舉引用文獻體現了作者良好的學術素養、認真的研究態度和求真的科學精神,也是對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但在列舉引用文獻時也有很大的主觀性,尤其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更容易受到各種心理影響而出現標注偏差。還有一些出于個人利益考慮而故意為之的非正常引用,對于建立在文獻引用之上的引文索引、科學管理、科學史研究、科學結構分析等下一步進程帶來負面影響,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對期刊評價的干擾。非正常引用根據行為發出者和動機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作者主觀故意所致。作者在研究中吸收了他人的研究成果,故意不標注出來。有的是因為論文本身就是抄襲而成,不愿意列出以掩人耳目;有的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學術觀點的獨創性程度,不愿意讓讀者知道相近觀點或受啟發文獻;有的是對他人觀點理解不深,唯恐由于引用而被人看出自己的研究有缺陷。還有的作者為裝點門面故意濫引大量對研究內容意義不大的文獻,或者句句標明出處,引用文獻連篇累牘,以顯示自己學術研究基礎的豐富和知識的淵博,這其中尤以對名家、名刊文獻和外文文獻的故意引用最為常見。③
研究者基于個人前期研究成果而進行的連續性研究,或者必須引用自己以往的研究成果才能說明新觀點,這樣的自我引用是必須的、正當的。但也有的研究者為抬高自己的身份過度自引,以此擴大個人的學術影響、標榜個人學術貢獻。過度自引一方面讓人不齒,另一方面也會讓作者對正常的自引心生膽怯,為避免非議而減少或不去正常自引。
作者寫作草率所致。有的作者個人論文寫作態度草率,引用文獻標注錯誤或引用不規范,導致無法計入引用量。有的作者工作偷懶,不愿意耗費時間查證原作而隨意轉引。荷蘭研究者就曾發現一次錯誤引用竟被重復多次錯誤轉引。④有的作者是由于個人疏忽漏引了文獻,或是想不起來原文獻、為圖省事就不去標注引用。還有一種情況是作者認為這一觀點已經是基礎常識,沒有必要再去列出。⑤
編輯部或審稿人的誘使所致。期刊編輯部為了提高刊物的引用量,誘使作者添加對本刊物的引用或者優先選擇引用本刊物的稿件,這也會引發作者為了刊發稿件而主動引用目標刊物刊發的論文。考慮到過多的自引會對他引總頻次和他引率產生負面影響,幾家刊物甚至會結成互引聯盟,誘導作者引用約定刊物刊發的論文,這種不正當的互引非常有隱蔽性,很難看得出來。
編輯部工作態度所致。編輯部對作者的非正常引用負有失察之責,但由于查證引用文獻是一個相當艱巨的工作,很多編輯部只能聽之任之。有的刊物不重視對引用文獻的校對,也會產生引用錯誤。有的刊物不在版面上標示刊名、出版年、期數等信息,容易引起網絡閱讀者或復印件閱讀者的誤引。有的編輯部為了節省版面,不分主次刪減注釋和參考文獻,也會帶來引用統計的偏差。
七、統計源
不同的期刊文獻數據庫由于各自選用的期刊統計源數量有差別,以及在統計工作中對可引用文獻的規定和對有爭議引用的處理方式不同,同一家期刊在不同數據庫統計中的被引量數值也會有變化,但這種變化不會對期刊在學術評價中的位次產生大的影響。究竟是基于大樣本統計源的統計還是精心選擇的小樣本統計源統計更能表明刊物的學術影響力,學術界對此還沒有形成定論。
(趙均,中國傳媒大學《現代傳播》副主編、編審)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人文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編號:09YJC870030)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研究專項—中國傳媒大學科研培育項目“學術期刊評價對當代中國學術文化生態建設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CUC10A04)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 [美]尤金·加菲爾德著,侯漢清等譯. 引文索引法的理論及應用[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②[美]尤金·加菲爾德著,侯漢清等譯. 引文索引法的理論及應用[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③常思敏. 參考文獻引用中的學術不端行為分析[J]. 出版科學. 2007, 15(5):23-25.
④ H. F. Moed and M. Vriensv. Possible Inaccuracies Occurring in Citation Analysis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89,15(2):95-117.
⑤蘇廣利、許新軍.社科論著參考文獻引用中的七種不良行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2,(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