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出版承擔著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但民族文化流失、出版業轉型、文化功能單一使我國當代民族出版面臨困境。當前做好民族出版工作需充分調動各方面社會力量、應用新技術手段并優化出版業務。
關鍵詞:少數民族;民族出版;民族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早在上個世紀,魯迅先生在其《且介亭雜文集》中就說過這樣的話。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源遠流長。但隨著現代科技文明的發展,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語言文字、文藝作品等面臨著消失的危險。民族文化不僅是特定民族的集體記憶和血脈傳承,更是其獨特的文化財富和智慧結晶,優秀民族文化理應得到保護,民族出版在這個意義上扮演著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角色。
一、我國民族出版發展現狀
中國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各放異彩,每一個民族史詩般的發展歷程背后,都包含著獨特的原生態文化,無論語言文字、建筑服飾、飲食習俗、生計模式,還是婚姻家庭、倫理觀念、宗教信仰、藝術創作,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鮮明個性和特色,充分體現著其民族創造性和歷史文明成就。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現代傳播手段的應用,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內容得以通過現代化、規范的方式呈現出來。民族出版即“將少數民族文字作品或者少數民族題材的文稿、圖畫、樂譜、音像等加工后,以一定方式將其復制在特定載體上,并以出版物的形態向特定公眾傳播的行為”①。民族出版事業的使命,即在于對多樣的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整理和傳播,以出版的形式實現民族文化的延續和民族精神的傳承。
轉企改制前,我國絕大多數出版社實行事業單位體制,政府主導民族出版業的發展方向,無論是專業的民族出版社還是位于民族地區的非專業出版社,其出版活動都體現出鮮明的政治屬性,與黨的民族工作政策保持一致。黨中央和國家高度重視民族文化事業和產業的發展,大力扶持民族出版機構,對民族出版項目進行規劃和支持,尤其是對涉及經典歷史、人物的選題給予重點資助。長期以來,我國民族出版事業為促進民族關系和諧、服務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隨著我國出版體制改革的進行,我國出版單位大多由事業單位轉變為企業,然而,對于民族出版事業而言,政策支持力度有增無減,民族出版社、藏文出版社仍保留了事業單位性質,當前我國民族出版仍主要由國家出版基金提供資金支持,集中組織編輯出版,“2009~2012年,國家出版基金已投入資金近8,500萬元,共資助少數民族出版項目36個”。②在2013年度民族文字出版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中,除《國家“十二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規劃》項目以外,還將人口較少民族的語言文字出版項目、少數民族出版對外交流與合作項目列入資助重點,對邊緣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對外交流給予了格外關注。
總體上來看,我國民族出版偏向于公益性質,從選題、策劃、發行到傳播都以政府引領為主,市場特征較弱。我國民族出版目前圖書出版總量小、市場相對狹窄,通常民族題材的圖書印數僅有幾千冊,出版邊際成本較高,而現有的能夠進入市場的民族圖書的題材則較為單一,基本上集中于旅游、藝術方面,讀者面較為局限。由此可見,我國民族出版物的商品化程度遠遠不夠,還難以創造規模經濟效益。當前,民族出版實現的主要是特定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而非經濟價值。
二、當代民族出版面臨的困境
1. 民族文化流失給民族出版帶來挑戰
民族文化多是非物質的,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和缺失性風險。有些少數民族只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文字,文化通過詩歌、歌曲、舞蹈、圖畫、儀式等形式保存和傳遞,尤其是一些世代相承的藝術、習俗、知識和技能等等,往往采用言傳口教或潛移默化的影響流傳下來,不訴諸文字。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幫助一些少數民族對本民族文字進行了改進和創制,但目前為止也僅有22個民族擁有自己的文字,文字記載相當有限,更缺乏系統的民族文化整理。另一方面,民族傳統與現代社會的碰撞也加速了民族文化的流失。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對傳統民族文化的沖擊十分明顯,隨著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和發達的交通網絡等向少數民族地區的滲透,以及少數民族居民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民族文化或多或少正在失去其原生態面貌,很多傳統內容來不及記載就已在時代變遷中消失。特別是對于人數較少的民族,即使做出大量努力來應對這種狀況,也會由于其較弱的文化自我復蘇能力而困難重重。
民族文化的流失問題無疑給民族出版工作增加了難度,對編輯、出版水平的專業性和系統性都提出了挑戰,圖書出版前進行的田野調查不僅必需而且難度很大。當前迫切需要一種更為穩定有效的方式記錄民族文化的歷史成果,通過發掘、收集、整理、編輯、出版等環節,使民族文化具備出版物形態,以規范而持久的方式進行傳承。
2. 出版業轉型給民族出版帶來壓力
轉企改制后我國出版業面臨產業轉型和技術轉型的雙重窘境,出版工作者似乎也一下子從文化人變成了經濟人,不再是僅僅潛心于文化內容,更要全力以赴關注經濟利潤,這顯然需要一個調整與適應的過程。新技術的興起使數字出版迅速擺上了許多出版單位的議事日程,數字出版轉型所需投入無疑相當可觀。民族出版事業并非也不應該僅由民族出版社等少數幾家公益性出版社來推動,在巨大的轉型壓力、經濟壓力面前,一般出版單位和出版工作者要想對民族出版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顯然具有一定困難,畢竟民族出版更多的是責任性、使命性、公益性的工作,而絕不是盈利性項目。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國家加大對民族出版的扶持力度,也決非長久之計,因為公益性出版只能解決基本的資金保障,投資方式單一,資金供給有限,覆蓋面積不夠廣,難以形成良好的投入產出的循環,無法滿足民族出版的長遠發展需求。當前,民族出版的趨勢應是更多地圍繞市場做文章,尋求多渠道、多形態的合作與支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民族出版的市場化運營路徑的探索顯得至關重要。
3. 文化功能單一給民族出版帶來局限
據統計,“在近幾年出版的民族類圖書中,僅教材的比例已超過50%以上,其余的大多為整理和搶救民族文化類圖書”③,民族類圖書的文化功能仍然比較單一,偏于記錄性、科普性,出版題材仍然有相當程度的局限,學術研究性、大眾性相對薄弱。
一方面,從民族文化的傳承角度出發,出版物定位不應僅僅停留于對集體記憶的發掘,而是要進行整理、重構,萃取民族精神的精華,展示其內涵。這就要求民族出版在進行古籍整理、傳統記錄的同時,重視推進民族文化研究方面的理論創新,把圖書出版與民族文化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從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角度進行選題策劃,但就目前狀況而言,民族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空白點仍很多,尚有很大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由于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各民族讀者的閱讀需求是不同的,這就對選題的多角度、多層次提出了要求。需要深入民族地區對少數民族的閱讀傾向、閱讀水平進行廣泛調研,選題廣泛涵蓋生產、生活、娛樂、知識普及等內容,以便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民族讀者的需求,既實現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播又使民族讀者對非本民族文化讀物廣泛接受,既保持民族特色同時又融入時代氣息。因此,民族出版還需要克服一系列難題。
三、當前做好民族出版的可行性措施
1. 積極動員民族地方力量,深入挖掘民族出版資源
針對我國民族文化流失問題,應尋求民族地方力量積極參與文化資源的拯救和整理,最大限度地保護民族文化資源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民族地方力量,既包括民族地方的政府文化部門和研究機構,也包括研究地方民族事務的專家學者;同時,民族地區的熱心百姓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通過他們有可能找到與民族文化相關的第一手資料。以光明日報出版社的《中國白族村落影像文化志》叢書為例,該叢書的組織、調研和撰寫工作喚起了三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一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政府,二是云南地區的白族學者和研究白族的專家,三是當地的白族村民,通過他們發掘到了一些記錄白族文化傳統的珍貴文字資料和器物收藏,甚至一些重要的線索就是在白族村民的家譜和白族老人根據記憶復原的村落地圖中發現的。
2. 運用影像與數字技術,豐富和優化民族出版的形式
數字技術的加盟催生了出版的新形態。可以充分應用數字多媒體技術,發揮照片、圖片、錄音、錄像記錄文化生活的真實性、客觀性、完整性,再現民族文化的生動風貌,以視聽文本的形式記錄少數民族人民生活狀態。這種方式不但有利于立體展現少數民族百姓的生態環境、建筑、服飾、生活生產用具等圖景,而且可以極大地喚起當地人民對本民族文化記錄和梳理工作的熱情。
民族出版的數字化還可拓展讀者的閱讀體驗,有可能帶來受眾群體的擴大。上海文藝出版社在《中華民族文化大系》書稿中設計了二維碼鏈接,讀者想了解民族地理文化、人文景觀、音樂舞蹈時,可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掃描書上所印制的二維碼以欣賞相應視頻、音頻等內容,從而獲得完美的閱讀體驗。光明日報出版社的《中國節日志》叢書也有大量的影像資料相配合,讀者可以從圖書數字版本中體驗少數民族節日慶典的生動場面。
3. 制定合理的出版流程,保障出版質量
除了常規的導向質量、編校質量、設計印裝質量之外,民族出版還要特別注意兩個方面的質量:一是圖書中所涉及的大量的知識點的準確性;二是出版的進度和時效性。
民族圖書中的知識點,既包括文史資料中的文字記錄,還包括很多生活中的細節之處,比如一些地名、人名、稱謂、專有詞語、特定說法等等,民族語言與漢語、方言與普通話、口語與書面語之間的轉換都可能產生內容上的歧義。要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就需盡可能地實現審稿專家、作者、編輯隊伍的民族化,使通曉民族語言文字、熟悉民族歷史習俗和宗教禁忌的學者參與書稿的編寫和審閱工作;同時注意培養具有一定規模和專業水準的內含少數民族編輯在內的編輯隊伍。在圖書出版時間進度控制方面,應充分考慮到民族地區的通信和交通問題,制定合理的出版周期并適時地調整出版節奏,可以嘗試采用圖書編輯提前介入的方式,使編輯環節前置到田野調查和資料收集階段,充分發揮編輯的能動作用和出版經驗,切實保障圖書的出版進度。
(祝菲,光明日報出版社編輯)
注釋:
①金星華主編. 中國民族語文工作[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7.
②繁榮民族出版助推精品力作[N]. 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10-30.
③侯姍姍. 我國民族圖書出版概況研究[A]. 中國出版年鑒[C].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