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封面圖像作為輔助期刊文本的視覺語言,在《裝飾》封面演變中具有關鍵作用。《裝飾》50余年的發展經歷了視覺圖像表現形式的民間藝術造型階段、裝飾造型階段、抽象造型階段,封面設計圖像演變特征鮮明。《裝飾》在與社會互動的不斷變化中保持了其特有的封面設計風格和視覺感受,引領設計類期刊圖像審美形態持續發展。
關鍵詞:《裝飾》;封面圖像;設計;演變
《裝飾》創辦于1958年,創始主編張光宇,是中國期刊史上第一個藝術設計類期刊。前三期封面分別由著名裝飾藝術家張仃、張光宇、郁風設計,沈從文在前六期雜志上連續發表了《龍鳳圖案的應用與發展》等工藝美術研究力作。正如中國工藝美術史家杭間所說:“《裝飾》的影響不僅是外在形式上的,從《裝飾》創刊號的文章來看,它寓含了現代裝飾藝術大家們,對于這門學科的主要認識和審美價值取向。”①
目前的《裝飾》研究與其作為中國當代工藝美術和藝術設計界風向標的歷史地位極不相稱。借助多次刊慶活動,《裝飾》編辦者和設計藝術專家紛紛發言、撰文梳理了其設計理念和辦刊實踐的軌跡,也有專家曾對《裝飾》1997第1期至2003年第12期進行全文本統計分析,試圖從“《裝飾》數據的背后”②透視該刊的文本結構和理論探討的趨勢,但在筆者看來,求索《裝飾》封面圖像設計變遷在中國藝術設計領域中的角色意義更為重要。社會發展趨勢對《裝飾》封面圖像設計有怎樣的影響?不同時期的《裝飾》封面圖像有哪些相同與不同點?以社會互動的視角求解這樣的問題,更能觸摸《裝飾》的思想本質以認識其獨有的期刊影響。
封面圖像作為輔助期刊文本的視覺語言,在《裝飾》封面演變中具有關鍵作用。其演變特征與設計思想表達了《裝飾》特有的封面設計風格和視覺傳播理念。它不僅具有形式意義,更以其特殊的形式逐漸構成一種視覺文化符號,將期刊定位與主題內容信息視覺化,且在《裝飾》封面演變中具有“證史”般的藝術功能。隨著社會與技術的發展,《裝飾》的圖像設計經歷了如下發展過程:民間藝術造型階段——裝飾造型階段——以幾何色塊圖形為代表的抽象造型階段(2002年起至今,幾何色塊或直接放大為構圖分割,或與主要圖形組合設計)。
一、民間藝術造型階段
《裝飾》的早期主要設計者張光宇、張仃、郁風等工藝美術大家注重民間自由淳樸的藝術創造,在“工藝美術”學科概念逐步形成、重建民族優秀物質文化的理想下取傳統裝飾語言之精華,以對裝飾藝術的重新認識為契機進行了早期的《裝飾》裝幀設計。
《裝飾》創辦早期(1958年~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封面圖像以民間藝術造型形象為主,較有代表性的如創刊號的“龍舟”圖形和總第3期的頭發挽髻、耳上簪著其時正流行的大紅絨花的“簪花女”,又如總第7期的北京磚雕裝飾造型和總第11期配著背景的云錦和花團錦簇的“惠山泥娃娃”。《裝飾》早期封面圖像的主要設計語言是將民間傳統裝飾語言中具代表性美感的,如泥塑、蜀錦、刺繡、磚雕等特色工藝藝術以現代設計手法再現于封面構圖上,同時以裝飾語言的創作手法去設計封面。這一時期封面圖像的特點是造型特色定位鮮明,封面造型形象稚拙淳樸。構圖也多采用傳統對稱式,為封面增添了裝飾性與民族風格特征。在當時,這種對“日用而不知”的民間工藝美術的認識是非常超前的,滿足了當時人們對生活藝術設計的精神追求。
二、裝飾造型階段
自改革開放到20世紀末,《裝飾》也經歷了一個從復蘇、起步到迅速發展的階段。如何延續早期的辦刊思想和設計理念,適應社會主義新時期,對《裝飾》是一大挑戰。在經歷了從“工藝美術教育”到“設計藝術教育”的歷史變化時期后,《裝飾》迅速調整,及時順應了這場設計領域的重大變革,成為這一時期著名的專業期刊。
在這個時期,《裝飾》設計者們關注了建設中國工藝美術現代形態的價值取向,尤其是在引入西方現代設計理念過程中,如何做到在不全面否定傳統設計思想的基礎上發展現代藝術設計,并創造出富有“裝飾性”的工藝美術新形象。隨著設計觀念的交匯,《裝飾》在這一時期的裝幀設計有了諸多新面貌。封面圖像元素由富有民族氣質的傳統裝飾語言發展為傳統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裝飾語言,以國畫、漆畫、裝飾畫的表現形式為主的圖像設計在《裝飾》的封面中大量出現,并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特色。其中,以較強烈的變形圖像作為視覺語言的裝飾畫占了較大比重,據統計,1988~1995年的《裝飾》共34期,以裝飾畫為表現形式的封面設計共有20幅,占此時期封面數量的59%。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個原因是與《裝飾》的辦刊特色有關,也與當時的藝術表現主流形式有關。裝飾畫是當時較能代表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的藝術形式,帶有濃郁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味,包括20世紀80年代主流平面媒介——電影海報,也多選用裝飾畫的手法。《裝飾》封面選用的裝飾畫創作元素豐富,包括少數民族人物、自然風景、靜物、植物花卉等。另一個原因是這一時期的大眾對于家庭裝飾的需求呈上升趨勢,《裝飾》為將設計理念落實在具體指導大眾對裝飾藝術的應用,貼近民生,將封面圖像設計的重點放在了“裝飾”人民生活上。
《裝飾》的封面圖像設計在裝幀設計的發展和演變中逐步形成由內容到形式的跨越,20世紀90年代中期前的《裝飾》封面圖像素材較多樣,幾乎涵蓋藝術設計領域各類相關設計作品類型,圖像設計以圖片拼貼為主,在構圖中常以整張圖片做底,或將圖片框住,與刊名文字分開對應,完全通過圖片內容對期刊核心內容和理念進行詮釋。20世紀90年代后期,《裝飾》封面開始對背景圖片與主體圖片進行有創意的處理和組合,體現出不同的構圖效果,此前,《裝飾》封面通常是以未經處理的原始圖像內容傳達期刊主題。1998年后,封面開始加入圖形元素,與攝影圖片進行組合設計,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效果,圖像層次更加豐富,完整的圖像設計主題和形式從此成為《裝飾》封面特色。
三、抽象造型階段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跨世紀的中國社會發展進程表現出全新的面貌。反思與探索成為這一時期《裝飾》的關鍵詞。在同時期藝術設計類期刊中,《裝飾》凸顯出設計理念變化的深度與廣度。
這一時期的《裝飾》封面設計更加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設計風格更加整體明確。抽象造型通過對民間美術、裝飾藝術、現代電腦表現藝術等藝術圖像的綜合運用,建構出多層次的抽象藝術象征,成為這一時期封面圖像的主要表現形式。封面圖像寓意也因此包含了理性秩序之美,更貼切地塑造了《裝飾》崇尚理性精神的設計風格。幾何圖形是當代《裝飾》最具代表性的圖像語言。《裝飾》自2002年起受到西方設計思潮影響,開始在封面圖像中加入幾何圖形設計元素,這在《裝飾》整體裝幀設計歷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裝幀設計現代化的重要轉折。自此開始,除了2003年封面采用自然元素進行圖形圖案化的圖像設計,其余封面都有幾何圖形的身影(或直接放大為構圖分割,或與主要圖形組合設計作為重要元素),2002年至2012年《裝飾》共132期,其中出現幾何圖形元素的封面為108期,占封面總數量的82%。幾何圖形的設計運用成為當代《裝飾》封面的主要設計特色。
2004、2005、2006、2007年封面圖像采用抽象幾何色塊分割構圖形式為主,2004年的封面圖形以幾何形狀分割構成,2005年圖形設計獨辟蹊徑,以“裝飾”刊名字體的放大局部筆畫為圖像設計元素。2008、2009年封面將簡練的幾何圖形與主要圖像結合進行設計。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第1期至第4期的封面以“衣、食、住、行”為專題策劃圖像設計。“衣、食、住、行”的圖形視覺符號源于由《裝飾》創辦者之一張仃先生設計的創刊號封面(見圖1)。創刊號封面通過載于龍舟之上的“衣、食、住、行”四面大旗比喻“裝飾”在當時民生問題中的重要性,圖形簡潔流暢,富民族裝飾美感又頗具現代創新之風。這是《裝飾》封面設計第一次以裝飾藝術語言昭示工藝美術事業的本質特征:那就是“衣”、“食”、“住”、“行”。
自創刊號封面出現后,“衣、食、住、行”圖像符號在《裝飾》的目錄頁以及封二中都曾出現,但作為封面主要圖像再次出現是在創刊50周年的封面設計中。這一安排無疑從學術立場和設計理念上都表明了《裝飾》半個世紀以來堅持立足于“衣食住行用”的實用藝術設計理念——服務社會、關注民生的辦刊宗旨。2008年第1至第4期封面設計以創刊號圖像為基礎,融合其他相關新銳圖像做填充與點綴裝飾設計(見圖2),視覺效果突破以往“衣、食、住、行”的傳統形態,注入新的時代意義,使“衣、食、住、行”成為《裝飾》特定意義的、具有想象成分的寓意符號,可稱為《裝飾》的視覺識別符號之一。
2010年的封面中將幾何圖形以構成形式做構圖分割,形成或重復、或放射、或對比的現代構圖節奏感,相較之前的簡單幾何圖形分割版面形式更加具有現代個性。2011年首次將不規則幾何圖形色塊與刊名文字結合編排,與下方主要圖形的簡潔感相對應。2012年幾何圖形的構成感在封面中越發明顯,不規則幾何色塊組合與上方的主要圖像形成空間的延伸和錯視,將現代設計精致、有序、對比、透疊的特點通過無聲的圖形傳達給讀者。
一流的設計類雜志必定有一流的封面設計。在社會文化急劇變遷的時代背景中,縱觀《裝飾》封面圖像視覺要素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變遷歷程,《裝飾》特有的價值觀、審美觀憑借越來越多樣的圖像設計而得以顯現。從繁復的民間裝飾圖案到簡練優美的空間幾何圖形的封面圖像設計演變,反映了《裝飾》在保持其特有封面設計風格和視覺感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與演變,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封面藝術形態,傳達了中國當代設計實踐與設計思考的國際化趨勢。《裝飾》的封面圖像設計由傳統向現代的發展過程,是在文化發展意識上通過與國際當代設計思潮的中西差異內在調和,最終成就了自身封面設計文化的發展。
(于宏,內蒙古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講師)
注釋:
① 杭間.《裝飾》之樹[J].裝飾,1998(5):9
② 沈卓婭,張福昌.《裝飾》背后的數據[J].裝飾,2004(1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