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拍賣巨頭佳士得拍賣行于2013年3月11日開始增收拍賣的買家傭金。這是佳士得20年來第8次調整傭金水平。而另一巨頭蘇富比也跟隨佳士得這個決定,從3月15日起增收買家傭金。
根據佳士得官網上顯示:除紅酒以外的古董藝術品、工藝品,新的買方傭金(以單件拍品落槌價為基準的比例為:成交價在7.5萬美元(含7.5萬美元)以內部分的買方傭金為25%(調整前為5萬美元以內);成交價超過7.5萬美元到150萬美元(含150萬美元)部分的傭金為20%(調整前為2.5萬-100萬美元);成交價超過150萬美元以上部分的傭金為12%(調整前為100萬美元以上)。除此之外,紅酒拍賣的買家傭金則是直接調整了酬金率,香港和紐約地區的酬金率提高到了22%,倫敦和歐洲地區則升至17%。英國《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喬治娜·亞當(Georgina Adam)認為,佳士得增收買家傭金的理由是為了順應開支的增加,以及將對于買賣雙方的影響都降至最低。
而蘇富比也跟隨佳士得,宣布上調了買方傭金:成交價在10萬美元(佳士得為7.5萬美元)以內的買方傭金為25%;成交價超過10萬美元到200萬美元(佳士得為7.5萬-150萬美元)的傭金為20%;成交價超過200萬美元以上的傭金為12%(佳士得為150萬美元)。蘇富比CEO Bill Ruprecht認為,在剛剛開始的2013年,蘇富比的銷售額上升了30%,這依賴于印象派作品、現當代藝術的市場依舊火熱,但同時,藝術品寄售運輸的激烈競爭使得公司利潤下降,所以上調買方傭金是公司發展的需要。
這不是兩大拍賣巨頭首次雙雙提高買家傭金的征收水平。20世紀90年代初,受美國股市、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的大經濟背景的影響,藝術品拍賣業整體交易額嚴重下降。1990年,蘇富比的利潤達到了1.55億美元,佳士得則為7600萬美元,但到1992年之后蘇富比的利潤只有650萬美元,而佳士得的利潤則縮水至1120萬美元。在共同目標的驅使下,1992年蘇富比宣布提高買家傭金,將5萬美元以下的拍品的買方傭金,從10%調漲為15%。緊接著佳士得在1995年調整其向賣方收取的傭金制度,從10%調為2%-20%不等,同年蘇富比也宣布實施相同政策。在實施的6年中,兩家公司因調高拍賣傭金的策略而增加了4億美元的利潤。雖然后來令美國司法部門以“反托拉斯(反壟斷)法”介入調查,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提高傭金不僅讓兩家公司度過了全球藝術市場艱難的調整期,同時也對拍賣行自身的良性運營有著明顯作用。
從2000年以來,一方面是拍賣公司的營運成本逐年高企,一方面是即便是在成交金額隨之抬升的背景下,傭金比例卻因拍賣公司間愈演愈烈的惡性競爭而反向降低,從而造成了拍賣公司實際利潤的增長緩慢。2000年以后,香港佳士得規定,成交價位在60萬港元及以下的買方傭金收取17.5%,60萬港元以上部分收取10%。香港蘇富比規定,成交價位在11.5萬港元及以下部分的傭金為20%,價位11.5萬-78萬(含78萬)港元之間的傭金為15%,超過78萬港元的部分收取傭金為10%。佳士得后來將買方傭金的收取規則改為,拍賣品成交價在85萬港元及以下的買方傭金為19.5%,超過85萬港元的部分則以12%計算。2008年,紐約佳士得買家傭金分類從兩檔升為三檔。2萬美元(含)以下收取25%,2萬美元至50萬美元(含)收取該部分的20%,50萬美元以上的部分收取12%。
職業拍賣師季濤認為,此次提傭說明兩大拍賣公司經營成本的增長壓力;另一方面也說明兩大拍賣公司看好目前及未來的國際藝術品市場。提傭同時基于當今國際藝術品拍賣行的壟斷或寡頭的市場結構狀況,兩大拍賣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傭金價格,不懼怕其他拍賣行及其他藝術品銷售模式的價格競爭。
有業內人士認為:“基于各類運營成本的成信上漲,國內拍賣公司的買家傭金很快就會見到16%,然后是18%。”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拍賣的買家傭金為10%。2007年,中國嘉德率先提高買家傭金至12%。2011年3月,中國嘉德再次提高買家傭金至15%,并被業內普遍執行至今。季濤表示,現在并沒有國內拍賣買家傭金要跟隨兩大國際拍行再度上調的消息,甚至聽到要下調的聲音,這可能由于近兩年國內拍賣環境遇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