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籃打水一場空,人們都這樣說,一個故事改變了我的看法。
20世紀初,在山東省平原縣一家農戶里,住著一位老人和小孫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廚房的桌邊帶著他的小娃娃,搖頭晃腦地讀著《詩經》《春秋》《三國志》等古籍,書聲瑯瑯。
一天,小孫子問道:“爺爺,我試著像您一樣讀《道德經》,但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時,我似乎理解了一丁點兒,可是一合上書,又立刻忘記了。這樣讀這些書有什么用呢?”
老人沒有回答,而是讓小孫子用裝煤的籃子去河里打一籃子水回來。
孩子照著去做,可總是一場空。老人說:“你能行的,你只是沒有盡全力。”這一次,孩子跑得飛快,可籃子里的水還是漏光了。孩子喘著氣說:“爺爺,你看,這根本沒用的。”
“你真的認為一點兒用處都沒有嗎?”老人微笑著說,“你看看這籃子。”孩子看了看籃子,發(fā)現(xiàn)它與先前相比的確有了變化。籃子十分干凈,已經沒有煤灰沾在竹條上面了,連提手也變得更加光滑潤澤了。“孩子,這和你讀古典書籍一樣,你可能只記住了只言片語,它的意思或許你一點兒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閱讀的過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誦時的氣氛,會影響你,會凈化你的心靈。”
小孩記住了這番話。后來,他一直本著這種信念,終身與書籍為伴,不斷進取。他就是已故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
“這有什么用?”這樣的質問似乎可以施加于世間一切事物之上。
泰戈爾說過一句話,他說:如果我小時候沒有聽過童話故事,沒有讀過《一千零一夜》和《魯濱遜漂流記》,那么,我現(xiàn)在眼中的世界就不會這么美好。的確是這樣。記得讀小學的時候,每逢夏夜,我們姊妹都會躺在陽臺上的竹床上,面對著幽幽夜空中漫天的星光,背著一首又一首的唐詩。偶爾接不上來時,父親總是在一旁不動聲色地提醒一下。小時候,粘在勞作的母親身邊,她教讀的兒歌、講過的故事也早已忘記。翻看多年前的日記,有些事任怎么想竟再也無法復現(xiàn)當時的情景了……那,這些豈不是成了竹籃打水?可是,在感覺城市生活乏味與疲倦的時候,想想童年的星空與瑯瑯童聲交相輝映的詩意與浪漫,心情便不再焦灼;想想親人的傾情培育,就不敢懈怠;想想日記里那個認真對待生活,一字一句記錄的我,就能忍受一切誤解與不公……誰說這些漏過我生命的“竹籃之水”沒有蹤跡呢?至少,它們使安放我靈魂的精神家園更加純凈和美好。我想,若沒有這些“水”曾經的浸潤洗滌,就不會有今天無論順逆,依然愛著生活與閱讀的我。
讀書似乎不能增加我們外在的財富、權勢,往往還被那些春風得意,生活瀟灑的人嗤笑為:書呆子。他們似乎在做著竹籃打水的事。可是,讀書對生命的滋養(yǎng),誰敢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風過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可那曾有過的風聲、雁影,真的不算什么嗎?
人生,若在用桶打水之外還有用竹籃打水的嘗試,就會有另一種收獲。
(作者單位:安徽省安慶市開發(fā)區(qū)石化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