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境即言語環境,它包括語言因素,也包括非語言因素。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與語詞使用有關的都是語境因素。王建平先生從語用學的角度給語境下了定義:“語境是人們在語言交際中理解和運用語言所依賴的各種表現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為言辭的主觀因素?!闭Z文教學中,清晰地認識語境,準確地把握語境,智慧地運用語境,能凈化閱讀心靈,拓寬閱讀視野,豐富閱讀內涵,提升閱讀品質。
一、兒童語境——養護奇妙的“發現”
老子認為,最有智慧的圣人的心靈狀態宛若兒童。兒童自有兒童的生活,需要我們去尊重,去珍視,去養護;兒童自有兒童的韻律,需要我們去聆聽,去感受,去欣賞;兒童自有兒童的世界,需要我們去等待,去發現,去認同。一位教師教學《少年王冕》一課的第五自然段的“景色描寫”部分,先引導學生伴著優美的音樂自由誦讀,然后請學生談談讀完這段文字后的感受,有的說:“這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讓我陶醉!”老師點頭贊許。有的說:“這是一幅優美的圖畫呀,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要是生活在這樣的圖畫中該有多好??!”老師面露喜色,立刻夸贊學生的感受深刻……可突然有一學生沒有舉手,便冒出一句“我看到這美景中的荷花,就像看到了我自己”。全班同學哄堂大笑,老師的臉隨即沉了下來,狠狠地說:“胡說什么!異想天開!不切實際!”這位學生的臉頓時就紅了,立刻低下了頭,再也不敢出聲了。
細細想來,這個孩子的感悟是多么精彩,他入情入境,是真的讀進去了,他完全將自己當成了王冕,走進了王冕的心靈世界,也真正讀懂了王冕。可是這位老師并沒有尊重孩子的精神世界,自然就不會用心聆聽孩子話語背后隱藏的精神意蘊,一個足以讓人驚喜的“發現”就這樣被扼殺了。倘若老師心中裝著兒童,靜心聆聽,欣賞這份獨特而珍貴的“發現”,引導孩子具體談談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接下來再回到王冕這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上來深入體悟,課堂一定會因為“順應孩子的天性”而流淌靈動的氣息,煥發生命的活力。
二、文本語境——觀照圓融的“整體”
文本語境是指由語言材料構成的影響或約束言語交際主體、交際行為的言語環境。它決定寫作者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義等方面的選用,包括語言的內容和表達形式。用語用學的視角來審察,語境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可以促進言說者(包括說和寫)依據具體的環境選擇適切的話語形式和話語內容;二是可以幫助受話者(包括聽和讀)根據具體情境準確理解言說者的真正意圖。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品悟具體的字詞句篇等典型的言語現象,要著眼于整體,“觀上下,審左右”, 瞻前顧后,上下串聯,通盤考慮上下文的整體語境。
《麋鹿》一課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平實的說明中透出幾分濃濃的情趣。其中,較多的筆墨潑灑在“傳奇經歷”上。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品賞第一自然段在表達上的妙處,學生的基本觀點有兩個:第一,描寫得很美,能吸引人們的閱讀興趣;第二,點出了麋鹿的生活環境,靜謐,悠閑,讓人舒服。學生之所以沒有感受到作者匠心獨運的描寫是為了“映襯麋鹿的神秘,凸顯麋鹿的傳奇”,是因為他們沒有關注文本的上下文語境,沒有將第一自然段置放于全文的語境之中考量。于是,我又啟發學生聯系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這三部分中的具體語句去揣摩第一自然段的精妙,學生很快就發現作者描寫外形特點時強調了“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用巨大篇幅描述麋鹿的傳奇經歷……聯系了文本的整體語境,再去品讀具體的語言文字,很自然地就能感悟到第一自然段的描寫是在有意營造一份神秘的氛圍,為全文的表達定下“神秘”的基調。接下來的教學,再充分利用文本語境的整體功能強化寫法的習得: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從而讓學生水到渠成地領悟到:材料的選擇、感情的表達,必須依據所寫的內容來精心確定。這樣的教學,正是基于文本的整體語境,引導學生的閱讀心理經歷了“讀進去——跳出來”的高級活動。
三、作者語境——探尋真我的“心靈”
寫作,是主觀意志的客觀投射,是作者的精神旨歸、思想傾向、情感世界、客觀認識、審美情趣等文化心理的生命映現。對作家本人而言,寫作是一種自我生命的釋放與發泄,更是一種帶著濃濃的個人特點的人類情感的自然表達。反過來講,文學作品的背后必然蘊藏著每一個作者與眾不同的心思、心情、心境。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边@句話強調了讀者在解讀過程中的個性和主體創造性的發揮,同時也沒有抹殺文本的內在價值取向對讀者的“引導”作用。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作者之間的一場私人約會,缺失了任何一方,閱讀活動都不可能有力地推進,都不可能甜蜜地完成。
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節選自現代作家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第三章第一篇。文本細膩描述了“我”幼時和祖父在園子里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生活的情景,具體而又生動地表現了“我”的好奇、貪玩和幼稚。文詞表達自然灑脫,美好的童心彌散于語言文字之間。但是,這份盎然的童真童趣背后卻藏著蕭紅辛酸苦難的一生,教學時只有將這份童年的快樂同蕭紅辛酸苦難的生命歷程結合起來,文本的意義才能深刻地流淌進每一個孩子的心田。于是,我將蕭紅一生坎坷的重要經歷講給學生聽,然后再引導他們談談對“蕭紅心里的快樂”的理解。文心、作者心、學生心,心心交融,心心共生,語文課堂也因此有了亮度,有了溫度,有了深度,有了厚度,有了高度。
四、文化語境——映射豐厚的“意蘊”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涵蓋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越是經典的佳文妙作,越是烙上了濃郁的文化印記。準確而深刻地解讀文本,觸摸背后藏匿的精神原點,探尋背后含蓄的文化意蘊,自然離不開文化語境的燭照。任何脫離文化語境的文本解讀,都有可能走向褊狹甚至錯誤的窘境。
劉成章的《安塞腰鼓》,是用雄渾磅礴的激情奏響的火烈豪放的詩章,是用激越的力量對旺盛生命的熱情頌歌。課文多用短句來表現內容,顯得鏗鏘激昂,同時還大量運用排比句式,一個接一個,使內容表達得更加熱烈和激蕩,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氣勢和神韻。其遣詞造句如詩如畫,極富音樂美、韻律美,與安塞腰鼓的動感融為一體,在內容和形式上實現了完美的統一。如何將安塞腰鼓壯闊、雄渾、激越、豪放的熾烈的情感“擂”到學生的心坎里,透過特別的表達形式去深入探尋是個重要的路徑,但是僅僅這樣做是不夠的,還必須將文本嵌入安塞腰鼓的文化背景之中去把握,還必須將文字置于宏闊的民族心理之中去體察:黃土高原原始濃郁的意味,中華民族古老淳樸的文藝風情,中華民族掙脫了束縛與羈絆、閉塞與保守后的歡樂和痛快、思索和追求。只有這樣,學生心目中的《安塞腰鼓》才可能是完整的、深刻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搖?搖?搖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