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實踐中,由于認識的偏差,繪本閱讀往往沒有發揮其功效,教學陷入了種種誤區。如何走出誤區,開展有效的繪本閱讀教學呢?筆者就課堂中出現的現象進行簡要剖析,并談些許對策思考。
一、追根尋源——繪本閱讀存在的誤區
(一)重圖片,輕文字。一些教者過分專注于引導學生細細地觀賞圖畫中的形象、色彩、細節等,沒有對文字內容進行分析講解。這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就失去了一個識字的大好機會,失去向純文本閱讀銜接的機會。
(二)重自讀,輕指導。因為繪本中配上了大篇幅的圖片,以至于一些家長和老師誤認為只要看懂圖畫就行了,從而出現把書丟給孩子自己去讀。于是,孩子們的閱讀就僅限于自己對繪本的理解,缺少應有的指導,繪本閱讀在學生整個閱讀中所起的作用不僅會大打折扣,甚至完全缺失。
(三)重繪本,輕延伸。繪本中的圖畫,是延展的、跳躍的、活動的,能引領孩子們走進故事情境,蘊含了文字無法表達的語意。而多數教者往往只注重繪本其中精彩的故事,忽略了繪本本身的延展性,在指導學生閱讀繪本時,只是為閱讀繪本而閱讀,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反芻繪本。
二、對癥下藥——繪本閱讀教學的對策
(一)挖掘繪本閱讀教學的價值。
1. 文在圖內的閱讀方法。有些繪本文字就在圖畫內,往往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如《螞蟻和西瓜》第九頁畫面上,螞蟻們利用杠桿原理用木棒撬西瓜,圖外的文字是“哎呀,怎么不動呀!”這句話既告訴孩子們這個辦法行不通,又會引起孩子們的思考:接下來他們又該用哪種方法呢?緊接著出現的“那么……”“用鏟子吧……”等都能從關鍵字眼讀出螞蟻的智慧——利用化整為零的辦法搬走西瓜。教學時,老師應注意引導孩子看圖時結合圖內文字,幫助理解繪本內容,也可達到識字的目的。
2. 文在圖外的閱讀方法。有些繪本的文字在圖畫外,對繪本起概括說明的作用。老師可先引領孩子們看圖,領會圖意,啟發孩子們的思維,開啟想象的閘門。然后讓學生讀讀圖畫外的句子,最后再讓孩子們把每個句子按圖畫順序讀一遍。
(二)講究繪本閱讀教學的方法。
1. 扣緊要點,逐圖閱讀。在孩子看繪本的過程中,教師可投入感情讀故事,以動作、神態輔助語言來“演”故事,用生動、夸張的手法來呈現故事,也可用預告精彩片段來吸引學生課外閱讀,或用故意犯錯來培養孩子讀圖的敏感度。讓孩子從書的封面到封底、從扉頁到版權頁、從前言到目錄等認識書,再逐圖引導孩子讀繪本。如《螞蟻和西瓜》這本繪本畫,我選擇了書中最具代表性的五幅圖畫與孩子們一起閱讀。每一幅圖畫我都設計了能讓學生有所收獲的學習內容。第一幅圖畫中,我讓學生根據小螞蟻的動作、神態、心情,想象螞蟻的語言。第二幅圖畫閱讀時,我著重訓練學生細心讀圖的能力,后幾幅圖閱讀時,我主要讓學生用“先……接著……最后……”的句式,說出螞蟻把西瓜搬回家的過程。這樣逐圖閱讀,每次閱讀都有自己的訓練重點,讓孩子閱讀有了方向。
2. 情感共融,欣賞閱讀。欣賞閱讀適用于語言抒情優美而故事性不太強的散文式的繪本。賞讀型的繪本閱讀課一般可以老師放聲朗讀,也可以學生自我賞讀。老師的放聲朗讀可以起到情動而辭發的作用,充分調動孩子的感官,激發孩子快樂閱讀的欲望。當然,教師的朗讀要將自己對繪本內涵的感悟、文字的品味乃至自己對閱讀的情感,通過聲音、神情傳遞給學生。同時,此類繪本的圖畫往往也用抒情優美細膩的筆觸,美得令人心醉畫面感染人,所以還要引導孩子靜靜地欣賞畫面,在視覺的感知與聽覺的感受中,讓學生學會欣賞美。
3. 跳讀訓練,開放閱讀。我們可以先以學生的自主閱讀導入,讓他們先說說自己喜歡的一頁。這種閱讀方式,是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他們掌握著主動權,孩子的興趣自然被調動起來,改變了兒童被動接受的過程,而且在孩子們看看說說自己喜歡的那一頁的過程中自然就把書的大概內容了解了。可以讓孩子們從頭到尾反復讀,也可以選擇喜歡的頁面跳著讀。實踐證明,引導孩子關注細節,既可以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又可以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啟發他們大膽想象。
4. 巧設疑問,快樂閱讀。 讓我感受深刻的一次,教學《螞蟻和西瓜》的繪本,一節課下來,學生讀得津津有味,看完后意猶未盡。我把這本繪本推薦給同事的兒子閱讀,隔天同事拿回來說:“這么幾個字,沒什么可讀,兒子三兩下就翻完了,怎么指導他閱讀啊?”我告訴她在閱讀中要講究一些閱讀技巧,增強孩子閱讀興趣,讓孩子感受閱讀的快樂,可以設計一些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去觀察、思考、想象。她有意地再一次陪兒子閱讀,結果收效很好。
繪本閱讀活動需要教師運用各種方式進行引導,除了深情地讀給孩子聽,還可以運用品味語言、想象情節、聯系生活、體驗情感等方法,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繪本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構建繪本閱讀教學鏈條。
構建繪本閱讀教學鏈,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1. 補白訓練,拓展閱讀。教師要引導學生看圖畫,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表達,如進行口頭語言表達:讀故事、談感受、說想法、講心得、辨事理等。如在《螞蟻和西瓜》的閱讀中,我讓學生看圖想象:小螞蟻嘗試了各種方法后,還會用上什么方法,這樣學生暢所欲言,填補了繪本的空白,又提高了想象力。也可以進行文字語言表達:如改編故事情節、續寫故事結局等。還可以進行圖畫表達:學畫書中圖畫、合作制作繪本等。
2. 讀后延伸,把書讀厚。教師在引導閱讀繪本時作適當的拓展,如閱讀繪本《我爸爸》,從中體會愛的教育,教師順勢引導學生閱讀《愛的教育》等書籍,從淺入深,過渡自然。如讀《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可以組織學生表演故事。也可以在扉頁處寫前言,在結尾處補白或寫信給書中人或作者,談談閱讀的心得經驗等,讓繪本閱讀不會因課堂的結束而結束。
姜蘇娟老師曾經說過:“繪本閱讀過程中兒童不再被拷問,不再被要求寫心得、寫佳句,可謂是真正的無壓力閱讀。”對于繪本的閱讀來說,應該就是無壓力的、快樂的。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的繪本教學才能讓孩子越來越喜歡。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搖?搖?搖責任編輯:辛銘 )